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
【摘 ?要】背景資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適時地介紹背景資料,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主題。本文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從介紹文體特征、作者生平資料、時代背景三方面探討了背景資料在閱讀教學中的相機穿插策略,以期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背景資料;適時引入
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相關的,對人物、情節和內容有價值的資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紹、寫作目的、社會背景等。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介紹背景資料,對促進學生理解文本、提高閱讀教學效益大有裨益。然而,在引入和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時,如果在講課開始就一股腦兒地拋給學生,雖然能幫助學生獲取一定的與文關內容、時代背景相關的信息,但這樣的理解是膚淺、不深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背景資料的呈現,應突破“課題—背景—課文”的機械化、套路化形式,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介紹,使背景資料引入文本隱形化,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驗和感悟文本內容,生成文本價值。
一、文體分析,接入背景資料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文體是作者寫作的一種表現形式,承載了作者的表情達意和托物言志,作者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自己的作品。對文體的分析,要從語言入手,作者的言外之意、境中之情盡在語言的表現中,它不是隨意的、偶然的拼湊,是作者經過反復推敲傳遞意蘊的創作藝術,在文本閱讀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閱讀常識,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驗作者在隱含的寫作背景,實現背景資料的隱形接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例如:北宋周敦頤的名著《愛蓮說》一文,運用了“說”的文體,周公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說”出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觀點,形式上借蓮花托物寓意表達作者的情感,在教學時,老師可從“說”這一文體著手,引導學生反思:作者借什么而“說”,“說”的是何事,為何要“說”?最終“說”了什么?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從文中尋找和研讀關鍵句子來解讀作者的寫作寓意,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等句子,學生細細品味,很快明白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學生自然會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產生好奇,想去了解,由此展開背景資料的接入,知道了作者面對官場上的種種腐敗,保持自己高潔品格的追求,這種引導式的閱讀打破了傳統的由作者、背景再到課文的教學模式。
由于種種原因,作者往往把背景資料隱于文體之中,《馬說》《陋室銘》等課文都是這樣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體特點,在閱讀中接通背景,深入語境、漸達文意,領悟作者的情感寄托,提高學生的文學常識和領會能力。
二、曲問引導,直指背景資料
閱讀研究專家詹森指出:“閱讀和理解之間的區別僅僅是語義上的區別,因為沒有理解,閱讀就是在追隨書頁上的記號。”學生和作者畢竟不在同一時代,特別是古代文學,閱讀起來帶有距離感,生疏的文本背景是學生閱讀的障礙,老師在閱讀教學時有必要設置曲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又圍繞作者隱含的背景資料,迂回于學生與作者之間,讓學生用現代人的所思所想穿越到作者的年代,去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涵。
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例,文章是描寫西湖雪景的抒情散文,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下有景有情有事,既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減少年代的疏離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老師要利用好背景資料做一下“曲徑通幽”般的處理,讓學生反觀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如下問題:
問題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在這樣的天氣里,你會做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大家都暢所欲言地交談起來。這時再引導學生對比自己與作者的做法,由此引入與作者有關的故國往事,感知作者的孤傲性格,體會作者在明朝滅亡后不仕的心志。
問題二:可否刪除文中白描句子中的“與”字?如何理解其語序、量詞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品評句子,反觀作者生平,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構成的茫茫雪景描寫中遁入意境,深深領會作者人生渺茫的感慨和遺世獨立、不入流俗的高潔情懷。
以問題為導入口,引導學生切入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讓學生懷著好奇心閱讀,更能理解文本中語言文字隱喻的內涵,曲問立足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用迂回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懷和審美情趣,在有效的閱讀中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在開闊視野中發展思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為下一步的閱讀分析做好情感鋪設。
三、誦讀遞進,感知背景資料
“佳文不厭百回讀”導出了朗讀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同一篇文章第二次讀和第一次讀的感悟就是不一樣,在反復誦讀中,人們才會受“道”的熏染而生“學”的悟覺。教師要精于朗讀之道,為學生架設起四通八達的朗讀通道,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對豪放的課文可以自在地放聲朗讀,對富有寓意的文章也可以自由地沉思細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讀中熏染。老師要在學生的誦讀中相機穿插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寫作背景,勾勒出文章的大體輪廓。
例如:毛澤東同志的代表作《沁園春·雪》一文,我在閱讀教學時,讓學生逐步遞進、層層深入,首先,通過示范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體味“詞”文的特色,了解到詞的上闋描寫的是北方壯麗的雪景,贊美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詞的下闋評論的是歷史英雄人物,歌頌的是當代無產階段英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然后,加強學生閱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利用圖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作者的寫作背景,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辛,國民黨大肆“圍剿”共產黨的瘋狂,毛主席領導中國工農紅軍跨越重重險阻來到陜北,當他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皚皚的塬上視察地形時,不禁豪情激蕩,詩興大發,面對蒼茫大地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在了解背景資料后,再讓學生誦讀《沁園春·雪》,這次,學生的感受就大不一樣了,邊讀腦海中邊浮現出白雪覆蓋的群山,蜿蜒曲折像一條銀蛇在舞動,雪后紅日冉冉升起,映紅了高原上的皚皚白雪,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紅裝素裹的祖國山河就似少女一樣格外嬌艷多姿。在多樣的誦讀中,學生輕松把握了課文層次,既感受到了北國壯麗的雪景和感受當代英雄的偉大抱負,也能感悟到作者的豪邁情懷。
閱讀教學要回歸“讀”。在誦讀過程中適時適度地插入背景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品味鑒賞、探究感悟,從感性認知、語言實踐逐步過渡到對文本更高水平的感性認知,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相機穿插背景資料,避免背景資料生澀、缺乏時機的“硬著陸”,突破“課題—背景—課文”這種機械化、套路化的教學形式,才能彰顯閱讀意義的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知人論世,為學生的精神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蘇亞平.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23
[2]岑海燕.背景資料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50-51
[3]鄔世軍.聯讀,讓古詩詞學習亮起來[J].語文教學之友,2013.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