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鳳,辛雅靜,馬建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分為肝陽上亢、痰濕中阻、氣虛血瘀、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等證型。其中肝陽上亢證是高血壓病中最常見的證型,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目脹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筆者整理近10年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多種外治方法,分別從針刺、穴位貼敷、刺血等的單純療法和復合療法方面[1],報道如下。
1.1 單純針刺法 吳煥林等[2]選取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65例,結果顯示降壓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好。孫健等[3]采用調肝法治療44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對照組為單純生活方式調整,治療組針刺合谷、太沖、百會、印堂,結果顯示治療組血壓下降情況、中醫癥狀積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針刺配合其他療法 錢雁[4]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30例,兩組均口服絡活喜,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平肝疏肝滋腎針刺法,取合谷、太沖、行間、陽陵泉、太溪穴,結果治療組治療后24 h血壓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單純穴位貼敷法 張雪芳等[5]采用時辰穴位貼敷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30例,對照組給予生活方式干預,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曲池、足三里、內關、涌泉穴。結果顯示兩組在降壓、癥狀改善方面(眩暈、頭痛、耳鳴、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穴位貼敷配合其他療法 馬素起[6]貼敷涌泉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40例,兩組均口服絡活喜,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眩暈、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中醫癥狀方面療效明顯。胡典等[7]采用穴位貼敷太沖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30例,兩組均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中藥外敷太沖穴,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單純刺血法 吳山永等[8]對40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耳尖點刺放血,結果發現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張麗娟[9]采用耳尖放血療法治療30例肝陽上亢證患者,有效率為93.3%。胡偉勇等[10]采用刺絡放血行間穴的方法治療30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對照組口服安內真片劑,治療組點刺行間穴,結果兩組在癥狀改善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降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呂計寶等[11]采用壯醫火路放血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30例,對照組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治療組采用壯醫火路放血療法選穴(在頭頂區域,即相當于百會穴至神庭穴、雙側承靈穴至雙側頭臨泣穴組成的區域內選取放血點)點刺放血,結果發現壯醫火路放血能有效調節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值。
3.2 刺血配合其他療法 張美林[12]運用天麻鉤藤飲加減煎服聯合耳尖放血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30例,對照組口服纈沙坦分散片,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服天麻鉤藤飲并聯合耳尖放血療法。結果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1 穴位埋線配合其他療法 田元生等[13]采用穴位埋線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16例,兩組均口服心痛定、卡托普利片,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結合穴位埋線,選取太沖、曲池、心俞、肝俞、腎俞、血壓點,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許劍等[14]采用風池穴埋線結合雙側足三里、曲池穴注射治療64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降壓效果好。
4.2 推拿配合其他療法 俞建鋒[15]采用針刺結合推按橋弓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30例,兩組均口服西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配合針刺太沖、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和推按橋弓。結果兩組在降壓、癥狀改善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唐娜娜等[16]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40例,兩組均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推拿治療,重點按壓風池穴。結果治療后兩組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推拿可改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癥狀。
4.3 頭皮針配合其他療法 田文靜等[17]用方氏頭皮針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82例,選取冠矢點、書寫點。結果頭皮針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有顯著性差異,藥物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方氏頭皮針可改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的眩暈、頭痛、耳鳴等癥狀。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4.4 中藥熏蒸配合其他療法 何建茹等[18]用中藥熏蒸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30例,對照組口服西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藥熏蒸雙足及中醫辨證護理。結果兩組在降壓療效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臨床癥狀改善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5 耳穴壓豆配合其他療法 張喜軍等[19]用情志調護配合耳穴壓豆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30例,對照組口服洛丁新,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運用耳穴壓豆配合情志調護。結果兩組在降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癥狀改善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6 灸法配合其他療法 張昆等[20]用隔藥灸臍聯合絡活喜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證患者30例,結果發現隔藥灸臍組、絡活喜組、隔藥灸臍加絡活喜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高血壓病患者肝陽上亢的主要癥狀,而隔藥灸臍組、隔藥灸臍組加絡活喜組的效果較好;3組均能降低血壓,而隔藥灸臍聯合絡活喜組效果最好。
4.7 眼針配合其他療法 龐蕾蕾等[21]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30例,兩組均口服蒙諾,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結合眼針,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外治法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降低血壓,改善癥狀。單純針刺太沖穴及刺血療法即時降壓明顯。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可觸及動脈搏動,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輸穴,可疏肝理氣,平降肝陽,主治肝經風熱證、婦科、前陰病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贝萄煼ㄕ窃撛瓌t的體現,因而可以取得較好的即時降壓效果。中醫癥狀方面改善最明顯的是眩暈,其次是頭痛、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及耳鳴、面紅目赤及心悸、面部烘熱等。與西藥相比,針灸等外治方法在改善中醫癥狀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聯合取穴方面,出現頻率最多的穴位是太沖,其次是曲池、百會、涌泉、行間、合谷、陽陵泉、風池等。所選穴位歸屬最多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其次是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及督脈;在單獨取穴方面,有太沖、行間、涌泉、耳尖、神闕等,多歸屬于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可見,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多選足厥陰肝經滎穴及原穴、足少陰腎經的井穴。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上擾的上實下虛表現。取肝經滎穴及原穴可平肝潛陽以治上實之標,取腎經井穴可滋陰補腎以治下虛之本,二者標本兼治,臨床效果較好。高血壓病為慢性病,需要長期監測血壓,以上研究因隨訪少,缺乏長期療效觀察,故針灸等外治方法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長期效果不確切,針灸治療往往需要定期到醫院復查,患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有待觀察。
以上研究,部分存在無隨機、對照、盲法,研究結果信度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規范。今后將對現有資料進行Meta分析,以期找出療效確切,適合長期應用,并且患者依從性好的中醫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