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華
(海口市瓊劇演藝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2)
戲曲打擊樂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在上古時期打擊樂就已經誕生,隨著時代的變遷,戲曲打擊樂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演奏體系;打擊樂作為戲曲伴奏的主要形式,是戲曲構成的一部分,它通過槌、板來擊打共鳴體表面而發出的聲音;無論戲曲是何種形式,打擊樂都能隨著戲曲的劇情、人物、情感變化等敲打出或慷慨激昂、或抑揚頓挫的音樂,進而向觀眾傳達出戲曲中的情感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對戲曲舞臺從局部與細節上給予補充。當前社會不斷進步發展,文化的多元化與包容性,更多的西方音樂藝術涌入,戲曲打擊樂的演奏也需要隨著時代而進步,一味地按照傳統演奏方式將無法適應當下社會群體的欣賞水平。面對這一現狀,只有找到戲曲打擊樂演奏的突破點與發展發向,提出創新的演奏形式,才能讓戲曲打擊樂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的戲曲中,打擊樂器多種多樣,主要有:鼓、鑼、木魚、鈸以及梆子等。
其中鼓又分為很多種,主要有堂鼓、單皮鼓、司鼓等。其中單皮鼓是指揮管弦樂以及打擊樂的樂器,鼓面是采用豬皮來進行蒙面的,鼓是空心的,在演奏的時候放在木架上,用兩根鼓簽敲打鼓空心的位置從而發出聲音。堂鼓是將木頭作為框架,框架的兩邊采用牛皮蒙面,形狀和腰鼓特別的相似,在演奏的時候放在木架上,使用木槌來敲打從而發出聲音,堂鼓的鼓面比較大,擊打鼓心或者是鼓邊都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板,又被稱為是拍板,是由3個長約二十公分,寬大約為6公分的紅木或者是楊木板做成的打擊樂器,三個木板被分為兩組,兩塊木板為前組,用弦將其拴緊,一塊木板為后組,兩組之間用繩子聯結,相互撞擊發出聲音,主要是在演奏樂器或者是歌唱的時候用來打節奏。
梆子是木頭制成的,由兩根長短不一致的木棒組成的,長的那一根比較粗是圓形的,短的那一根比較細,在演奏的時候右手拿短的木棒,左手拿圓的木棒,兩者之間相互打擊發出聲音。
鑼又被分為大鑼和小鑼。鑼是由銅制成的,大鑼形狀為圓形,直徑大約為三十公分,中間鑼心大約為十公分,在演奏的時候,用左手拿著鑼強,讓鑼面保持垂直的狀態,然后右手拿槌擊打鑼心以發出聲音,聲音大多高亢。小鑼跟大鑼相似,直徑大約為二十公分,在演奏的時候,左手食指和拇指挑鑼邊,右手用鑼板擊打鑼心,聲音多清朗。
司鼓在指揮時,動作既要規范又要標準,兩手的動作都有著開、領、轉、收的作用,其指揮時的動作可以歸納為指、揮、拋、領、棒、抱、按、分、放等,一般將演奏司鼓的人稱為鼓師。
近幾年,演奏樂器多種多樣,演奏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使音樂演奏步入了電子時代;而打擊樂作為傳統藝術文化,是時代發展的文化積淀,要完成對打擊樂的傳承與發展,就要順應時代潮流,以傳統與創新結合,提高演奏人員的專業水平,在契合大眾審美的同時依然保有傳統打擊樂的精華,才能最終實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完成現代化的創新發展。
戲曲打擊樂演奏的創新:首先要從司鼓入手,司鼓作為整個演奏樂隊的領軍人物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戲曲演奏需要表演者與樂隊全力配合,而司鼓作為協調樂隊與表演者的橋梁,不僅能夠幫助表演者向觀眾傳達出戲曲情感,也是把握整個戲曲節奏的關鍵;司鼓通過板與鼓聲的傳達,從而進行聲音化的指揮和演奏。其次,要實現戲曲打擊樂的創新,就要對戲曲曲目進行創新的編制,按照演奏樂隊的需求,進行專門的“打擊樂設計”[1],而這對于司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司鼓不僅要強化自己對不同戲種中要運用的樂器知識,還要不斷的完善自身,提高演奏技巧,根據樂隊需求選擇合適劇情的鼓點作為打擊樂演奏的主題,把傳統鼓點進行再次調整與組合,以改變點法與力度的方式,實現音樂的輕重、強弱、高低等方面的和諧均衡。另一方面,司鼓要按照戲曲演奏的劇情需要,將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從而展現出戲曲演奏的內涵;根據各種打擊樂器的不同角色需要,全方面、多層次的營造出意境,在獲得豐富飽滿的藝術效果的同時,讓觀眾能有詳細與品味的空間。最后,司鼓要善于利用每一部戲曲的特色,將音樂與打擊樂結合在一起,通過靈動的節奏與韻律,營造出聲勢動感,既能展現戲曲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還能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與意境;這需要司鼓人員不斷學習相關戲曲打擊樂與音樂知識,提升藝術與文化修養,增強對藝術的感受力,從而完成對戲曲打擊樂的創新。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信息化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音樂形式的越來越多樣化,群眾欣賞水平的進步;戲曲打擊樂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要完成傳承就要順應時代變化在演奏方式上作出一定的創新與改變。打擊樂作為戲曲演奏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實現打擊樂的一體化革新,才能推動戲曲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將取其傳統精華結合時代創新,在堅守自我理念的同時,要勇于尋找突破點;同時加強對打擊樂人才的培養,最終完成高品質的戲曲打擊樂演奏,實現戲曲打擊樂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