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玉
【摘要】本文結合課例《不要被情緒控制》闡述社會情感學習(SEL)的整體性、情感性、過程性、感悟性四個特征在教學中的體現,提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握社會情感學習的“四性”特征,切實有效地推進課程,推進社會情感學習項目。
【關鍵詞】SEL課程教學 “四性” 《不要被情緒控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22-02
2013年8月社會情感學習(SEL)項目啟動以來,筆者作為三江項目縣“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專項研究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課堂教學,其中經歷了無數的困惑和思考。情感教育,要避免學科思維中的“知識點”教育特性,也要努力劃開與傳統德育教育方式的界線,重體驗,少說教。在項目推進中,廣西師范學院的李福灼教授提出了社會情感學習的“四性”特征,即整體性、情感性、過程性、感悟性,筆者嘗試用自己的《不要被情緒控制》課堂實錄來說明這“四性”在課堂中的體現。
一、整體性
社會情感教學的整體性首先表現在“教材的整體性”,社會情感學習教材分為七個專題:《新開始》《爭吵與和好》《向欺凌說“不”》《向目標邁進》《喜歡我自己》《人際關系》和《改變》。這七個專題全面且系統,每年循環一次,相互之間邏輯嚴密,關照到了兒童成長中的各個方面的需求。在處理教材時,教師要注意前后照應,相互深化。整體性的第二個表現是,社會情感課程教學組織過程中的四個環節也是一個整體,熱身活動、主題導航、探究與體驗、總結與反思,層層推進,每一部分都在為下一步醞釀激情。例如,熱身活動要足夠的“熱”,要緊扣主題,用它激發學生的興趣;主題導航要對主題所要達成的學習成果進行導航,主題必須明確;花費時間最多的“探究與體驗”,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得到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最后是總結與反思,如《不要被情緒控制》一課中,學生從總結與反思中知道自己要理解并接納“自己的情緒的爆發是因為情緒的堆積而產生的”,知道情緒會在什么時候再次爆發,懂得不要被情緒控制的重要性。整體性的第三方面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學生、課堂上所有的資源,都是一個整體,要用好這些生成性的資源,課堂才會精彩。
片段1:熱身活動(音樂傳可樂瓶游戲)
師:我們來玩“音樂傳可樂瓶”的小游戲。首先我們要選一位同學來控制音樂。誰愿意來?
生:我愿意。
師:音樂起傳可樂瓶,音樂停,接到可樂瓶的同學說說近段時間不開心或憤怒的事,如果你樂意,可以搖一搖可樂瓶,把你的情緒宣泄一下。如果不想說生氣的事也可以說開心的事情。
(熱情的音樂響起,學生迅速地傳遞可樂瓶,生怕自己接到可樂瓶。)
生1:暑假時,爸爸媽媽帶我去旅游,我非常的高興。
師:謝謝你的分享,繼續游戲。
生2:昨天,XXX無緣無故地撞到我,還推了我一把,害我摔倒,我很憤怒。
師:你想宣泄一下嗎?那你可以使勁地搖可樂瓶。
生2:想。(使勁地搖可樂瓶)
師:現在好些了嗎?
生2:好些了。
……
片段2:探究與體驗(學生表演故事并討論妮妮為什么會對自己的好朋友變得粗暴)
師:妮妮這天遇到了很多糟糕的事情,最后她打了小男孩,后來她慢慢平靜下來,她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做。如果此時,她的好朋友走過來想看看發生什么事,那故事又會有怎樣的結尾呢?有請XXX為我們表演故事的續集。
(學生表演)
生1飾演妮妮的朋友:你為什么那樣做?為什么要打人呢?他只是一個小男孩啊……
生2飾演妮妮:(把書包扔向她最好的朋友)你還說自己是我的好朋友,是他先踩我的腳的,你不幫我說話,還指責我。哼!……
師:在這個故事的結尾,妮妮為什么會對她的好朋友如此粗暴呢?
生1:因為她之前非常不順,她最好的朋友又來指責她,所以她很生氣。
生2:因為她之前不順,她的情緒越來越憤怒,所以她最后把書包砸向她最好的朋友。
師:是她不喜歡她的朋友嗎?
生2:不是,而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師:同學們很有見解,了解到了妮妮有這些行為是因為她的情緒在不停地堆積,使她越來憤怒。她之前打了小男孩,但她平靜下來的時候,她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她還沒有完全平靜下來,還是有些緊張和憤怒。正在這時,她最好的朋友過來斥責她,她再次被情緒控制了,她并不是討厭她的好朋友,而是一種情緒的宣泄。
設計思路:
筆者設計的熱身活動選擇熱情激烈的音樂,讓課堂氣氛足夠熱烈,達到熱身的效果。在學生接到可樂瓶時,學生可以說說開心的事,如果學生愿意,也可以說不開心的事,如果學生生氣、憤怒,還可以使勁地搖一搖可樂瓶,讓學生的情緒得到宣泄。學生由熱身活動自由談談自己開心或最不開心的事自然地過渡到主題導航階段,使課堂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調地為熱身而熱身。
社會情感學習的整體性還體現在我們的課程是層層遞進的,由年級的遞增一步步延續升級。《不要被情緒控制》是六年級《喜歡我自己》專題中的第四個主題,它是五年級《喜歡我自己》專題中《調節我的情緒》的延續。五年級的學習要求是讓學生理解情緒自身所具備的隱蔽性和累積性的特征,以及情緒可能會引發的后果。相較于五年級,本課對六年級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情緒是不斷堆積而產生的,而且情緒會反復出現,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平靜下來;另一方面,學生需要理解并會制作自己的情緒控制圖,學會用圖表、繪畫、短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并掌握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有效方法。而本課表演的故事《妮妮的故事》也是沿用五年級同主題內容的故事。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把整套教材進行梳理,體會不同年級知識點之間的遞進關系和難度的區別。endprint
二、情感性
社會情感學習與其他課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社會情感學習課堂充滿情感、情緒。但是我們不能在一節課里把所有的情緒都表現出來,我們要讓孩子們在課堂中體驗一些情緒的變化,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得到情緒的熏陶,最終讓他們的社會情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師的態度、表揚的語言等要有感染力,起到示范的作用。
如在總結和反思環節交流冷靜下來的方法時,孩子們說:“我生氣時會喝涼水讓自己冷靜下來”“我會吹電風扇”“打沙袋”“聽音樂”“打球”“我會在生氣時玩手機游戲”“大喊聽到回音很解氣”……作為教師,筆者會靈活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這個方法不錯”“下次老師也試試這個方法”“每個人冷靜下來的方法都不一樣,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師用贊同的眼光去評價孩子們的處理方式,這樣讓學生覺得“我能行”,教師能接納自己的任何想法,于是學生會更樂于去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大膽釋放自己的情感。當課堂中學生有憤怒情緒時,教師要知道學生的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有情緒并不可怕,但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如何讓這些情緒得到合理釋放,這樣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好處。
三、過程性
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強調過程性,情感的發生是有過程的,通常情況下,人們并沒意識到,而社會情感學習要讓孩子們在過程中體驗心情發生發展的歷程,本課例就是要讓孩子們在感受過程中懂得平靜下來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更多讓自己平靜的方法。因此,教材中更強調“探究與體驗”,教師要讓學生更明確做什么事應該達到怎樣的目的,做到目標明晰。
片段3:繪制自己的“情緒控制圖”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遇到的相似場景,你是怎樣被情緒控制過的。你可以參考圖表1至圖表3(圖表略),也可以自己繪制屬于你自己的“情緒控制圖”,圖上可以加上語言文字來說明一下,匯報時要結合圖表來說說自己被情緒控制的情形。
(學生認真繪制自己的情緒控制圖,總共5分鐘時間)
師:誰愿意來展示自己的情緒控制圖?
生1:我寫作業時,媽媽無故罵我,然后我去上網,因為停電掉線了,又和老爸吵架了。
師:你覺得你被情緒控制時是什么時候?
生1:和爸爸吵架時。
師:好,待會我們再來交流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生2:我寫作業時,因為作業太多,感到煩惱,去上廁所回來,發現作業被弟弟搞得亂七八糟;去幫媽媽洗菜時,我最心愛的筆不見了,然后就打罵了弟弟。后來弟弟向媽媽告狀,我的情緒又產生了波動,過了一段時間,我的情緒才慢慢平靜下來,心情很低落。
師:你覺得你完全被情緒控制是什么時候?
生2:打罵弟弟時。
……
設計思路:社會情感學習強調過程性,教師要讓孩子們在課堂活動中探究和體驗一些情緒的變化,并且知道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因此,筆者讓孩子們繪制自己的情緒控制圖,并且分析自己的情緒變化,知道什么時候會因為一些情緒的堆積讓自己完全被情緒控制;當自己沒有完全平靜下來、心情還有一些緊張時,還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再一次被情緒控制。
四、感悟性
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而不是以普及知識為主的心理學課程,它重視學生的個體經驗,讓學生在靈活、開放、多樣的情境或是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從中獲得新的體驗和經驗。
筆者在本課例設計了活動1——表演《妮妮的故事》續集,活動2——認識“情緒控制圖”、繪制自己的“情緒控制圖”并理解自己的情緒。孩子們在這些“探究與體驗”中懂得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在活動中感悟到只要自己知道怎樣去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班級、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孩子們上完課后,真正在社會情感方面有一定的把控能力、認知能力。課堂真正達到了提升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的目的。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把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當作一門特殊的新課程,社會情感教學需要我們付出長期努力。教師在教學中把握住社會情感教學的“四性”,有效切實地推進社會情感教學,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定會在項目學校生根、散葉、開花、結果。
(責編 劉小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