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信陽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黃自1904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蘇川沙,他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理論家、音樂教育家。1916年,進入留美預備學校(北京清華學校)讀書,在校學習期間,他通過接觸學習西方音樂、不斷參加學校的音樂社團活動,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為校內赫赫有名的音樂家。1924年,他獲得全額官費赴美留學資格,進入歐伯林學院藝術與科學學院心理系就讀,以音樂為副科。1926年夏,超過校方規定畢業應得學分獲文學士學位,同年秋繼續留校,并轉入音樂學院主修作曲理論,兼及鋼琴、聲樂。1928年秋轉學至耶魯大學音樂學院。1929年3月,成功完成交響序曲《懷舊》并獲得音樂學士學位,成為我國留學生中以作曲專業獲此學位的第一人。1929年6月回到中國,任教于上海滬江大學。1930年,改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兼理論作曲組專任教員。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幾年中,他培養了一批音樂之才,如賀綠汀、陳田鶴、江定仙、劉雪庵、譚小麟等。1938年5月,因患傷寒逝世,享年34歲。
黃自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在音樂創作方面,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交響樂《懷舊》,創作了最早的清唱劇《長恨歌》,所創作的藝術歌曲首首是經典,如《春思曲》《思鄉》《玫瑰三愿》《點絳唇·賦登樓》等曲目直到現在仍被傳唱,成為各大音樂院校聲樂教學及音樂會的首選、必選曲目。他的創作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交響樂、清唱劇、器樂、合唱、藝術歌曲等多種音樂體裁。此外,在音樂理論著作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他編著了《音樂史》《和聲學》等音樂理論著作。
藝術歌曲在黃自的音樂創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他的音樂創作中也是最具價值的,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總體的風格特點可概括為短小精致、含蓄典雅,鮮明的時代性與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性。
1.篇幅短小精致,內容含蓄典雅,意蘊深遠
黃自善用古詩詞為創作題材,他將音樂與詩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古詩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結構短小,內容精致,因此這也是黃自作品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例如《花非花》《春思曲》等作品,都是以古詩詞為題材而創作,《花非花》是依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而作,《春思曲》是依據詩人韋翰章的詞而作。他將樂曲的歌詞、旋律、伴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歌詞,但是作品的旋律流動性很強,他將人物的內心情感刻畫的淋漓盡致,使得作品更加精致含蓄,更具藝術感染力與生命力。
例如曲目《花非花》,全曲只有四句歌詞,曲子旋律流暢舒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詞,卻不乏藝術感染力。全曲采用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采用連續欲揚還抑的創作技法使得曲子更加含蓄、典雅,意味深長,曲子最后一句“去似朝云無覓處”最終結束在主音上,給人一種無限遐想的空間,意蘊深遠。將曲子所要傳達的那種傷感、落寞的思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2.鮮明的時代性與愛國主義情懷
黃自的音樂創作富于時代性。他所創作的作品大多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契合。例如作品《玫瑰三愿》,這首作品創作于1932年,當時正值淞滬會戰期間,社會動蕩不安,龍七到國立音專上課,看到校園里凋謝的玫瑰花,凄凄涼涼,因此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詞,黃自先生隨后譜成了曲。曲目表達了主人公對生活的美好期許與憧憬,同時從側面反映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作品《思鄉》,當時正處于抗戰期間,作者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創作,反映出主人公對完整美好家鄉的思念,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
3.鮮明的民族性
黃自將西方的創作技法與我國的民族語言相融合,譜曲遵照我國民族語言的四聲調,并保持了我國古詩詞中原有的抑揚頓挫的音律特點,這樣的創作使得作品韻味更強,更加朗朗上口。例如在黃自的《玫瑰三愿》中,歌詞每一句最后一字“花”“下”“花”“下”“謝(x i a)”,句尾采用押“發花輒”的創作技法。在曲式結構方面,他借鑒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如曲目《花非花》,就是一首起、承、轉、合的單樂段四句體結構。曲子的調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F宮,他將古詩詞與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巧妙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民族性特征。
再如《春思曲》,黃自將中國傳統的民間音調與西方藝術歌曲創作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思想,體現了中國詩詞原有的內涵,保持了中國藝術歌曲與詩歌意境的一致性,展現出中國歌曲的民族化特征。
黃自藝術歌曲大多篇幅短小,結構簡單,歌詞朗朗上口,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習演唱此類作品有利于激發學生聲樂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聲樂學習的自信心。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對作品不斷的揣摩,大量查閱資料,提升自身的鑒賞水平和感悟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充分發揮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尊重原創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演唱風格特點。
通過學習演唱黃自的藝術歌曲,能夠促使學生反復地去推敲作品,挖掘作品的深層內涵,提高學生二度創作的能力。通過自身的演唱體驗,給予作品不同的情感表現,當自身富有了創造性的表演,我們的歌唱就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黃自藝術歌曲多是詩與樂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文學性較高,將中國詩詞應用到聲樂藝術與聲樂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這類作品多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情感細膩、真摯,詩歌、旋律、鋼琴伴奏三者的完美融合,呈現出一幅詩情畫意的畫卷。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唱此類作品,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準、節奏的把握,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全方面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黃自藝術歌曲較含蓄、典雅,注重氣息的支持與控制,善于用力度記號表現情感,這就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來表現曲子中的力度變化。例如《春思曲》第一句“瀟瀟夜雨滴階前”第一個音為小字二組的f,并且是p的力度,高音弱唱,這就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才能完美的表現曲子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聲樂教學中,氣息的訓練尤為重要,要能做到氣息掌控自如,聲音力度變化游刃有余,黃自藝術歌曲具有很高的訓練價值。
黃自藝術歌曲旋律比較平穩,大部分是中聲區,這有利于歌唱者穩定喉頭,建立科學的歌唱狀態,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教授此類作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演唱技巧。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黃自藝術歌曲在歌詞上注重詩詞的運用,引用的多是我國傳統的詩詞,這些詩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瑰寶,這類作品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在黃自藝術歌曲中得到了呈現。例如,《思鄉》《玫瑰三愿》兩首作品,通過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自身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在聲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演唱這些作品,使其真正了解藝術歌曲所要表達的深層次的內涵以及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提供力量源泉。
黃自藝術歌曲推動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對于聲樂演唱還是聲樂教學,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黃自藝術歌曲是長期積淀的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聲樂演唱還是聲樂教學,應盡可能引導學生演唱、教授此類作品,弘揚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認識中華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