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丹 張延春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音樂表演專業無論在專業院校還是綜合類院校都屬于應用型的專業,實操性強。需要在課內外、校內外充分的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表演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要達到良好的培養效果就必須為學生搭建較好的校內外實踐平臺,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校內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培養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最終學生的表演能力需要舞臺和比賽的驗證。在音樂表演專業的本科教育中,校內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將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自然融合的教學模式,是培養音樂表演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在專業建設中,就極為重視校內的教學實踐活動。我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較多的開設了實踐課程并制定出了具體的實踐項目的實施方法,具體為:實踐教學活動貫穿于學生4年的學習生活,一年級開設“校園音樂周”和“校園音樂舞蹈季”兩項實踐活動,以班為單位,挑選優秀的學生共同完成此項目,這是一個有一定針對性的實踐項目。二年級開設“周周金鐘聲音樂會”實踐活動。該項目為普遍性的實踐活動,所有的學生均要獨立、公開的排練并完成兩個節目。通過節目的實踐篩選有潛力的人才,重點培養。三年級開設“模擬歌舞團體”和“實驗班”項目。開設歌劇、器樂、歌舞等團體和實驗班一個,發動學生競爭入團、入班,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四年級,開始和市場接軌,與我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聯合進行對外演出實踐活動。
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在校內實踐活動高質量開展的提前下,建立完善的校外實踐基地是讓學生與社會自然接軌的良好途徑。在建設過程中,校外實踐基地的模式和單位性質的選擇,需要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目前與鎮街文化站、社區藝術培訓機構、音樂公司等部門建立了良好的校外實踐基地關系。通過定期參加相關機構、部門組織的惠民演出、專場匯演、少兒培訓等活動檢閱學生的學習情況、表演能力和教學水平,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和協同育人。綜上所述,建立和完善校外實踐基地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科學合理的可行性。
霍山風景區是位于我國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的省級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旅游區,也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霍山遠觀懸崖高聳、絕壁萬丈;近看色彩斑斕、奇石嶙峋、千姿百態。同時,霍山也是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霍山景區計劃未來在當地打造一臺大型的實景演出,并希望我校音樂舞蹈專業的師生參與該演出的創作與藝術實踐。目前,我國獨特的大型實景演出,是以真山真水為舞臺、以當地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使旅游者或當地觀眾在真實自然風景背景下產生對藝術與民俗文化的精神互動,成為獨特的文化模式。我校已具有了較為完善,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參與大型實景演出,將是一個更大的實踐平臺,將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探索。將霍山景區建設成我校音樂專業的實踐實訓基地,既能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以及提高就業競爭力,又將我國山水實景演出與文化繼續傳承很好的融為一體。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為民辦高校,有著自己特殊的體制和管理模式,在對外合作上有著自己的靈活性和優勢。通過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我校音樂表演專業與霍山風景區大型演出項目進行了合作,實現教學模式上的產教融合。依托校內相關教學資源,合理利用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的成果,如音樂教學與大型實景演出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條科學之路。音樂表演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大力開展綜合實踐和課程和項目,并開展多樣化的校內外實踐演出活動,旨在將社會需求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具體課程有:音樂綜合實踐課、綜合實踐音樂會、舞蹈綜合實踐課等。在這些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技巧課的教學成果巧妙地進行綜合和加工,并搬上舞臺,走出校門,實現實際意義上的產教融合。
我校音樂表演專業自2015年開展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至今已取得較好的成績,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文通過三個部分對校內實踐活動開展情況、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可行性、與霍山風景區大型演出項目的結合等方面進行了簡要論述。將對霍山風景區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將推動音樂表演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