陳 瓏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特殊語言。音樂能夠將作者的情感用另一種方式進行表達,讓人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作為大提琴演奏者,想要將音樂本身內容淋漓盡致表達出來,就必須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加強對音樂本身的理解,提高音樂辨識度,加強表演掌控能力,對表演技巧進行反復練習,并在練習過程中揣摩作曲家真正想法,這樣才能通過大提琴演奏,帶給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發揮音樂最大魅力。
十八世紀下半葉,大提琴在音樂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并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這也使大提琴表演技術與技巧有所提高。大提琴在原有的音樂形式上也進行了創新,逐漸向小提琴靠攏,開始使用了更高的音域。隨著許多優秀大提琴演奏家的出現,為大提琴的發展迎來了春天,也為大提琴演奏開啟了新篇章。大提琴跟小提琴、中提琴相比,有很大不同,從使用方法來看,大提琴不能夾在肩膀上,而是需要將其靠在左肩進行演奏。由于大提琴體積較大,所以弦與弦的距離也較遠,不能向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他音上。但是大提琴的特別之處在于左手不必像小提琴與中提琴一樣,緊靠拇指來支持樂器,甚至在有些時候,可以使用拇指在內的所有手指來進行按弦,這樣就會發出不同于中提琴與小提琴音樂效果。由于大提琴擁有廣闊的音域,不僅能為觀眾提供更加低沉的聲音,還能發出非常優美的高音,雖然在演奏時也不似小提琴那么輕快,但是卻有著優柔的音質,為管弦樂表演提供了新的活力。
音樂作為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用音樂對人的心靈進行凈化,不僅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還能給人們帶來更加豐富的精神世界。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帶來的是日益繁忙的工作,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會給人們的生活與精神帶來極大壓力,而音樂能夠在人們精神壓力過大時,為人們提供幫助,使人們獲得安寧。音樂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作曲家極大的心血,同時音樂也無時無刻都能將作曲家最強烈的情感滲透出來。如果音樂缺乏情感,那么這樣的音樂就是乏而無味的,也不可能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好的音樂一定富含豐富的情感,通過演奏家的演奏引起觀眾共鳴。在演奏過程中,需要用樂器與其進行配合,這樣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演奏者在演奏中,不僅需要有嫻熟的演奏技巧,還需要有良好的音樂表現力,這樣才能將作品中蘊含的內容表現的淋漓盡致。對于大提琴演奏者來說也是如此,在演奏過程中,演奏家必須用極強的音樂表現力將音樂的內涵進行展示,這對于一名優秀的大提琴演奏者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大提琴從一種現代樂器角度來講,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音樂表現力。從音樂表現力概念來看,音樂表現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們通常將音樂表現力理解為在樂器表演過程中,演奏者給欣賞者帶來的直觀感受,包括帶動觀眾情緒、營造氛圍等,這也被稱之為舞臺擴張力。在很多時候,一些大提琴演奏者有著高超的樂器演奏技巧,但是在表演時,總會讓觀眾覺得表演不到位,無法讓觀眾真正感覺到演奏給人們帶來的音樂魅力,無法在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也是缺乏音樂表現力的重要體現,由于演奏者無法將自身情緒與音樂內容相結合,這好比兩個不相關個體,演奏出來的音樂缺乏穿透力,那么也就無法將音樂中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傳遞給觀眾。目前從大提琴演奏實踐來看,我們會發現很多演奏者經過多年訓練,已經有較為嫻熟的演奏技巧,但是由于缺乏對音樂內容的理解,無法將感情投入其中,這就會導致大提琴演奏缺乏表現力。
每段音樂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而不是音符的簡單拼湊,這就需要演奏者根據作曲家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生活經歷等,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如果不對音樂背景進行挖掘,那么對音樂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是枯燥乏味、缺少靈魂的。即使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能夠將音符準確無誤的演奏出來,但是整個音樂作品是沒有靈魂的,也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因此,在音樂作品學習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其中每個篇章都進行深入了解,真正去理解這段所要表達的內涵,用心去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情感,將自己逐漸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通過結合作者創作背景,對作者進行深入了解,思考為什么作者會創造出如此美妙動聽的音樂,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力與控制力。比如,演奏者在演奏前,需要學會欣賞,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旋律中,在旋律的帶動下,感悟音樂中內涵,從音符中尋找作曲家的一生,將這些感悟牢牢鎖在腦海中,將其幻化在指尖,在演奏時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大提琴去進行完整闡述,把自身與音樂相融合,把自身作為作曲家與人們訴說情感的媒介,從而展現出音樂的內涵。
音樂透過音符將情感進行表達,這是一種無字天書,更是一種簡簡單單卻飽含內涵的情感語言。大提琴與其他樂器一樣,有著自身獨有的韻味與音域,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透過其渾厚而深沉的音色,更容易讓人深陷其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快樂。與此同時,大提琴演奏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辨識音色的能力,只有將音色進行準確辨認,才能將音樂作品內容進行準確表達,透過優美旋律,直擊人們心靈深處,并且透過準確而純正的音色辨識力,帶給人一定的慰藉,以此讓人們感受到音樂所到來的溫暖。
在演奏過程中,大提琴演奏者對演奏力度的掌握直接決定了表演的成功率,也決定了表演是否能夠直接人們心靈,帶給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如果對力度掌握不當就會影響大提琴演奏效果,這就像人們平常說話一樣,如果能夠掌握好聲音的高低,那么就會給人一種抑揚頓挫的感覺,人們就會更用心的去傾聽。同種道理,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如果長時間用同種力道,就會讓人覺得枯燥無味,溫柔的音樂時力道要輕,激昂的音樂力道要強,這樣才能不能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并且更容易讓觀眾深陷其中。所以說在演奏過程中,想要將情感進行傳遞,要根據音樂氛圍對音樂力度進行掌控,要做到一氣呵成,讓觀眾充分感受到音樂的變化,這樣才能夠對音樂進行完美詮釋。與此同時,在加強音樂表現力的同時,不能忽視精準控制演奏力度的重要性,不斷的對音樂作品進行揣摩,加深對音樂自身的理解,從而將音樂作品完美的展現給觀眾。
在演奏過程中,不僅需要演奏者擁有嫻熟的演奏技巧,還需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斷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理解。演奏者要對音樂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音樂背景相關知識與藝術修養進行考察,這樣才能在演奏過程中,對音樂作品的表達更加透徹。在這個過程中,對演奏者要求較高,他們要對音樂作品的風格、情感、背景等進行理解,并在演奏時將其內容進行充分表現。演奏者要充分感知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真正的意境,使其更富有藝術感染力。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時,要對作者創作音樂作品的背景與情感進行考量,跨時代去把握作者情感,以此在表演過程中將時代特點與情感進行著力表達,使整個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由于作品的背景與時代存在差異,所以在風格上也會有很大不同,這直接關乎這音樂作品風格走向,所以,對時代特征進行把握,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能夠使表演者對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風格進行更好的詮釋。在對音樂作品了解過程中,不要對其進行單一化理解,這樣很難滿足大提琴的演奏要求。演奏者需要在視奏能力范圍里,對作品進行有意識挖掘,從根本上把握作品風格與內涵。并且還要將目光放入作品整體,從整體上進行把控,實現音樂作品的在創作。
音樂中的自我認知感覺在每種樂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大提琴演奏中也不例外,不斷提升演奏者的音樂感知能力,才是日后演奏的關鍵。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了解,通過主動了解背景知識,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在演奏過程中,要不斷鉆研演奏技巧,把握音樂藝術底蘊。大提琴作為一種抽象樂器,自身并沒有生命,只有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斷將自身的藝術展現力與大提琴的音樂表達力相融合,準確把握好情感、節奏、力度,把大提琴演奏作為抒發自身情感、發泄自身情緒的工具,將大提琴作為載體進行演奏,向觀眾展現出演奏者真正的內心世界,為達到這個目的,不僅僅需要把握藝術技巧,還要注重藝術情感的抒發,從而展現出大提琴演奏的表現力。
通過開展藝術實踐活動,能夠為大提琴演奏這提供實踐演奏的場所,讓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大提琴演奏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有助于培養演奏者藝術表現力。為使全方位藝術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下去,就應該為大提琴演奏者提供良好的物質支撐。一是應該為演奏實踐提供演奏場地,通過建設藝術實踐活動基地等,構建多種類型的文娛中心和管理機構,這樣能夠為演奏開展提供主要陣地;二是聯合多種基地讓演奏者相互交流,通過多次實踐活動來累計演奏經驗,使演奏者逐漸形成獨具個性化的演奏風格,這也為日后演奏中音樂表現力打下良好基礎。三是結合演奏者自身情況,積極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不斷積累演奏經驗,提高演奏技巧與水平,隨著整體演奏水平不斷提高,使演奏者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穩步上升。只有在表演中不斷累積經驗,提高演奏水平,才能為演奏者在演奏時表露出音樂表現力作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