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含笑
(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學,安徽 界首 236500)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直重視對古代文獻資料、遺址、遺物的研究。例如,北宋時期的“金石學”是清代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從19世紀末開始,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遣的考察隊到我國地區進行活動,想從根本上把中國的文明歪曲為是外來文明創造的。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他們瘋狂地掠奪我國的文物,火燒了圓明園,掠奪了園內無數的寶物。在當前,日本是中國文物最大的流散地、收藏國,其國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無不藏有中國寶物,這些寶物絕大部分都是解放前被掠奪過去的。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幾件像樣的中國古玩“鎮館”,那就不是博物館。20世紀20年代后期,我國學者、有志人士對周口店遺址進行考察,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開始興起。當時畢業于北京大學裴文中先生在1929年起主持并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他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新中國建立以后,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完備的中國考古學體系。對于21世紀出生的年輕人來說,如何正確了解我國考古的歷史、意義,如何把個人的理想事業和國家考古文化的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就現階段對希望以后立志學考古的的高中生來說,對我國的考古歷史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來說,是從以下幾方面論述的。
從考古專業成立來看,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在歷史系內成立考古專業。北大考古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考古文博學院現有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系,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兩個本科專業,古代建筑、文物保護為兩個本科專業方向。研究生階段則有舊石器時代考古、新時器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佛教考古、陶瓷考古、中西亞考古、科技考古、中國古代文物、博物館學、文物保護科學等方向。學院還設有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點和考古學博士后流動站。學院的課程按本科、碩士、博士分層次設置。本科課程主要有《考古學導論》《中國考古學》《考古學技術》《博物館學概論》《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文物保護概論》《文物建筑導論》《文化人類學》等專業課。截至目前,學院已培養出各類畢業生約2000人,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的第一線,成為當地文物、考古、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海外學生學成回國后,更成為所在國家地區開展中國考古學教學研究的主力。
對我們來說,三皇五帝的傳說代代相傳,周朝《周禮·春官·外史》記載有“掌三皇五帝之書”,戰國時期《呂氏春秋·禁塞》“上稱三皇五帝之業,以愉其意”。對我們來說,三皇五帝的生活年代、生活地區范圍、文字、文明等一直是謎。接近三千年以來,都沒有一個肯定完整的標準答案。更古老的歷史都模糊在神話傳說中,消失在大漠黃沙中,深深埋于黃土地下,沉寂在山谷中,遺忘在江河湖海之下,遺留下石器、古玉、彩陶、巖刻的圖案和神秘的字符。神話和民謠代代相傳,孰真孰假,龍蛇混雜。在夏朝的研究問題上,如何真正尋找到明確斷代的夏朝遺址文化?夏朝當時使用的文字,是結繩記事還是另外有其他的文字?夏啟的前面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當時建立的又是什么?是方國還是邦國?夏朝之前是不是存在虞朝?黃帝時期“以玉為兵”具體的情況,黃帝部落用玉的來源,以及史前和田玉利用的情況等,這些都需要靠具體的文物來論證。
同樣,青少年感興趣的也有關于史前洪水泛濫的話題。那次洪水泛濫應該是當時全世界各個民族都面臨的問題。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文獻記載:“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文書記載:“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著,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爭開始了……”中國古代《山海經·海內篇》提到:“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尚書·堯典》提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淮南子·覽冥訓》提到:“望古之際,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泱泱而不息。”古代印第安地區的文獻資料《波波爾一烏夫》:“發生了大洪水……周圍變得一片漆黑,開始下起了黑色的雨。傾盆大雨晝夜不停地下……人們拼命地逃跑……他們爬上了房頂,但房子塌毀了,將他們摔在地上。于是,他們又爬到了樹頂,但樹又把他們搖落下來。人們在洞穴里找到了避難的地點,但因洞窟塌毀而奪去了人們的生命。人類就這樣徹底滅絕了。”《圣經》中描述到:“洪水泛濫地上40晝夜,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山嶺都淹了。”“5個月后,方舟停在拉臘山上;又過4個月后,諾亞離開了方舟,地已全干了。”
世界各地都留下洪水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確都有極其相似的災難記載和典型的人物。故事情節代代相傳,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大禹相關的遺址地名,就像安徽蚌埠的禹會,來源傳說中大禹治水會盟各方部落的故事。蚌埠市文物管理局會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對禹會村遺址即禹墟進行搶救性勘探發掘,勘探出遺址面積約500萬平方米,位于涂山南麓淮河、天河之間。遺址在雙墩、大汶口、龍山時期各有核心區,其中龍山時期核心區為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址,城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工匠臨時性工棚、大面積取土層、絕無僅有的祭祀坑群落、數量巨大的磨石等,都與大禹會萬國諸侯的傳說相符,也與大禹治水的年代相吻合,揭開了涂山氏國的千年地望之謎,為“禹會諸侯于涂山”由傳說成為信史提供了堅強支撐,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空白。這些治水的故事和證據,有利地說明當時洪水泛濫存在的可能性。
目前,北大趙朝洪老師編寫《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一書是非常有必要拜讀的。該書相關資料收集始于1996年,成書于2003年。這本書的公開發行,提供詳實的玉器研究參考文獻匯總,是玉文化研究的總綱,對了解與研究中國古玉器和玉文化提供了便利。對于青少年來說,通過閱讀學習,就可以從該書統計的玉器出土數據進行排列對比,通過對某個類型器物在時間上、地域上的出土數據分析對比,能讓我們了解許多東西,在枯燥的數字中有接近真相的邏輯推理。如對史前文化考古中玉琮出現的規律和數量的研究,從現有玉琮出土的形制、區域、數量分析來看,可以簡單揭示玉琮來源的神秘面紗、玉琮不同大小對應不同的用途。玉琮的產生,前期來源于生活,后期神圣化又高于生活。它從史前的局部地區的出現到商周的國禮制度,對于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的淵源和聯系,也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孫慶偉老師認為如何“透物見人”是考古面臨的一個終極命題甚至難題。“我們看到的只是‘物’,但我們自己包括社會民眾要的不是物,他們要的是活生生的歷史。所以考古學面臨著怎么把考古材料轉換成史料的問題。我們現在很多研究就是把這個中間環節給省略了,以為把考古材料放上去那就是史料,但我覺得應該有一個提升、升華。”
北大文博學院的老師,堅守在中國考古界的前沿陣地。一直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他們支撐著國家考古的脊梁。做到最好,是他們堅信的責任。作為21世紀出生的年輕人,我們要多追求這樣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引導更多喜歡考古事業的同齡人走向考古工作的道路,共同為我國考古事業打下新世紀的人才基礎。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為人類和社會多做一些貢獻,考古就是這樣的事業。考古不僅僅讓我們超越時空和古人對話,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甚至更長文明的脈絡,了解那昔日的文明,曾經斷代或者后人誤傳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對當下的了解,最大程度對文化進行解讀和傳承,好的繼承發揚,壞的要避免。對我們來說考古是生命中有意義的事情,是值得用一生去付出的事業和追求。■
參考資料
[1]馬利清.考古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