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麗
【摘要】本文論述引導小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五種做法:比,讓學生爭強好勝;說,讓學生表達真實想法;看,讓學生“比著葫蘆畫瓢”;做,讓學生在動中感悟;用,讓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有效學習 本質 靈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40-02
筆者發現,同一類型的數學題,學生做作業時往往是正確的,但到考試時卻沒有答對。這是什么原因呢?排除學生過于緊張的心理因素之外,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只是從表面上掌握了該類型題目的知識,對知識的理解僅僅是“水淋鴨背”而已,并沒有真正抓住問題的根本。這也說明學生對于某一類型知識的學習是無效的。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呢?下面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一、比,讓學生爭強好勝
好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爭強好勝,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的比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課始采用比賽的形式導入新課,可以為學生創設緊張、融洽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激發、鼓舞學生,促使學生迅速進入探索新知的最佳狀態。
以教學“加法結合律”這一內容為例,課始,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出示兩組練習:
第一組 第二組
(1)58+37+23 (1)58+(37+23)
(2)65+36+64 (2)65+(36+64)
(3)71+(29+87) (3)(71+29)+87
然后,把全班分成男女兩個比賽組,男子組做第一組練習、女子組做第二組練習。結果,因女子組獲勝而引起男子組的不服。這時,教師適時組織學生觀察討論——
生1:老師,我發現58+37+23=58+(37+23),65+36+64=65+(36+64),71+(29+87)=(71+29)+87。
生2:結果相同的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3:第一組算式能否轉化成第二組算式呢?
師:好,第一組算式能否轉化成第二組算式,也就是說第一組算式能否像第二組算式那樣進行簡便運算?我們學習“加法結合律”后便見分曉。
二、說,讓學生表達真實想法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要解放學生的腦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之能說。”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對定義、概念是怎么理解的;對作圖題是怎么設想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是怎么樣的,說一說它的解題過程;判斷題的判斷依據是什么,自己應怎樣改正;算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么樣的,能否利用運算式子自編成一個故事等。總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多想一下為什么,并且能夠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和盤托出。學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其已投入學習當中,學習是有效的、深入的。
以算式“49×123+51×123= ”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它的計算過程以及所運用的運算定律;或利用算式自編一個故事,借此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解題思路。以下是學生的發言:
生1:49×123+51×123=(49+51)×123=100×123=12300,其中(49+51)×123利用的是乘法分配率。
生2:甲乙兩輪船從某港口同時出發,甲輪船每小時行駛49千米,乙輪船每小時行駛51千米,它們123小時共行駛多少千米?
生3:小明一把能抓49個豆粒,小光一把能抓51個豆粒,他倆一起抓123把,一共抓多少個豆粒?
這樣的教學,學生不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靈活。
又如,1.7×5= ,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講解對于這一式子的理解:
生1:1.7元就是17角。計算5個1.7元是多少,就是算5個17角是多少。17×5=85(角),85角=8.5元,所以1.7×5=8.5。
生2:1.7米,就是17分米。計算5個1.7米是多少,就是算5個17分米是多少。17×5=85(分米),85分米=8.5米,所以1.7×5=8.5。
生3:我是用豎式計算的,先把因數1.7擴大到原來的10倍,得到17乘5等于85,再把85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就是8.5,所以1.7×5=8.5。
教師從學生的發言中就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理解是否透徹。
三、看,讓學生“比著葫蘆畫瓢”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就如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樣,學生的學習需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循循漸進,才能學得扎實。在實際教學中,漸進式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讓學生“比著葫蘆畫瓢”,以便能起到鞏固知識、消化理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多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例如,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頁第九題:滬寧高速公路全長270.48千米。一輛轎車和一輛大客車分別從上海和南京同時相對開出,轎車每小時行118.4千米,大客車每小時行110千米。經過幾時兩車在途中相遇?
在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可以接著出示下面練習題:
1.海英服裝廠要加工6 480套校服,第一車間每小時加工360套,第二車間每小時加工240套,現在兩個車間同時加工,幾時能完成?
2.一堆沙子有36 000方,小貨車每次運20方,大貨車每次運40方,大小貨車同時運,幾次運完?
學生完成后,就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瓢”。很快學生就發現一個“瓢”是行程問題,另一個“瓢”是工效問題,第三個“瓢”是一般問題,三個“瓢”雖形狀各異,但數量關系頗為相似。這樣,學生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到解答同類題的方法,從而掌握解題技巧,達到觸類旁通的教學目的。
四、做,讓學生在動中感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創始人富蘭克林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其中,我自己能會。實驗也證明:動眼不動腦,只會使人“視而不見”;動耳不動腦,只會使人充耳不聞;動手不動腦,只會盲動;動口不動腦,只會瞎說。我們只有讓學生多感官共同參與,將外部的操作與內在的智力活動緊密結合,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教學“22-7”這一內容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1.擺一擺:讓學生從2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2.想一想:你是怎樣從2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的?3.說一說:讓學生說擺法。生1:我是先數出22根小棒,從中拿出7根小棒后,剩余15根小棒。生2:我先拿出1捆,把它散開,變成10根,再與原來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從12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后,剩余5根,接著與另一捆合起來,就是15根小棒。生3:我先拿出1捆,把它散開,從10根里拿出7根,剩下3根,再與原來剩下的2根和另一捆合起來,共15根。生4:先拿出2根,再把1捆散開拿出5根,最后也剩下15根……
通過操作,學生不但掌握了算理、算法,而且思路得到了開拓,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錯過每一次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多給學生一點自由,讓學生在“動”中發揮創新潛能。
五、用,讓學生學以致用
趙括的“紙上談兵”、馬謖的“失街亭”等諸多鮮明的事例說明,他們雖然都“滿腹經綸”,但不會靈活處置,從而導致失敗的下場。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練習,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學習長度單位后,讓學生量一量課桌、黑板、課本、文具盒、練習本等的長度;學習面積單位后,讓學生計算一下教室、黑板等的面積。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的方法引導不僅能讓學生迸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表達真實想法,而且能讓學生在“動”中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習更加扎實有效。
(責編 黎雪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