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良 閆晉琪 衛振邦 魚 敏
(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系衛生勤務教研室,陜西 西安 710032)
家庭病房可使患者在家中接受治療的同時享受家庭的關懷與溫暖〔1〕,是目前醫療資源緊缺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它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是基于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一種足不出戶的醫療和護理服務,這種情況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特定的人群因素下形成的。本文分析家庭病房在我國老齡化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和發展趨勢。
1.1老齡人口絕對規模大,發展程度飛速增加 目前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出以下特點:①老齡人口絕對規模大。2013年我國老齡人口達到2億人,根據研究預測〔2~4〕,按高方案40年后老年人口峰值將逼近5億,屆時將比發達國家老年人口的總和還要多出1億;②老齡化程度發展快。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由目前的1/7 快速攀升至1/3,老齡化程度從10% 提高到30%。③高齡化比例顯著。2050年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將達到1億,高齡比(高齡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量的比重)達到22.3%,相當于屆時發達國家高齡老年人口的總和,占世界高齡老年人口總量的1/4。
1.2醫療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保障面臨挑戰 在“重醫療,輕預防”的背景下,疾病預防資源普遍不足及老年病醫院、老年康復、護理、臨終關懷機構的嚴重不足,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難以在減少疾病發生率、減輕疾病經濟負擔方面發揮應有作用,導致我國老年人普遍存在“長壽不健康”的局面,而規模龐大的、生活自理能力偏低的老年人使老齡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體系面臨更大的挑戰。
1.3老年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為防范老年人的貧困和疾病風險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撐〔5〕;然而,針對失能老年人風險防范的基本制度安排,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發展卻極為滯后,從而造成龐大老年群體的潛在服務需求無法轉化為現實有效服務需求。這不僅使日益增長的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且也使老齡服務體系建設缺乏內生性動力,成為我國老齡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瓶頸”。
2.1簡化患者看病流程,治療更加個體化人性化 家庭病房的設立,可以保證患者在不出家門的情況下〔6〕,由社區醫務人員進行血液、尿液等標本的采集,再直接轉交至相關醫院進行實驗檢查,從而大大減少患者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負擔和煩惱,如果檢查有異常,再通知患者到上級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和治療。這種人性化的治療模式,在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的同時,簡化了患者看病流程,大大方便了諸多行動不便和病情變化的老年患者。
2.2減輕醫院病房負擔,提高醫療資源有效利用 通過家庭病房的設立,各醫院將需要長期治療,但病情穩定、治療方案短期無特殊變化的患者納入家庭病房的范疇〔7〕,既滿足了患者治療的需要,使患者在家得到醫院的治療方案的延續,又緩解了醫院的病房壓力,使醫療資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2.3利于社區衛生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社區設立家庭病房,必須細化社區衛生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衛生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嚴格落實社區醫護人員的責任和義務,促進衛生服務工作由隨機服務向制度化服務、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化,由一般的醫療服務向集床邊巡診、保健護理指導、預防咨詢、康復和心理疏導一體化的醫療服務轉換,提高社區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2.4利于社區服務提升,培養醫護技術能力 在家庭病房的醫療保障過程中,社區醫護人員通過每天的巡診,可以了解和掌握患者疾病的發展特點和演變過程,同時結合上級醫院專職醫師巡診時的講解和自身對疾病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使醫護人員對疾病有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和掌握,便于臨床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素質。同時,通過社區醫務人員和醫院專職醫師共同為患者制定和修改治療方案,可以進一步提高社區的日常醫療保障能力,為社區醫院的保健工作帶來諸多便利。
2.5密切醫患之間關系,維護患者的心理健康 對于身患多種疾病的老年患者,大多同時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8〕。家庭病房的設立,醫護人員通過巡診時在家中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可以了解患者的內心變化,同時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有家人的陪伴,同時周圍熟悉的生活環境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緊張和不適,從而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生理疾病的治療效果〔9〕。
家庭病房的疾病治療模式目前多用于慢性疾病、精神、心理及其他特殊人群治療的領域〔10,11〕。Harris等〔12〕在奧克蘭進行的調查發現,家庭病房比接受住院治療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而且具有同在醫院住院治療一樣的療效和安全,同時可以節約醫療費用,減少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我國家庭病房的建立主要是依托社區中心醫院,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主。發達城市的某些三級甲等醫院則專門設置了老年病房科或家庭病房科為老年患者提供相應的醫療和衛生服務〔13〕。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家庭病房的發展慢,起步晚,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3.1設立專業團隊,實行區域化保障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家庭、獨居家庭和空巢老年人家庭等高風險家庭快速增加及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對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導致老年患者晚期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建立一定數量的老年病醫院、老年康復、護理、臨終關懷機構,為老年患者進行集中保障,提供專業的診治、康復、護理服務〔14〕。同時,在老年患者生命垂危之際,為患者提供一定的關心和關懷,讓其感受社會的溫暖關愛,保證生命晚期的生活質量。
與中青年人和少兒不同的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對社區具有較強的歸宿感、認同感和依賴感。絕大多數老年人都愿意依托社區,居家生活,由社區提供各種管理和服務。因此,為各社區醫院劃分保障區域,進行責任分工,明確責任義務,可防止出現服務區域不明確或重疊的現象,保證老年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同時,為社區醫院配備完善的急救設備和常用醫療設備,保障社區醫院的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爭取做到“常見病能治、大病能處理、危重能急救”。
3.2設立明確標準,嚴格把握適應證 由于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區開展家庭病房的具體情況不同,至今國家還沒有制定一個關于設立家庭病房的統一標準。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技術力量和設備條件差異較大,老年患者年齡大,機體功能嚴重下降,一旦出現腦出血等緊急情況,病情發展迅速,進展快,后果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各醫療機構的保障診治能力不同,難以準確把握設立家庭病房的適應證。
國家應該根據各地區的經濟情況,設立當地的家庭病房開展標準,要求在家庭病房中配備相應的醫療設備,必須達到標準后才可設立家庭病房。同時,要嚴格掌握患者納入家庭病房治療的適應證,在進入家庭病房前對病情進行詳細的評估,根據家庭病房的醫護人員技術水平和醫療設備的配置條件,可制訂家庭病房的準入標準:患慢性器質性疾病并處于穩定期的患者,同時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長期臥床;重度老年癡呆或腦卒中發生嚴重并發癥的患者,病情穩定但可能需長期留置導尿管、鼻飼管等;惡性腫瘤晚期患者;骨折術后或手術后處于康復期、癱瘓等行動不便的患者。在家庭病房條件較好地區,可適當放寬準入條件。但在家庭病房治療期間,要時刻監測患者病情,一旦病情變化達到住院標準,要立即送往醫院進行住院治療,決不能優柔寡斷、延誤治療,防止出現意外情況,保證患者生命安全〔15〕。
3.3完善相關制度,明確醫護人員分工 家庭病房有效順暢地運行需要有體系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家庭成員的共同協作,涉及人員多、范圍廣、工作雜、周期長,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對各個機構和人員進行明確責任分工。同時,家庭病房患者需要各個參與人員付出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其風險也常常高于一般的醫療服務,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現工作積極性不高,交叉工作相互推辭,出現風險相互推脫的現象。
家庭病房畢竟不是綜合性醫院,醫護人員不可能24 h在患者身邊監護,加之老年人普遍帶病生存,隨時可能出現病情突然惡化情況,必須建立完善的家庭病房安全急救保障機制〔16〕。制定詳細的老年人常見急癥急救預案及搶救措施,要求每位醫務人員將上述措施熟記于心。根據老年患者實際需求配備急救器材和藥品,并保障急救器材處于完好狀態,定期檢查維護。定期組織考核醫護人員的急救模擬演練,熟悉家庭病房配備的各種急救藥品,熟練使用急救器材。每個家庭病房都應該設立網絡呼叫系統,有條件的還可配備遠程監控子系統(無線遠程多參數檢測儀)。嚴格落實24 h值班制度,當患者出現病情惡化發出呼救時,值班醫護人員可立即趕赴現場,實施搶救。保證急救車24 h待命,以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急救現場并向醫院轉送患者。嚴格落實交接班制度,醫護人員要對家庭病房患者病情進行詳細交接,使每一名醫生護士都及時掌握家庭病房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出現情況能及時恰當處理。嚴格執行巡診制度,病情穩定者可每天巡診1次,病情有變化隨時出診,以便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使家庭病房患者得到完善的醫療保證。
3.4節約衛生醫療資源,利用網絡提高效率 家庭病房設立后,需要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日常的巡診、查體和定期復查,工作量大,任務重,且大多的醫療服務都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費用,導致很多醫護工作者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員缺編嚴重。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收入有限,無法自費配備大型先進的醫療設備,已有設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導致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作用甚微,不能有效地完成起家庭病房保健醫生的職責。
國家應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利用政府編制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輕醫護工作者投入基層醫療建設,并規范化建設家庭病房,由政府出資配備適用于家庭病房的設備,可以租賃的方式收取費用補貼設備的維護費用。可利用當前互聯網技術及遠程視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家庭病房、基層醫療機構及后方保障醫院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網絡提供平臺。患者在網絡上預約掛號、檢查、住院等,可以簡化老年患者的看病流程,提高看病效率。醫院醫生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會診,為基層醫療醫護工作者進行病例討論、協助制定救治方案、指導疾病的治療、保證家庭病房的正常運作,減少患者看病過程中危險的發生率和患者家屬的經濟壓力。通過遠程監控子系統(無線遠程多參數檢測儀)對患者進行實時監控,基層醫護人員可集中實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減少基層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后方醫院也可第一時間收到疾病的診斷及預警信息,并及時與家庭病房聯系進行對癥處理〔17〕。
3.5探索新醫療模式,醫養結合以家為主 家庭病房作為“醫養結合”的一個重要方式,充分實現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相結合,最大化地利用社會資源,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家庭式醫療機構。最終實現將老年人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的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在北京市“醫養結合、以養為主、持續照料”試點養老機構的雙井恭和苑、海南海口恭和苑、寧波慈溪恭和苑等多地已展開家庭式養老服務試點工程〔18,19〕。
“醫養結合”中的“醫”主要指醫療保健服務,涵蓋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及臨終關懷服務等方面。“養”主要涵蓋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家庭病房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形成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里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必須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更有甚者,直接將醫院當成了養老院,長期占用床位,加劇醫療資源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治療的反倒住不進來。家庭病房的醫療設備是以醫院為依托,不僅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家人更加細心的照顧,還能夠定期接受醫院所派來的醫護人員的檢查,病情發生狀況可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
進入21世紀醫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發生全面轉變,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導致人們對健康標準和醫學服務的要求大大提高〔20,21〕,要求對老年病人的醫療保健工作不再是僅以疾病本身的住院治療為主,而是要以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心理健康和社會關懷于一體的系統化、人性化醫療服務模式。建立家庭病房,開展家庭醫療健康服務,使老年病患的疾病得到生物醫學方面有效治療的同時,放松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提高對醫院、基礎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在老齡化程度逐漸深入的中國社會非常具有發展前景。
4 參考文獻
1梁另雙,岳紅.軍隊干休所開設家庭病房的思考〔J〕.人民軍醫,2011;54(4):310.
2總報告起草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J〕.老齡科學研究,2015;(3):5-7.
3吳玉韶.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與應對策略〔J〕.中國國情國力,2015;(4):29-31.
4姚 遠.老齡社會發展理論:基于“群體- 權益”要素的構建——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的理論創新〔J〕.老齡科學研究,2015;3(5):4-12.
5李小鷹,王建業,于善林.中國老年醫學的嚴峻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1):1-2.
6Leng Sean X.打破傳統亞專科風險醫療服務模式引進現代老年醫學觀念〔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1):7-9.
7許 萍,王永莉,潘雅東.軍隊干休所家庭病房的建立及管理體會〔J〕.人民軍醫,2014;57(2):154-5.
8劉文俐.我國老年心理研究概況〔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6(6):34-6.
9葉光華,何 琳.干休所家庭病房存在的醫療風險與對策分析〔J〕.人民軍醫,2013;56(6):725.
10Cheng J,Montalto M,Leff B.Hospital at home〔J〕.Clin Geriatr Med,2009;25(1):79-91.
11Ram FS,Wedzicha JA,Wright J,etal.Hospital at ho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J〕.Evid Based Nurs,2005;8(1):23.
12Harris R,Ashton T,Broad J,etal.The effectiveness,acceptability and costs of a hospital-at-home service compared with acute hospital ca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Health Serv Res Policy,2005;10(3):158-66.
13谷劍芳.家庭病房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5;3(8):729-30.
14田新平,Leng Sean X.對我國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培養途徑與模式的粗淺認識〔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1):10-2.
15閏燕麗,王貴臣.干休所建立家庭病房模式的初步探討〔J〕.中華臨床醫學衛生雜志,2007;5(4):81-2.
16劉佩友,卞金陵.軍隊干休所設立家庭病房的思考與建議〔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9):819.
17崔寶善,熊友升,蘇 皖,等.軍隊老干部網絡醫療服務平臺的架構與功能〔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1):87-8.
18石宏毅.樂成恭和苑持有+銷售模式探索打造三級養老服務體系〔EB/OL〕,鳳凰網.2014-09-20.http://houseifeng.com/detail/2014-09-20/50031640-0.shtml.
19李春霞,顧 挺.迎重陽論孝道:“新慈溪·新孝道”凸現慈孝文化〔EB/OL〕.鳳凰網.2014-09-30.http://news.ifeng.com/a/20140930/42125624-0.shtml.
20方力爭.全科醫師與健康管理〔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32(4):247-9.
21冷 曉.美國老年醫學理念與實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