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莉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剖宮產術指凡妊娠28周或28周以上,經剖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附屬物的手術。不包括經陰道切開子宮頸或者子宮下段分娩者。近年來剖宮產率逐年上升,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前,剖宮產率僅為5%~10%,20世紀80年代后快速上升至30%以上,大部分醫院的剖宮產率為40%以上,少數醫院已超過60%,引起國內外醫學界高度關注[1]。剖宮產患者由于術前禁食、術中應用麻醉藥、手術及疼痛刺激、術后使用鎮痛藥物、術后活動受限等原因易發生腹脹,影響肛門排氣。如何有效減少剖宮產術后腹脹發生率,促進患者肛門早排氣、早恢復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現將外治法促進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的臨床研究進展報道如下。
1.1 西醫研究
(1)電解質紊亂 剖宮產患者由于術前、術后禁食,靜脈營養時大量應用不含鉀的液體或補鉀不足,手術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等,均可引起鉀攝入減少或鉀重新分布,術后24 h內普遍存在低血鉀癥狀。低鉀血癥時,肌肉興奮性降低,使胃腸道蠕動減慢,所以血鉀濃度與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密切的關系[2]。
(2)麻醉藥物因素 麻醉藥物對于剖宮產術后腹脹各有利弊,如術中使用芬太尼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胃腸道平滑肌與括約肌的張力,減少推進性活動,但其對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會抑制腸管的收縮,導致肛門排氣時間和腸蠕動恢復時間延遲[3]。
(3)激素水平 劉海燕等[4]認為妊娠期孕激素水平較高,會降低胃腸平滑肌張力,抑制胃腸蠕動。楊京晶等[5]認為孕婦孕激素水平較高,腸蠕動減弱。剖宮產術后激素水平下降緩慢,孕激素水平仍較高,胃腸蠕動緩慢,影響肛門排氣。
(4)護理不當 侯春芳[6]研究發現術后臥床活動減少,胃腸蠕動減弱;胃腸道內存在過量氣體(與術后頻繁講話咽入大量氣體后不宜被腸黏膜吸收而加重腹脹有關);積食積糞(剖宮產術前不灌腸致食物殘渣積聚);胃腸功能紊亂(術前禁食及術后禁食6 h所致)等因素均可導致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延遲的發生。
1.2 中醫研究 中醫很早就有關于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的研究。《金匱要略》中記載:“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7]大便難即是指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困難。王素利等[8]認為剖宮產后腸梗阻屬于“腹脹”“腸結”的范疇,術后正氣受損,濕熱邪毒乘虛而入,導致熱結陰虧、腑實腸結。剖宮產術后傷氣傷血,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生理機能不能協調,氣血雙虧,運行不暢,通降失常,人體內部陰陽平衡和氣化遭到破壞,故發腹脹。剖宮產術后患者常以氣血虛為本,以氣滯血瘀、腑氣不通為標[9]。因此,本病病位在于脾胃,病性為虛實夾雜,病機為脾胃虛弱、腑氣不通。
侯春芳[6]將30例剖宮產患者采用開塞露于術后6 h納肛,對比發現剖宮產術后應用開塞露可明顯縮短產婦術后排氣、排尿、排便、下床時間,促進子宮收縮,降低宮底高度,促進產婦機體產后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李一南[10]將120例剖宮產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采用中藥排氣湯法、乳果糖法、開塞露聯合溫水足浴法,對比發現開塞露聯合溫水足浴法有利于產婦排氣,能夠縮短排氣、排便時間,滿意度高,可作為促進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的首選方案。
3.1 針灸療法
(1)溫灸法 陳媚媚等[11]將100例剖宮產術后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整腸散貼敷臍部,觀察組在整腸散基礎上聯用艾箱灸,結果發現艾箱灸聯合整腸散貼敷能夠有效改善剖宮產術后腹脹情況,縮短剖宮產術后排氣時間,促進剖宮產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扶正祛邪,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促進剖宮產術后產婦的整體康復,提高產婦生活質量。王慧丹[12]將72例首次行剖宮產的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給予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對照組在采取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百笑灸溫灸足三里穴。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腹脹程度明顯減輕,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縮短。
(2)穴位注射 崔張霞[13]將192例剖宮產術后腸脹氣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予以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腹部按摩、下床活動、開塞露灌腸)。結論為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治療剖宮產術后腸脹氣優于常規治療。
(3)穴位貼敷 曾敏[14]對41例剖宮產術后觀察組采用中藥穴位貼敷,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結果提示觀察組在臨床指標、腹脹發生率方面低于對照組,在泌乳功能、產婦舒適度等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譚昕[15]將15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厚樸粉足三里穴位敷貼,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比發現治療組的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提前于對照組。提示厚樸粉足三里穴位敷貼能促進剖宮產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術后腹脹發生率。
(4)耳穴貼壓 肖余[16]將20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耳穴埋籽治療配合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術后常規治療,發現耳穴埋籽對剖宮產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肛門提早排氣排便效果明顯,同時操作簡便,經濟安全,能顯著提高剖宮產術后母嬰生活質量。
(5)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熱敷 李媛媛[17]發現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熱敷較單純穴位注射在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減輕產婦腹脹發生方面效果顯著。
3.2 推拿療法
(1)腹部按摩 銀萍[18]將6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產婦除常規護理外于麻醉后4 h給予腹部按摩,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提前,提示腹部按摩能促進剖宮產產婦盡早通氣。鄭嬋等[19]將觀察組77例剖宮產術后患者(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按揉)和對照組77例(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進行對比,分析兩組產婦的肛門排氣情況。證明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按揉相比單純的穴位注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有利于減少剖宮產產婦腸脹氣的發生,提高產婦肛門早期排氣效果,對母乳喂養和提前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2)針灸療法配合腹部按摩 鐘敏林[20]將106例剖宮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剖宮產術后處理和腹部按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針灸療法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產婦恢復腸鳴音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效果顯著。
3.3 中藥熱敷 謝夢姣等[21]把200例剖宮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中藥熱奄包熱敷配合可見光治療;對照組患者在術后12 h后實施可見光治療。對比發現觀察組產婦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張貴清等[22]將剖宮產術后2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和健康指導;治療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于術后2 h采用吳茱萸加小茴香熱熨臍部神闕穴。對比發現治療組產婦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
3.4 中藥足浴 劉愛民等[23]將1 116例剖宮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術后當日用浸足1號溫熱水足浴(浸足1號協定方由黃芪、桂枝、當歸、白芍、益母草、大血藤、苦參、黃柏、川芎、大黃、艾葉、蒼術、紅花組成),并按摩足底和足三里穴位,對照組術后當日給予溫熱水浴,并按摩足底和足三里穴位。對比發現治療組腹痛緩解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禁食水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肖霞等[24]將18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云香精聯合溫水足浴組、溫水足浴組、不采取手法治療組,對比發現云香精聯合溫水足浴能快速、有效地促進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患者具有胃腸道吸收差、胃腸功能紊亂的病理特點,內服中西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多種外治法療效確切,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外治法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本,以內治之理為依據,辨證施治,給藥途徑較西醫外治法多樣,避免了西醫外治法肛塞納藥的痛苦。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①目前的評價指標多集中在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等自擬標準,缺乏客觀的評價指標和深入的研究評價;②外治法方式種類繁多,缺乏規范化;③現有研究多集中于臨床癥狀改善等療效的觀察,缺乏研究機制;④文獻中的治療多采用單一療法,能否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多種療法,發揮綜合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療效,促進剖宮產術后患者恢復,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