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秀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18世紀末19世紀初,藝術歌曲隨著歐洲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而逐漸興起。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浪漫主義文學被一些留學歐美專學或者兼學音樂的音樂家引進中國,并在五四精神的感召影響下,以蕭友梅、趙元任、黃自等為代表的藝術家的推動下迅速生根發芽。五四新文化期間先進的知識分子總結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的認識到國家崛起,實現中國偉大復興,必然需要進行思想改革,破除舊文化發展新文化,徹底改變文化心理格局。因此,這一時期也被認為是對中國思想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它極大的沖擊了封建主義及倫理道德束縛,宣揚科學民主,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中國藝術歌曲最早起源于很早之前的選曲填詞的學堂樂歌上,真正出現于五四運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時社會上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推動。在二十世紀初掀起一場重大革命,即五四運動。它具有雙重意義,不但是一場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極大的沖擊封建迷信思想對人們的統治。藝術歌曲產生的條件主要有:(1)學校注重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及境界。教學觀念的更新解放了青少年的思想,客觀上促進了藝術歌曲的形成。(2)留學歐美的音樂家例如黃自、趙遠任等,將西方古典,浪漫的音樂理論于作曲技術引進中國,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提供新的元素和題材。將傳統音樂元素于現代新元素結合,促進一些優秀作品的出現,即中國藝術歌曲。
我國藝術歌曲起源于古代學堂樂歌中的選詞填歌,有許多學校教學都會用歐美或者日本已經存在發行過的歌曲來教學作詞;僅有少數人會用到中國傳統的民謠作為靈感來源,大多數都是應用西方歐美詞調加進自己的創作中去,比如《竹馬》《送別》等。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中國出現重大變革。中國新文化新知識的探索浪潮,在1920年起開始熱門起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促進了中國音樂事業進入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開啟了新的發展空間。特別是藝術歌曲的創作發展,它是中西文化共同碰撞和融合下的產物。在經歷了學堂樂歌以曲填詞階段之后,中國作曲家根據西方國家現代作曲技法和和聲理論,并吸收了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創作了大量的中國藝術歌曲。二十世紀是中國藝術歌曲起步發展階段,在1920—1930年初;一大批作曲家在1920-1938年初,懷揣著國家復興、民族崛起的偉大情懷填充到創作藝術歌曲中去。勇敢的承擔起時代重任,作曲技巧上取得很大成功,敢于嘗試新的技巧,并且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也有很大缺點,在一些藝術歌曲中,盲目的模仿西歐藝術歌曲創作的技巧運用到創作不同主題,反應中國現狀,表達強烈的愛國情懷的藝術歌曲中。
到了三四十年代,藝術歌曲創作達到空前繁榮,因為中國社會風起云涌,中華民族面臨艱難考驗,這些深深影響著音樂家的心靈,他們廣泛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使得藝術歌曲具有更強的群眾基礎。建國以后,社會和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歌曲的創作也出現了新氣象,一大批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應運而生,同時也創作了一批以毛澤東詩詞為題材的藝術歌曲。文革十年期間,藝術歌曲的創作面臨艱難考驗,作曲家在艱難的條件下任然創作出了一部分優秀的藝術歌曲作品。改革開放以后到新時期,由于時代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藝術歌曲出現了第二次創作高峰,創作出了許多反映新時代、歌頌新生活的作品。
為了明確表達詩歌的意境,西歐歌曲創作的題材多用著名的人物或詩來普曲或者填詞。中國藝術歌曲在五四運動時期也具有明顯的此種特征,藝術歌曲在譜曲和填詞上,常常使用古代著名詩詞例如李白,白居易等詩詞著作,也會應用近現代受歡迎的新體詩,像胡適、魯迅、徐志摩等。進一步加深藝術歌曲的意境,給聽眾帶來賞心悅目感。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獨特的創作技巧,豐富了藝術歌曲的內涵,創作作品更加顯赫。
五四時期音樂創作特點主要體現在歌曲創作的形式上,積極吸收借鑒了德國的創作技巧和經驗,并將這些經驗總結于中國的傳統音樂形式結合起來,最終創作出中西方文化結合的藝術歌曲。這種新的作品,不僅添加新的元素,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而且也體現中國特色,展現中國風采。
首先,在歌曲的結構框架上面,借鑒歐洲傳統音樂的創作方式,采用單一單二單三幾部曲的方式,是對西歐優秀歌曲創作技巧上的較好借鑒和融合。單一單二單三每個曲式都有各自的特征,(1)單一樂段曲式的歌曲,結構嚴密,羅輯思維強,內容表達更加顯然。比如歌曲《花非花》《楓橋夜泊》等,作品在創作手法上一揮而就,卻其中的將思想感情深深地刻入歌曲中去了。(2)單二段曲式創作出來的歌曲,內容深奧,引人深思。在音樂形上更加復雜,豐富多變。像《大江東去》。(3)三段部曲式構造出來的藝術歌曲,邏輯結構頗有特點將對比于重復相結合。雖然音樂思想感情發生了婉婉起伏的改變,但是最終還是返回到了原點。典型作品有,夏之秋的《思鄉曲》。
其次,引用德國、澳大利亞傳統音樂中關于曲調、填詞的理論和實踐。譬如,偉大音樂家趙元任的著名曲目《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整個歌曲是由四個最基礎的音樂段落構建,作曲者靈巧地在曲調押韻、曲調情境這兩個層面,這兩個創作人運用特殊的將曲調交相輝映的手段,包裝華麗的歌詞,展現出歌曲雄渾的意境。在這首歌曲中,銜接歌曲的四小段歌詞都以E大調為主,然而卻適當的運用挑性轉換在不同的段落上。歌曲中,開頭幾段從E出發,結尾卻在屬調B上,在鋼琴的期間,需要彈奏者精湛的技巧,去完成曲調間來回轉換。后幾段則從同主音e小調出發,在主音E大調上結尾。逐漸形成一個以主調為基礎,多種調性融合的調性結構,充分體現了主調的協調統一
最后,引用歐洲藝術歌曲在伴奏和聲織體中選擇與運用方面的經驗,將這些經驗總結并且引用到中國藝術歌曲音樂作品的內部結構的創作中。像上一段已經提到的趙元任創作的另一部曲子《賣布遙》,除此之外還有《聽雨》等藝術歌曲,構思巧妙,旋律優美令人回味無窮。并且將伴奏中同音反復,貫穿到整個歌曲中,像是細雨的敲打聲,營造出了一種充滿畫面感的藝術氣氛。
中國藝術歌曲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音樂風格主要特點是:主要思想是立足于現實主義,追求作品的民族性和價值觀世界觀的審美性。
1.立足現實
五四時期的作品主要特征有:第一,著眼于現實主義,將現實生活中的題材寫進歌曲中。第二,富有新的元素,借鑒他國經驗和技巧。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作品,貫徹現實主義精神,發揚愛國主義思想,呼喊更多的愛國青年投身于祖國復興,民族崛起的愛過道路上。作品也體現了作者強大的政治愿望和決心,希望祖國早起實驗偉大復興,于現實生活中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作斗爭。這一系列的作品出現,掀開我過現代音樂的新進程,鮮明的政治色彩,救國存亡的政治理想,探求突破思想的禁錮這些。
2.把民族特性融入作品中
五四運動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藝術歌曲所想要達到和已經體現出來的風格特點有:風格富含民族化,內容體現中國化。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打破常規,大膽的進行藝術改造。這些新題材的作品大多數是由剛留洋回國的音樂家所做,將對西方音樂鑒賞和經驗總結和我國的民族音樂融合在一起,探索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作品民族化中國化的風格特點更突顯,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新的發展。
3.價值觀更加審美化
在中國的五四運動時期,現實主義是這一時期中國音樂的領導事項,作曲家譜寫現實生活,深化藝術作品的真實美。價值觀更加審美化和藝術情趣。不僅吸引更多的聽眾對歌曲的熱愛,而且作家現實主義思想創作拉進了與聽眾的距離。讓人們能夠產生一種共鳴。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展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作品。
在歌曲的演唱中,對藝術歌曲的表達有別于其他的音樂題材,比如,中國民歌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求聲音要明亮、高亢,會根據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在演唱時需要加一些裝飾音,要求用方言演唱等。但是在演唱藝術歌曲時,一定要按照譜面來演唱,不能加任何裝飾音,其次就是不能用唱民歌的嗓音來演唱,要通、松、空著唱。
中國藝術歌曲在五四愛國運動時期的演唱特色,和此時的作曲家有著密切聯系。經過“學堂樂歌”選曲填詞的階段,這個時期的歌曲,多數是按照西洋的調法來構建的,這一特色歌曲的創作風格和突出特色不能用美聲腔調演唱,也不能單一的使用傳統的民族唱法,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唱的音色。
1.靈活的吐字咬字
藝術歌曲源于西方,所以美聲唱法是建立在西方的語言基礎上,在強調吐字發音的同時,還要追求音色的圓潤、音域的寬廣、腔體的保持。而中國的民族唱法是產生于民族語言,嗓音明亮且甜美清脆。要求字正腔圓的同時,情、聲、字更要融為一體。演唱中國五四運動期間的歌曲時,純粹的美聲唱法和完全傳統的民族唱法并不能滿足這一時期的歌曲要求,這一時期的歌曲需要在美聲唱法和傳統的民間唱法之間得到一種協調,來創立新時代中國音樂的演唱方法。在演唱時,把握好歌曲的曲詞意境來調整演唱曲目的風格,來達到好的聲音,又能體現出我們民族性的語言特點。在表達一些具有顯著民族特點的歌曲,用這樣的方法去詮釋,如具有京劇西皮原板腔調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和古曲風格的《楓橋夜泊》這些藝術歌曲時,就能更準確的體現中國傳統唱腔中“以字行腔”的特點。
2.穩定、連貫的氣息
優美的歌聲需要自身對于氣息的嚴格把控和吐字發聲的科學正確的運用。藝術歌曲以抒情細膩為主要風格,音域和音高跨度都不太大,但是卻能夠準確細致的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呼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演唱時,要自然流暢,在內心熱情奔放的同時控制好呼吸,把握好演唱的分寸感。在演唱上,民歌和美聲唱法在呼吸和氣息上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五四運動時期的歌曲融合了歐美的美聲唱法和傳統的民族曲調,在呼吸方式上是美聲的特點,氣息調整上融入了民族唱法的技巧,因此,在演唱時要深氣息,高位置,吸到哪,在哪唱,以保證歌曲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如趙元任的《賣布謠》,全曲是一個復樂段的結構形式,前樂段1—8小節是表現哥哥嫂嫂織布賣布的悲慘生活,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流動,帶哭腔的訴說,到后面9—19描寫布賣不出去,主人公對生活的無望和內心的掙扎,音樂隨著情緒的發展而變化,曲調和節奏也發生了變化,在演唱時,即使內心波濤洶涌,但聲音要平穩舒緩,極其考驗演唱者對氣息的控制。
在民國五四運動新文化時期,中國歌曲藝術融合中西方各自的特色,有重要的歷史參考作用,是西洋藝術歌曲和中國民族藝術歌曲相融合的產物,其歷史價值主要表現在,作為高校的一名聲樂學習者,我認為能夠協助自身學唱藝術歌曲演唱風格的建立,演唱技巧的提高以及中國整體聲樂的發展和進步。
在新文化運動這期間的歌曲,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不同形式組成部分,有非常突出的時代特性,學習這類歌曲,對于學習聲樂的我們來講,對形成本國自己的聲樂風格有巨大的現實作用。新文化運動時期產生的聲樂作品非常豐富,演唱這些藝術歌曲,不僅僅是學習傳承傳統民族音樂,更是學習和傳承一種精神,它能很好地傳達民族情懷,演唱出民族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歌曲在作詞填曲和演唱風格上,都反映出了人民精神上束縛的破除,為中國后來歌曲演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年輕一輩聲樂的學習者,我們應該以學習者的姿態對待傳統聲樂,不斷探尋五四時期我國歌曲的創作風格和演唱形式,我們還應該深入實踐,在現實中演唱這一時期的歌曲,融合五四時期的風格和現代風格的演唱形式,推動現階段我國歌曲藝術的發展。我認為,演唱,是中國藝術歌曲傳播的唯一途徑。在校期間,我通過對我國“五四”時期藝術歌曲的時代背景、藝術特征、歌曲演唱風格特點的研究,從表演形式、曲目、伴奏形式、唱腔特點、唱詞內容等方面剖析藝術歌曲,開了以“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為主題的專題音樂會,作為民族聲樂演唱專業的研究生,用自己聲音演繹五四運動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歌曲,完美呈現我國歌曲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所達到的意境。是我們年輕一輩聲樂學習者、工作者的使命。然后用舞臺實踐的研究方式,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到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風格的魅力,以達到更廣泛的傳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