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專業設置有以下三類: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學。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系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如:薩克斯、小提琴等等,舞蹈學則要求學生學習多類舞種。碩士的專業設置有以下兩類,文學碩士、藝術碩士。文學碩士以科研、理論研究的學習為主,藝術碩士以樂器、聲樂的表演學習為主。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之下,學生需要舞臺實踐的平臺與機會,在2015年便開設了“午間音樂會”的系列實踐音樂會。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午間音樂會是在學院領導的指導下學生干部自發組織、舉辦的音樂表演實踐系列音樂會,至今舉辦已有五十多期,由音樂學院研究生會文體部、學生會文體部、團委文藝部和輪流舉辦。每個星期五中午在音樂學院室內樂廳舉行,偶爾在校園明德廣場的草坪或翰園廣場舉行。由于時間安排在中午閑歇時間,所以稱之為“午間音樂會”,現已發展成音樂學院的特色品牌活動。
午間音樂會的初衷是將其發展成一個培養高質量、高雅藝術的一個音樂會形式。在這三年內朝這個方向在努力,音樂會水平也逐漸提高。午間音樂會已經從之前的老師監管輔助變成學生自發組織,可以說自發自導自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卻學習并豐富了自己的表演技能,更加增強了音樂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自主音樂學習的能力。
午間音樂會的節目形式豐富多樣,專業類的獨唱、獨奏、獨舞;通俗類的獨唱、獨奏;專業類的重奏、合唱、群舞;以及話劇、朗誦等等。這些節目的呈現都需要演員與演員之間的配合,演員與工作人員、主持人的配合,甚至還涉及到專業導師的指導。所以每個節目在臺下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都是對學生綜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與鍛煉。例如,演奏和演唱的同學需要與鋼琴伴奏的同學配合多遍,達到氣口、自由延長、強弱力度、作品速度變化等方面的藝術處理。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專業知識層面就有了細致的了解和把握,也對作品的詮釋會更熟練。集體節目需要多人配合排練,培養默契,做到音樂和情緒的整齊同步,集體節目需要同學們把握各聲部的主次關系,何時需要突出,何時需要收斂,這都是在集體節目的排練中需要注意的,這是同學們在參加午間音樂會對專業技能方面的提升。另外,在舞臺經驗方面也會得到提升。例如,在臺上的位置的調動,臺風的把握,舞臺形象的管理等等,細節之處體現出舞臺對于專業人員的要求,在準備午間音樂會的過程中、彩排時以及正式演出時,同學們的舞臺經驗得到提升。演出之后,通過錄像可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在后期增加練習,提升技術,改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午間音樂會的舞臺實踐對于專業學習的良好反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午間音樂會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方面的舞臺實踐能力。喜愛主持的同學可以通過午間音樂會的鍛煉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鍛煉隨機應變能力;喜愛話劇表演的同學可以通過午間音樂會在舞臺上大放光彩,在舞臺上展示戲劇情節,釋放天性;喜愛朗誦的同學可以通過午間音樂會享受舞臺,品味文學作品,傳遞人文情懷。午間音樂會就是這樣一個綜合性,節目形式豐富多樣的實踐音樂會。音樂專業的學生在主持、話劇表演、朗誦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和基礎,午間音樂會的開展對于學生專業外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午間音樂會的開展對另外一部分學生的組織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關鍵的,負責策劃、宣傳、排練等等事項。這些繁瑣的學生工作在午間音樂會的開展過程中使得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得到提升。前期宣傳、征集、篩選節目,需要耐心溝通;節目彩排需要以合適的方式提點參演者;午間音樂會的宣傳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公眾號推文的編輯,排版,轉發等等都需要反復核實、敲對,一系列的細節工作是對學生干部的考驗,也是鍛煉。現場演出時的舞臺物資布置,嘉賓邀請,節目單的制作,平臺直播,攝影工作,音響控制,舞臺工作,節目銜接以及突發情況等等,都需要學生干部充分從各個角度考慮,權衡。確保一場音樂會的順利進行是需要花費許多心思的,并且每場午間音樂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要求學生干部緊跟時代的步伐,選擇合適的音樂會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得到提升,做事也會變得細心周到,與人溝通也會變的得體。
在午間音樂會上有時能欣賞到非音樂專業同學帶來的表演,例如外國語文化學院同學的國標表演,這正是午間音樂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體現,促進各學院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增加校園融洽氣氛,提供機會給各個學院、各個專業的同學來進行表演和交流。
午間音樂會的開展對于觀眾來說也是一個審美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可以在這個實踐平臺中了解到大眾所認可的節目形式、節目內容、演出細節。從而提高自我音樂鑒賞水平并從中汲取、學習,學會批判性的觀賞。
午間音樂會已經走過三個年頭,它和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師生們一起成長,相信在未來的實踐中在主題、宣傳、節目質量等等細節中都能得到突破。愿參演者、學生干部工作人員、學生觀眾都能繼續在專業技能、舞臺表演能力、組織能力上得到不同的提升與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