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虹 楊高峰 鄭 璐
(河北工程大學)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街道和建筑快速更新,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與之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我國諸多古城在發展中沒有的把握好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盲目的開發,導致歷史古城文化的衰落。而本文意欲通過廣府歷史古城的研究,從城市街道角度對廣府古城文化進行解析,發掘古城傳統文化特色。
廣府古城始于春秋時期,晉國所轄,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從西漢時期開始為歷朝府郡縣所在,明清時期,成為地處四省交界進京要道,河北省南部軍事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古城內保留眾多明清時期街道廟宇和民居院落,是中國古城池格局的縮影。加上古城地處洼地并有護城河環繞,其特殊地理環境,在中國歷史古城中具有著較高地位。清末民初,廣府古城在太極拳領域有極高影響力,有中國“太極拳之鄉”之稱。廣府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綜合、多樣的特點,具體而言,廣府古城堪稱軍事戰略要沖,文風熾盛名城、太極傳承圣地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富的傳統古城。
廣府古城作為傳統的府縣合一的傳統城池,平面接近方形,城內與外界有四座城門相互溝通,城墻外有護城河環繞。古城內由東西南北四條主街聯通城門。古城中部地勢較高,與東西大街和南大街相交街道,以十字街呈現;古城四周的街道地勢較低,建有皮塘。古城街道布局在遵循儒家大統思想的基礎上也體現出了哲學家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筑城之道。如今,古城的道路依舊沿用明清時期的架構,也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城池營造的高超技藝。
古城中除道路架構保留以外,古城內的其他街巷格局基本延續了明清以來的格局特征,眾多街名也沿用至今。其中如明代的《天一閣明代撰寫選刊-廣平府》和清代的《永年縣志》中所提到的四條大街和雙關廟、北上坡、葛家口、北倉門街、戲樓巷、雙關廟街等二十幾條街道名稱如今依舊在使用,體現了古城街道小巷的歷史悠久文化。

圖1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認為,街道是城市的主體,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說城市是一個生命體,那街道就是架起城市生長的骨骼。這種理念在中國傳統的城池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如南方的麗江古城,街道空間體現出了納西族和云南少數名族所特有的文化;北方的平遙古城,街道空間更多的體現了晉商文化的特點。街道作為居民生活娛樂最主要的公共活動場所,能夠更為清晰的反應一個地區的風俗特色,是一個地區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一個地區豐富的文化,也使得街道更有其獨特的魅力。廣府古城的街道,從其形成的歷史和使用的職能來看,它主要承擔了以下文化。
自古以來,古城一直是區域政治中心,歷朝都在此開衙建府。城內設有廣平府和縣府,有“雙府之城”稱謂。據《畿輔通志》記載廣平府作為清朝時期直隸十府之一,轄九縣,府衙獨具特色,規制較高,聞名遐邇。
廣平府的規格之高不僅體現在行政職權和建筑等級上,也體現在古城的道路規劃方面,府衙地處古城的中央最高處,坐北向南的建筑群其府衙大門與古城的形象大街—南大街相對,以體現府衙的威嚴。如今雄偉的府衙建筑群已經復原,府衙人每逢節日會換上古代官服,高舉府牌敲鑼打鼓在古城各大街進行巡視,以彰顯其古城官署文化。

圖2 廣平署府

圖3 衙府巡街儀式
商業文化是人類長期依托公共空間進行商品交換進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其多產生在街道沿街兩側,形成商業街文化。
自古以來,廣府古城的四條街道除了承擔城內的主要交通職能外,還是以商業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街道。早在春秋時期,廣府古城西依太行通達晉陜,東達齊魯,四國交界,街道上邊境貿易往來頻繁。明朝時期,擴城池,興建商業街道、集市,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如今古城的街道依舊傳承這古城特有的商業文化。

圖4
古城商業區主要集中在古城的東西南北四條主要的街道的沿街商鋪,但商業職能各由其特點。南大街的商業體現古城風味特色和匠心工藝,沿街店鋪多以飯店和出售特產為主,如酥魚、驢肉香腸、廣府糕點和蘆葦手工藝品等,這些商業行為有著極大的文化內涵。沿街1層和2層為主老字號店鋪,3~5間的開間,建筑立面有屋頂、墻面、門窗、門牌、燈籠、梁柱、臺基等元素華麗的裝飾,營造出南大街濃郁的商業文化氛圍;而東西大街是由名人、名勝地和古城居民生活性商鋪所構成的商業街,如廣平府、武家大院、當鋪等古跡和眾多老字號店鋪,他們是古城活態文化的體現,也是古城文化魅力的所在。

圖5 仝家大院 筆者自攝
士人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對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參與國家政治,創造并傳播文化藝術。是中華文明的推動者。
廣府人自古以來尚文重教,才使得古城文人志士輩出。如唐代大歷年間,十才子之一的詩人司馬署;明末清初的文學家申涵光,河朔詩派領袖,畿南三才子之首,被稱為廣府古城第一士人,在文壇界被贊為“一時之山斗,三代之典型”;理學造詣可與曾國藩相比擬。順治皇帝為表彰其文學成就特此在古城南大街修建了申氏祠堂和申天官牌坊。申氏祠堂也是申氏家族的文學殿堂;古城南大街的仝家大院培養出了中國晚清著名文學家仝寶廉,其著作《公文式》為中國近代文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古城南大街作為古城的主街道,凡中科舉或有所成就的名人,都要在南大街進行巡街,以示成就。所以南大街對于古城人民來說意義非凡。反映出了古城居民尊知識、重知識的理念,南大街也是古城精神文化的載體。

圖6 民族信仰傳承地分布圖

圖7 祭拜竇建德儀式
人類對宗教的認知,是由于人們在遇到困難面對問題和艱辛時,祈求神靈的幫助,將自己的困難借助神靈的力量獲得精神上的安慰,是一種信仰文化。
在廣府古城中街道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承載著古城居民的信仰。廣府古城具有濃郁的民間信仰氛圍,可以說習奉百神,凡天、地、水、火、石、木以及功績過人之名將、名醫等,皆以為神。特別是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奉祀之神。但廣府現在較為流行的信仰還是以佛教、道教眾多神靈為主,比較普遍的是對關公、竇建德、和文昌星的信仰,另外土地爺、天皇、地皇的信仰也比較濃厚。現在廣府城內眾多佛龕和廟宇分布在這四大街八小街、七十多個小巷中,成為廣府古城內居民膜拜的主要場所。
古城居民除了信仰中國的神以外信仰西方的天主教也較為盛行,每逢周日都會有大量的人涌入教堂進行禮拜,尤其是在耶穌復活瞻禮,古城的器樂團就會上街進行器樂表演。圍觀人絡繹不絕,是古城所特有的文化,反映了古城人民樸素而又開放的信仰情懷,體現了古城文化的傳承內涵。
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身體質,而基于養生和健身于一體,老少皆宜的運動收到眾人的追捧——太極拳。太極拳興起于廣府,發揚于世界。自清代廣府人楊露禪、武禹襄學拳歸里,余生鉆研太極并創建和傳播楊式太極和武式太極,由于太極拳入學門檻低、動作輕柔等特點還能起到強身健體之功效,深受廣府人喜歡。目前據統計,廣府城內練習太極拳人約6000名,占據古城人口一半之多,并此活躍著眾多民間太極拳團體。太極拳也編入了古城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剛要,可謂是古城人人皆習太極拳。
古城街區的更能體現太極文化氛圍,如南大街道路、雕塑景觀的太極標注物和古城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的練習太極的居民。每逢太極拳推廣周年時,古城都會舉行盛大的太極拳節日,萬名身穿白色太極服的太極愛好者列隊在古城各大街道、城墻等處,進行巡演。意在增強全民健身意識,傳承太極文化,
千年古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名勝古跡,還給我們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廣府古城所獨有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個小拐彎”街道空間體現了古城文化的統一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承載著廣府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各種文化信仰和豐富的人文活動,是獨特的冀南文化和歷史古城特色得以傳承的載體,古城活態傳承得以延續的關鍵。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12.
[2]楊婷婷.歷史文化城鎮保護與發展的區域觀[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10~11.

圖8 古城太極拳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