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
在2018年來臨的時候,我感受到我身邊的人,以及“朋友圈”的氛圍不太一樣,有一種要應對可能會發生什么的緊迫感。時間在歲月更替中的再次打開,不僅是在向前方延伸,也像是在打開一個風險和機會之門。他們緊張,興奮,而又似乎有充分的準備。
準 備
李明是深圳一家公司的高管,雖然已經接近中年,但活力十足,時尚前衛,行動力強,并沒有“油膩”的樣子。也許“油膩”這個詞,說的從來就不是“中產中堅”或“高凈值人群”。
在接到他邀請一起吃飯的電話后,我笑了。
前幾年,由于職業的關系,周圍人群請我吃飯或“一起坐坐”,主要是想了解政治社會變化的大趨勢,他們那個時候,對發生的變化更多的只是一個看客,似乎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這兩年不同了,他們想了解的就是房地產“投資”,跟自己息息相關。在十九大之后,這更為明顯,研究“下一年”(即2018年)的動向多了起來。

這也說明了在中國,政治調整期,經濟和社會更多是以穩定為目的。而政治上一旦確定下來,經濟的調整就要加速了。而體制內的社會動員,也將逐漸展開,進而也影響到體制外企業和個人的調整。現在,個人和家庭發展層面上受到制度、政策,以及市場、外部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會在具體的路徑選擇上和操作層面上面臨更多技術上的難題,比如投資層面向左還是向右之類的選擇困惑。這對一個人的心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我與李明的見面還是比較輕松的。
他的2017年成功而略帶遺憾。工作層面穩步推進,按照他們集團公司的總體部署有序安排。家庭層面一掃2016年二胎沒懷孕成功的晦氣,他老婆成功懷上了;再過2個月,他又將做爸爸了。這些進展都很讓人欣慰。倒是投資這塊,忙于事業和家庭的他,上半年眼看股市暫時沒什么希望,就將股市的資金都取了出來做理財,靜待時機。本想著今年在周邊的二線城市投資一套房,但是沒想到限購限貸馬上鋪開了,也就沒有再折騰。
“當然也錯過了今年不斷刷新歷史節節高的貴州茅臺股票!”李明話音剛落,我們哈哈大笑。
李明的“投資朋友圈”里,有一些朋友曾前瞻性地選擇在某些三四線城市布局投資,要么是這個養老項目,要么就是什么文旅產業,嘴里都說著長期怎么向好,回報率會怎么樣。即使是那些兩眼一蒙在某些三四線城市買了兩套房的,貌似到年底這投資回報率也達到了至少40%以上,比他這理財好得多了。
面對這些城市人口不多,產業薄弱,收入水平也不高的城市,房價卻走出了一波行情。對此李明略顯納悶和遺憾。茅臺股票的事情分析下來估計需要消耗不少生命能量,但是這個某些三四線城市房價大漲背后的邏輯,必須得說說了。
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中國仍然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雖然資產泡沫在限購政策下存在很大的外溢因素,但是從經濟升級和產業變遷的角度,仍然可以看到蘊藏著很多機會。
城市化繼續往前走,而優質的中小城市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周圍有特點的三四線城市,在這兩年突飛猛進似的發展是這一輪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大亮點。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根本無法用當地人口數量、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等去解釋的。原因包括剛才說的一二線城市2017年很多進入了限購狀態,資本外溢到一些三四線城市。當然,也應該從城市發展與融合、人流匯聚方向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因為這些因素才是資本“追捧”的基礎。
投資也要講究“攻守道”。按照李明說的,一大家子人,在這個一線城市,如今各種生活成本都在上升。幾年前全家一個月最基本的生活開支起碼七八千,現在都是要兩萬以上,而這還不包括小孩教育費用等。開支的不斷上升,擺在眼前的各種可能的通貨膨脹。在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未來,更應該考慮全家人的各種當下需要,而不是盲目出擊。
很顯然,像李明這個層次的群體,上有老下有小,也應該從新一輪的投資機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資產配置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主流中產人群步入中年的這一階段,并不容有太多閃失,全家都指望著頂梁柱這個中堅力量呢。而做到這一點,需要前瞻性的眼光,更需要拿出對自己和家庭的擔當精神以及行動力。
應 對
比起李明,吳天雄吳老板老板肩膀上的擔子更重。因為他承擔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決定著一家企業的未來。
吳老板是50多歲的老板,年輕時代在國企做領導,1999年左右趁國企改制,憑著敏銳的市場嗅覺,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以及長袖善舞的政商關系處理能力,搖身一變成為了這個一線城市的民營企業家。他此前一直堅持做實業,前幾年因為實業確實難做,在某三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老板“蠱惑”下,將大部分資產轉而投資到了該三線城市的一個房地產項目,而且憑著資金的實力,做了大股東。
創業的艱辛,多年的操勞,雙鬢已經斑白,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左手拿著一支煙,右手翻看著季度財務報表。
聊到當時這個跨領域的大手筆,他還是相當感慨,“隔行如隔山,但是當時的轉型也是因為實業確實難做,又剛好有這個機會”。事情的進展比剛開始想到的要艱難得多,與他合作的是幾個資金實力一般的地方小開發商,因為行業經驗缺乏,人才引進困難,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明明拿著一塊地段不錯的地皮,折騰幾年下來,也只開發了一期,剩下還有二期待開發。
成本控制不到位,他的一期利潤并不多。最近幾個月,幾家大開發商在該城市進駐和拿地。房價有要上漲的態勢。吳老板想趁著勢頭在2018年將二期的大部分工作提前完成,為徹底脫手這個項目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他比較關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金融形勢,關注得越多,越是有一種時機上的緊迫感。
2017年年末,美國宣布減稅計劃和加息。聊到這些事關金融的事件,吳老板眉頭緊鎖。他現在要推動這個項目二期的開發,2018年開局工作最頭疼的就是融資難題。顯然如果2018年央行被動加息,他將不僅要直面融資渠道更難,也將面臨融資成本更高的問題。
吳老板所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全國性的。最近幾年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隨著拿地成本的提高,管理運營精細化程度的提升,實力不行的企業在退場,行業集中化程度在加速。我們看得到的是房企邁進5000億銷售規模,而與此同時出現的,是一大批地方中小開發商在不斷退出或者轉型。
這些都是不利因素,而利好因素是,國內一二線城市限購限貸情況會持續下去。而資本將繼續外溢到這個處于一二線城市周邊的三線城市。
從不利的國際因素,聊到國內的利好因素,吳老板的表情終于輕松了一些。
受我的啟發,吳老板決定積極尋找并且引入品牌開發商進行合作,通過對方的信譽加持,進而獲得原先沒法獲得的金融資源支持。而管理和運營這塊,需要將一些權限以合作形式交出去,這也就是“曲線救國”了。
破 局
再來說說80后方波的故事,他創業多年,現在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
一頭微卷的頭發,戴著黑框眼鏡,一看就像技術研發型boss,方波就是屬于這種。
他專注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研發多年,獲得一項國家專利,還有兩項專利正處于申報當中。按照他自己說的,創業就是苦中作樂,從來就不缺煩惱。
和其他的創業者一樣,他也忍受了公司辦公租金連年上漲,從每平方20多元一直到50元以上的過程。按照他說的,雖然這辦公室租金漲得沒房價快,但也快趕上了。除了公司各類成本的上升,還有市場開發等,都越來越遇到不少難題。然而這些都不是他最大的煩惱。
“最大的難題是找到合適的人才,如果要自己培養,成本高也就算了,關鍵是周期長,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方波說完后兩手一攤,一副很無奈的樣子。
據方波介紹,他們所在的行業是傳統制造業的服務行業。而現在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下,利潤并不可觀。這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所以員工工資收入水平也不可能有多高。而對他自己公司的員工,同等崗位條件下,他已經給出了高出行業20%的薪酬。即使如此,還是比較難找到合適的人才。而這點是整個行業的現象,就是加工資,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行業留住人才的能力越來越弱。
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他們所在的這個強二線城市,多年來房價一直居于全國前10。行業整體利潤情況和工資水平跟這個城市房價越來越不匹配的狀況,已經是這個產業在這個城市的發展瓶頸之一了。
“當然,我們的不少同事從周邊城市來到這里發展,也想留下來,但是無奈他們望房興嘆,我對此也愛莫能助,也感到很無奈”。看得出來,他對這些同事的境況感同身受,我對他的共情能力和擔當表示贊賞。
每年春節后,這個城市的房租都要上漲一波,然后他給出的員工薪資水平也按級別隨之提高200到 500不等。但這點對解決公司留人的問題已經無濟于事了。

方波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實體產業,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實體經濟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一方面是一二線城市生活和生產的成本多年來的上漲在倒逼產業升級,而事實上反而對相關產業,特別是像方波所從事的制造業的相關服務業以及相應人群產生了“擠出效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對年輕人才的組織和發動能力也越來越弱了。
尤其是這一兩年以來,表現得更為明顯,“搶人大戰”在各大一二線城市頻繁上演,參與的各大城市不斷出臺吸引人才的系列利好措施。包括針對特定人才群體降低落戶門檻,以及給出優惠的購房政策。這些城市推出的各項政策,本質上是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也是在為相關產業的企業吸引人才。
面對這個大環境的變化,為了應對2018,方波其實有了一個調整的想法。只是操作起來需要公司內部的溝通,特別是股東之間共識的達成。而這些,既需要情商,也需要協調能力,更需要執行力。
“打算公司內部管理創新,按照業務板塊積極授權,某些板塊推向市場化運作,再加上總部搬遷到周邊三線城市,這里只留個辦公室”,看樣子方波這想法已經醞釀了很久。公司管理扁平化和創新,是傳統行業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通常做法。而將公司總部搬遷至周邊的三線城市,又是積極作為的一步。市場、人才和成本等問題或許都可以迎刃而解。
看到方波堅定的眼神,相信他一定可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勇敢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