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敏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趙后起《<十面埋伏>作者辨析》(藝苑,1982年第4期,第116-125頁)一文,通過對琵琶曲《十面埋伏》產生時間、作者是誰的問題從本首作品的內容以及琵琶的發展進行探究解析,據此分析得出作者為湯應曾,創作年代為明、清之際。
全文分引言、正文、結論三部分。
引言部分對琵琶曲《十面埋伏》產生時間、作者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從這首作品的內容和琵琶藝術的發展進行了解,希望對后人有所啟發。
正文部分分為五節對琵琶曲《十面埋伏》進行探究。第一節首先針對《十面埋伏》的來源進行解釋,因其產生年代及作者有許多說法,故此從古代琵琶的發展歷史及琵琶曲中有關戰爭題材的記載進行研究。首先介紹琵琶歷史,從秦代至隋唐都有關于琵琶的記載,但是在唐代之前的“琵琶”是彈弦類樂器的總稱。晉傅玄《琵琶賦》記載的是被后人稱為的“漢琵琶”,后稱為“阮咸”,但從形制和技術看并不能演奏《十面埋伏》,所以這時期不會出現。后經“絲綢之路”胡樂琵琶傳入中原,并發展為曲項琵琶,琵琶一詞也成為專有名稱,琵琶關于戰爭題材的記載增多。但從日本保存的我國唐代四弦、五弦琵琶來看,也不能演奏這樣的曲子。明末清初才出現關于記載楚漢垓下之戰的記載,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提及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記載,是唯一的一則琵琶演奏楚漢垓下戰爭的資料記載,而此時的琵琶在演奏上可以彈奏技術復雜的大型曲目,因此《十面埋伏》應當出現于元、明時期。因《楚漢》與《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兩首曲子關系密切,將其分別對應分析。第二節通過將《楚漢》與《霸王卸甲》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出入頗大,不是同一個曲子。據《湯琵琶傳》記載,《楚漢》與《霸王卸甲》音樂風格不同,《楚漢》描寫戰爭,《霸王卸甲》描寫的是關于民間的絲竹音樂以及琵琶文曲的特色。《霸王卸甲》其實是與《夕陽簫鼓》關系很近,音樂因素及曲調基本相同。可以看出《霸王卸甲》與《楚漢》無關。第三節將《十面埋伏》與《楚漢》進行比對,從華秋蘋《琵琶譜》記載的曲子分析,《十面埋伏》為武曲,1978年馮文慈的《略論<十面埋伏>》認為其具有新疆的音調特點,并與新疆《古典歌曲》進行比較,贊同馮文慈的論述。接著解釋為何《十面埋伏》中會出現新疆維吾爾族的音調,是因為創作本曲的人曾經生活在那里,將其特有的民族音調融于作品中。考察元、明時期的琵琶演奏家,只有湯應曾去過新疆。所以通過比較與分析,《十面埋伏》與《楚漢》在故事的內容以及音樂的情節方面是一致的,《楚漢》應當出于湯應曾之手。第四節講述在王猷定曾經在1649年訪問湯應曾,當時的湯應曾一直生活在戰爭年代,因其十分喜愛音樂,常用音樂來表達情感。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是在其亡妻后,演奏技術最佳、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時候,《十面埋伏》便是在這一時期傳出去的。第五節關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內容的理解,認為《十面埋伏》雖然是描寫楚漢垓下大戰的情節,但是實際上是通過當時楚漢的歷史戰爭的描述,從而將作者腦海中對明、清時期的現實生活反映到琵琶曲當中,借古喻今,湯應曾從而對現實生活發出的感慨。
結論部分對《十面埋伏》進行總結以及感想。
研讀《<十面埋伏>作者辨析》一文,有收獲也有思考,其收獲有:
1.文章思路清晰,文獻引用經典,對專業性工尺譜的認知扎實。
2.在考證《十面埋伏》時,將相關的琵琶曲進行對比,《楚漢》對比《霸王卸甲》以及《楚漢》對比《十面埋伏》,以其內容來進行考證,值得借鑒。
筆者通過閱讀,產生一些看法:
1.本文中作者認為《霸王卸甲》與湯應曾演奏的《楚漢》一曲無關,但是在莊永平的《<霸王卸甲>考略》中卻認為《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是《楚漢》因南北音樂風格不同以及內容上的取舍而演變的兩首曲子。金健民在《<十面埋伏>的作者是誰》一文中認為《楚漢》是《十面埋伏》的前身。
2.針對本文中提及的《霸王卸甲》進行一個小小的疑問,本文雖然針對《霸王卸甲》的音樂風格以及曲譜進行了分析,但是在分析曲譜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沒有深入研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而認為二曲無關。基于這一點,我認為應當參考莊永平的《<霸王卸甲>考略》中作者的看法,二者應當是一曲發展中的變化,并非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