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霞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在幼兒教學中,對于音樂感知力的培養需要通過適合的方式展開。節奏是所有音樂展開的基礎,是音樂的靈魂,是重要的組成元素。因此幼兒在音樂教學中需要以節奏的訓練為基礎。但是由于幼兒天性使然,其在實際的教學中受到年齡限制對于所有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為保證對幼兒音樂教育的良好開展,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應該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強對幼兒音樂素養的培育,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欣賞力與感知力。
隨著幼兒教育重視度的不斷增加,在當前的學前教育中主要倡導讓幼兒快樂學習。對于在幼兒教學中怎樣確保教學質量與教學的有效性是主要的研究內容。對于幼兒教學活動的開展通常是以引導式為主,但是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過于抽象,幼兒不理解等情況的出現,導致實際教學沒有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且幼兒音樂教學活動通常是以整體的歌曲欣賞為主,導致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沒有真正的加入到教學活動中。為促進幼兒在音樂教學中的更好發展,應該將音樂教學活動與節奏教學方式緊密結合,通過有序的音樂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發揮。
在幼兒的音樂節奏能力的培養中,其主要的培養方式與幼兒的聽覺訓練有緊密的關系,對于幼兒節奏的感知培養需要引發幼兒對節奏感的興趣,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做到處處留心,對生活中的節奏善于挖掘對幼兒進行引導傾聽,引導幼兒對身邊的節奏進行發現,對周圍生活中的節奏進行感受。比如,在下雨天的時候,教師應該在室內對幼兒進行下雨聲落地節奏的感受,對不同的程度的下雨所產生的節奏進行變化的感受;再比如,房間中表針的響聲等;以此對節奏的勻速拍律做到更好的感受;通過音樂活動對節奏進行曲中的節奏進行感受,例如搖籃曲的舒緩節奏等。通過不同的聲音傾聽,幼兒可以逐漸了解到聲音節奏的不同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游戲參與加強節奏的感知,通過在記憶力方面的加強提高節奏的協調能力。
幼兒教學需要通過興趣的引導,通常在幼兒教學中,音樂教學活動會有樂器的輔助,當教師通過樂器演奏時,幼兒會興奮的圍繞著教師,同時伴隨著音樂的節奏拍手。樂器在演奏中會發出極強的節奏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樂器的節奏音樂的表演與多種動作相結合,為幼兒在音樂的教學中加入游戲的引導,以此對幼兒音樂感知力與欣賞力的培養。
在樂器的表演中,鼓具有較強的音樂可控性,節奏的快慢,急緩,速度的長短等做到有效的把控,教師通過敲鼓調控節奏,設計音樂游戲。例如:游戲一,通過敲鼓的鼓聲由慢到快,由弱到強,在此過程中需要幼兒跟著鼓聲的節奏變化拍手,通過游戲的舉辦可以發現幼兒十分喜歡這類游戲,尤其是鼓聲的節奏逐漸加強時,幼兒會不自覺的跟隨節奏拍手十分興奮,可以看出幼兒在游戲中已經對節奏的變化做到了充分的理解與感知,同時會根據不同的節奏變化出相應的肢體動作。游戲二,通過敲鼓聲音的大小使孩子對高低音進行區別,當敲鼓所發出的聲音較低時,孩子會認為像是“雨滴滴落的聲音”,當敲鼓所發出的聲音較高時,則孩子會認為其像是“打雷的聲音”。通過對聲音音區的感知,孩子們可以將音樂的不同的音區與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相結合,教師可以趁此機會幫助孩子加深對高低音的了解與記憶,當孩子聽到低音時要拍手,聽到高音時跺腳,通過孩子對高低音的判斷作出對應的肢體動作。
語言自古就與音樂具有密切的關聯。在漢語的構成中,語言節奏通過音樂節奏的表達體現出不同的文學情感,將語言中的抑揚頓挫豐富生動的表達。且幼兒天生就有對語言的模仿與學習能力,在學習中通過語言節奏的模仿能夠極易對音樂節奏做到充分的掌握。對于母語語言節奏的模仿與學習是幼兒自小便開始的牙牙學語訓練,在成長中能夠做到熟練的模仿與學習。如,幼兒最熟悉的古代經典文學《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作為著名的啟蒙教學讀物。本身在學習中便具有較強的節奏性,在學習中朗朗上口,因此可以通過教師誦讀幼兒跟讀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節奏游戲的練習,通過對整體節奏的把握對幼兒的語言節奏做到良好的培養,提高對音樂的感知力。
總而言之,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幼兒時期的教育影響會伴隨終身。因此,幼兒階段是對節奏感受與學習的最佳時期。為促進幼兒通過節奏對音樂的更好感知與理解,提高音樂欣賞力,應該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選擇有趣且簡易的教學活動通過與音樂節奏的結合,激發幼兒音樂潛能,帶動幼兒在音樂中的情緒表達。幼兒成長中離不開音樂節奏的伴隨,為此,對于幼兒音樂節奏的教學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展開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