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梅
【摘要】本文論述農村高年級學生表達欲望低的成因及對策。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與家庭氛圍、學習方式等有密切關系,教師要引導家長為孩子營造良好氛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說。
【關鍵詞】農村 高年級學生 口語表達 欲望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58-02
口語表達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紐帶。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階段一個主要的學習指標,新課標也對每個學段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尤其是高年級學段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過低,與學段要求成反比。上學期,筆者對所任教的五(1)班54名學生作了問卷調查,其中“課堂上,你發表自己的見解嗎?”選擇“不發表”的有40人,約占74%;選擇“有時發表”的有13人,約占24%;選擇“經常發表”的只有1人,約占2%。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村高年級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低下呢?為了解決這一困惑,我們課題組對此作了深入的調查與探究。
一、農村高年級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低的成因
我們課題組認為,農村高年級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高年級學生淪為“低頭一族”,與他人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電腦、手機,許多家長都知曉學習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無奈自己知識有限,輔導不了孩子,于是不少高年級學生的家長給孩子配備了手機,方便孩子查詢資料。留守兒童更是幾乎人手一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孩子缺乏引導,漸漸迷失自我,沉迷在網絡世界里,除了睡覺幾乎是機不離手,淪為“低頭一族”,不但學習成績沒有提高,反而與他人交流時間越來越少,表達欲望越來越低。在去年的家長會上,我們進行一個小調研發現,我班52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27名)配備手機的學生高達43人,占全班的82.69%。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也不愛傾聽別人的發言,在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的提問大都是沉默是金,口語表達能力課內外都得不到訓練,五年級的學生還不能把一個意思表達完整。調查中還發現,高年級學生手機持有率是不斷增加的,這也成為高年級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低的成因。
(二)學習方式落后,缺乏交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落后的學習方式也嚴重地影響著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使學生失去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的興趣。很多農村教師在課堂上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交流形式多數限于“一問一答”和“集體回答”。在問卷調查中,“你的語文老師上課采用什么方式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多選)”,受調查的216名高年級學生中有65%選擇“一問一答”方式,41%的學生選擇“集體回答”;而在“課堂上你喜歡什么學習方式?”中,77%的學生喜歡“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見,學習方式落后也是導致高年級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低的因素之一。
(三)教師未能關注全體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
教師備課沒有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業水平差異,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很多教師為了追求“完美”的課堂氛圍和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提問對象都是學優生。雖然有時把交流的機會留給學困生,但是一旦回答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也沒有使用激勵性語言進行適當的鼓舞與引導。對于問卷調查中“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后是否給充足的時間讓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高年級有50%的學生認為老師沒有給足思考時間;對于“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后是否引導同學們進行思考?”這個問題,高年級有52%的學生認為老師沒有引導;對于“在課堂上,同學們回答問題后,老師是否及時評價?”這個問題,高年級有55%的學生認為老師沒有及時評價。少數教師甚至對學困生的回答嗤之以鼻、冷嘲熱諷,使學生失去了在課堂上發言的熱情與信心。
(四)高年級學生不能正視生理發育,表現害羞、內斂
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學生的生理發育,男生、女生對于自己身體的變化一時適應不過來(尤其是留守兒童),沒有詢問、傾訴的對象,以為是身體出了毛病,由于是身體隱蔽部位,不敢看醫生,不好意思向親朋好友求助,造成了心理壓力大,在他人面前表現羞澀、內斂,不主動與他人交流。在五、六年級的女生生理座談會上隨機調查:“媽媽給你提及過生理問題嗎?”97位女生中舉手就有73位。女生的情況是這樣,男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難怪高年級學生在課堂內外會躲避別人的目光,不愿與人交談。
二、解決農村高年級學生口語表達欲望與學段要求成反比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培養孩子善于與他人交流的習慣
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良好人際關系的開始。作為家庭的組織者,父母有義務把家庭經營好,要關注家里的“小大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疏遠家人的行為。怎樣營造良好的口語表達氛圍呢?首先,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不論年齡的大小,不計較給家庭的奉獻,都要互相尊重;其次,家長做好孩子的榜樣,不做低頭一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定期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多溝通交流;第三,家里的“小大人”由于身心的變化會變“宅”,家長要制造機會經常帶孩子走親訪友接觸外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口語表達氛圍,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上學期家長會上,我們向家長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書中成功母親的經驗和失敗母親的教訓集于一體,通過案例分析,為家長們提供了一整套有效的教育方法。半個學期后,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家長改變了以往的做法。孩子們都說,爸爸媽媽與自己交流多了,也尊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經常鼓勵自己大膽地表達個人見解,家庭關系也改善了許多。由此可見,科學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激發孩子奮發向上,讓孩子善于與他人交流。endprint
(二)改變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課堂口語表達欲望
教育在不斷地進步,教學方式越來越先進,網絡學習平臺的教學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獨立思考,可以小組討論,還可以互相交流。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口語表達能力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筆者有幸觀摩過兩節研討課,兩位授課教師同課異構上五年級的《新型玻璃》。第一位老師的上課思路是這樣的,先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生詞,接著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玻璃的種類,然后根據玻璃的特點一段一段地講解課文,最后對學生進行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這位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也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講解透徹,還對學生進行育德,看似完美,實則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整個過程平淡無奇,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更是忽視。第二位老師先讓學生們分享對玻璃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確定課文舉例的玻璃種類,然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尋找這些玻璃的特點以及采用了什么說明方式介紹玻璃,最后小組交流匯報。上完課文內容后,該老師將教學適當延伸:我們的生活中還需要哪種玻璃?這種玻璃有什么優點?激勵學生為了實現夢想努力學習。顯然,第二位老師在教學中根據高年級學生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情,組織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有效避免枯燥乏味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引起學生表達欲望,同時有效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由此可見,采用多種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最終達到學段要求。
(三)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藝術,讓學生想說、能說、會說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習效果是否明顯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在恰當的時候給學生一個眼神、一句簡單的鼓勵,甚至一個點贊的動作都會瞬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表達欲望。
筆者在《釣魚的啟示》教學中,當學習到“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為什么?”一段,面臨著這條大鱸魚放還是留的道德難題時,筆者讓學生代入人物談談個人看法。一名男生發言:“我認為應該留下,因為這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而且馬上就要到開放捕撈時間,主要是大晚上的沒有人知道。”這個男生剛說完,另一名男生立即說:“貪心!看不出你這么貪心!”這立即引起其他學生的哄堂大笑,這名男生臉紅了,迅速地站起來卻不知所措,只能氣呼呼地喘氣。對此,筆者沒有草率地請他坐下,而是先讓課堂恢復安靜,接著鄭重地說:“只要舉手回答了,就證明他思考了。當別人的回答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時不要急于否定和嘲笑。他的想法很真實,老師也同樣糾結,面對這個問題應該如果解決呢?”然后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鱸魚是放還是留的理由。最后走到這名男生身邊,微笑著輕拍一下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你再好好讀課文找一找能支持你觀點的理由。”簡單的幾句話,卻傳遞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巧妙地化解了這名男生的尷尬,激起了學生進一步探討的欲望。
(四)給高年級學生上生理課,幫助學生解開困惑
針對部分高年級學生不能正視生理發育這一問題,首先,我們給高年級學生上生理課,讓學生明白自身生理結構,明白生理發育的過程,正視、接受自身的變化;其次是給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籍,讓學生借助書籍進一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生理變化,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在2016年秋季學期第一次女生座談會上,由于我們精心的準備,座談氛圍輕松,女生也樂于敘述她們的煩惱,我們一一解答學生的生理困惑,女生座談會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了。始料不及的是,科任老師反映,課堂上大多數女生能挺直腰板(原先女生的坐姿多偏向哈腰含胸)聽課,回答問題聲音響亮,表現落落大方,語言表達順暢。筆者觀察到,女生們自從了解青春期身心的變化后性格開朗了很多,最明顯的表現是課堂學習氛圍一改以往的死氣沉沉,變得活躍,男生在女生的帶動下也參與到學習中來。
總之,要想激發高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教師既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也要為學生排憂解難,當學生貼心的引領者,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說。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