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秀芳
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隨時隨地了解、掌握龐大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也給檔案事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只有采取跨界融合的姿態,摒棄固步自封、自娛自樂的固有思維模式,順應潮流,順勢而為,才能迎來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大到國家檔案,小到一所學校、一所幼兒園檔案都需要跨界融合,在融合中產生碰撞,有新發現,特別是校園檔案宣傳工作,融合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校園檔案宣傳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師生檔案意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讓師生知道什么是檔案,檔案和檔案工作對學校、對個人有哪些幫助和作用,讓各級部門、社會各屆人士知曉學校的歷史、特色品牌、變革精神,以獲得更大的教育資源與支持。筆者以處于一線的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及管轄的中小學、幼兒園檔案宣傳工作為例,探討融合對檔案宣傳的有效助力,不斷推進學校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以下城區教育系統為例,基于學校職能是“組織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活動,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校園檔案宣傳主要是通過開發實體檔案而形成的各類紙質編研材料、化為校園文化“景物”的建筑物、檔案文化產品以及網絡展示等載體形式進行傳播。其中紙質編研材料有《校史》《校志》《年鑒》《大事記》《紀事》《集團化辦學》《師生風采錄》《學校榮譽匯編》等,化為校園文化“景物”的建筑物(含窗、墻)有校史館、檔案文化窗、名人館(室)、名人塑像、碑亭、榮譽室(墻)等,檔案文化產品有通過幼兒園園徽加工而成的園徽T恤、布娃娃玩偶等,網絡展示有學校簡介、校訓、校歌、學校沿革、知名校友、學校老照片、辦學成就等。這些物化成果很大部分是依托紙質編研材料、展館建筑等載體在默默無聲地展示,即使展覽圖文并茂,但仍舊掩蓋不了宣傳所缺乏的動感、靈氣與吸引人。在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強大沖擊下的今天,用科技技術滲透在紙質編研材料、展館實體或其它展覽中,讓這些默默不發聲的物化成果“動”起來、“活”起來,呈現立體化的宣傳效果,必將是校園檔案宣傳轉型期的一個新課題,具有無限生機。
隨著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的興起如優酷自制節目《曉說》以及當下電視媒體包裝的如BTV《檔案》《信·中國》《國家寶藏》等欄目的開發,以檔案或偏向于歷史題材的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轟動,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剖析其成功之道在于《曉說》《檔案》《信·中國》立足于歷史,結合當下熱門話題、百姓感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展開真實事件的記錄與探討。《國家寶藏》還通過當下知名演員主持節目和演一演歷史,讓觀眾知曉文物的前世今生并引發興趣與思考。這些辦成功的欄目給予校園檔案宣傳有以下的啟示與借鑒。
(一)校園檔案宣傳要有特色性。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區別在于是否有與眾不同的特色,特色是學校發展的生命。檔案人員要有敏銳的挖掘學校如羽毛球特色、書法特色、京劇社團特色等特色檔案的能力,獨立開發或與人合作開發學校特色文化的能力,讓師生看后有一份教育情懷與念想。
(二)校園檔案宣傳要有趣性。有趣意味著有意思,貼近教職工和學生的生活,記錄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中的風采與榮耀,如果參觀者里的教職工和學生有在展覽中親身經歷和體驗的記錄,那更會吸引他們的關注、點評與支持。
(三)校園檔案宣傳要有用性。探究學校師生檔案利用需求,編制、編纂適合師生有用的檔案編研和展覽。如校園局域網上推出“榮譽展覽”,編制學校集體、教師、學生個人榮譽匯總表與榮譽照片,以供師生下載使用。
由于學校是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教育教學活動是其主要職能,因此學校檔案宣傳工作應最大化用好學校內外各種資源,節約經費開支又不影響檔案宣傳效果,這對于有多才多藝師生聚集地的學校來說是可行的。融合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對于學校而言,信息技術指的是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是作為輔助檔案宣傳工作的工具,讓檔案宣傳具有多媒體、智能化及動態生動性、共享性等特點,讓“死”的檔案展覽“活”起來。如下城區教育技術中心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小學中、低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計算機技能入門指導叢書。學生通過書中的二維碼掃描,就可以邊聽老師講解,邊看操作的步驟演示,還可以知道課程的背景知識和童趣視頻,大大提高了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學中低段學生的注意力。此外,學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推送歷史宣傳版面,將簡介、校史、師生風采、主要榮譽等檔案信息進行展示,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里開發微信小程序,使學校檔案用戶可以進行人機交互,實現實時檢索相關檔案信息。如查詢某一名師,直接輸入姓名,該名師所有公開的檔案信息都會一一呈現出來。因此,檔案宣傳融入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可以將檔案宣傳推得更遠。
(二)與媒體的融合。眾所周知,負責文字工作的報刊、雜志、電視媒體人,一般都具有純熟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和敏銳的捕捉校園檔案亮點的包裝能力等職業素養。學校在校慶、展館宣傳上如果想推出不同凡響的宣傳效果,建議宜與媒體合作,挖掘學校特色檔案內容,如以講師生故事的方式講述校園在變革與發展的歷程,并充分調動文字、圖片以及多種視聽手段,給觀眾以震撼、共鳴、回味與思考。
與媒體融合的成功案例如杭州市下城區刀茅巷小學,該小學具有89年辦學歷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研究口琴教學,推出“美好的一天從琴聲開始”“小學校辦大比賽”等口琴特色品牌,先后組建、成立學校口琴藝術團、中華口琴會小學生口琴教學基地,成功舉辦國際杭州口琴邀請賽、兩屆亞太口琴節等國際性口琴比賽活動。2008年,學校利用承辦第七屆亞太口琴節契機,揭幕中國首家口琴博物館開館。博物館館內設有以口琴的起源和發展、各種各樣的口琴、亞太口琴節的歷史等展區。該館一推出,《青年時報》、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等媒體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果你坐上出租車,告訴司機,要去刀茅巷小學,司機就會接著說‘哦,我知道,就是那所人人會吹口琴的學校’”。若在百度上搜索“杭州市刀茅巷小學口琴博物館”,則會出現大量的口琴博物館報道。
(三)與重大活動與重要時事融合。檔案宣傳的融合要找準契機,在校園的重大活動如校慶、園慶,足球、書法、科技等學校特色活動或國家發展轉折紀念時間點等,適時推出檔案宣傳精品。以下城區教育發展館為例,2008年結合改革開放30周年建成展館,分局、校兩個展區。其中局層面以時間為序,分歷史的追溯(1949年以前)、回眸十七年與“文革”十年(1949-1977年)、聚焦三十年(1978-2008年)等篇章,以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形式記錄下城教育歷史上有轉折意義的教育活動;校層面通過圖文并茂的記錄以及校園編著教育改革的刊物、著作,記述下城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辦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風貌和特色。同時推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教師風采錄宣傳展版。展版放置在教育局人員進出主通道的大廳,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到教育局辦事的校園長和教師駐足觀看。當下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下城區教育局向轄區內中小學、市教育局所管轄的高中學校以及向社會公眾等推出“改革開放40周年杭州市下城區杰出校友征集公告”活動,以此讓歷史留痕和傳承、弘揚不息的精神。此外,杭州市東園小學、杭州市青藍小學、原杭州市新華小學,通過百年校慶,建成了校史綜合館、學校發展變革的故事專館、水墨山水專館、詩社專題墻、老照片專題墻;其它建校時間長的單位利用校慶活動也建成了園史墻、校史館、榮譽墻等,努力打造學校文化宣傳“金名片”。
(四)與師生的融合。就下城區教育系統而言,96%校園的教師兼任檔案人員,按照其本身檔案職業素養很難在檔案宣傳上獨擋一面,再加上學校資金有限,因此對學校檔案工作者來說,做好檔案宣傳,須借智借力,與學校教師、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挖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特長,為檔案宣傳出謀劃策和盡心助力。《國家寶藏》電視欄目的宣傳策略,借力當下知名演員參與活動,給節目帶來了強大的收視率。借鑒于此,對于學校某一塊特色歷史需要展示、宣傳、推廣,完全可以發動如音樂教師、信息技術教師、語文教師和會表演的學生等各專長的師生來進行,劇本的設置、舞臺的效果、網絡如微博、微信自創視頻的推介,眾志成城,宣傳的效力充滿了無窮大的可能,也許在網絡上一夜爆紅就在一瞬間。
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畢業學生尤其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友名人來推介學校。如杭州市長壽橋小學50周年校慶請來校友名人、當今風云人物馬云;2016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迎來知名演員湯唯看望老師,通過兩學校的班主任老師的“口述歷史”,再現兩位杰出校友在校風采。兩位知名人物當時在報紙上成為頭版熱點新聞,而他們的名氣、影響力又是無形的宣傳力量,讓讀者知道了下城區有兩所知名學校。
(五)與其它各界融合。聯手檔案部門、教育部門、藝術部門等各界,在其網站上推出宣傳本學校的檔案文化或研制出學校特色的檔案宣傳產品。杭州市東園嬰幼園在50周年園慶時,與文創制作單位合作將幼兒園園徽(用擬人手法描繪的半個初升的微笑大太陽,太陽下方有幼兒園園名)印制在T恤上。T恤園標倡導了幼兒園“一切為了孩子主動適應未來”的辦園宗旨。杭州市萬家星城幼兒園利用園徽兒童卡通圖,與文創制作單位開發出黃色女孩、藍色男孩的卡通玩偶掛件,玩偶衣服上用針線繡的幼兒園辦園理念小園標,表示孩子們在幼兒園可以找到玩扎染、玩泥塑、玩紙藝、玩木藝、玩拼搭、畫畫等各種可玩、好玩的東西。兩所幼兒園將這些童趣的園徽T恤和玩偶掛件贈送給幼兒園全體師生、家長以及到學校參觀考察的領導、來賓,通過贈送,無形中又對學校進行了更廣的宣傳。
需要指出的是,跨界融合助力校園檔案宣傳的各種途徑在“互聯網+”時代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各種交叉、滲透、互為補充,融合的最終“物化成果”是以展版、展館、書籍、訪談、微信公眾號、報紙媒體等形式展示和宣傳,由此助推下城教育的知名度與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