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業宇
摘要:在中國以“增長主義”為重點的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勞動力持續向大中型城市集中,鄉鎮適齡勞動力空心化,城鎮化帶來的紅利分配不均,資源瓶頸、生態瓶頸和勞動力瓶頸等階段性標準門檻逐漸出現,其使得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逐步拉大,而特色小鎮是促進小城鎮經濟發展的一次嘗試,旨在提升小城鎮吸引力和競爭力,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本文通過對特色小鎮源起的梳理,明確其建設目的,從特色識別思維、區位選擇和管理運營模式三個方面分析總結出其獨特的建設模式,從而明確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運營資源是特色小鎮“特色”挖掘的資本,也是未來小城鎮差異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with emphasis on "growthism" in China, the labor force continues to concentrate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e township age-appropriate labor force is hollow, the dividends brought by urbanization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phased standard thresholds such as resource bottlenecks, ec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labor bottlenecks are emerging, which has gradually widen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an attempt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iming at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towns and narrowing the gap i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clarifies its construction purpos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unique construction mode from three aspects: characteristic recognition thinking, location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so as to clarify that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and operation resources are the capital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關鍵詞:特色小鎮;城鎮化;小城鎮建設;資源稟賦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urbanization;small town construction;resource endowment
中圖分類號:F299.27?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4-0035-03
0? 引言
2015年是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的元年,如今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的“特色小鎮”模式起源于浙江,隨后以浙江特色小鎮成功經驗為借鑒,國家層面及各省層面均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加快城鎮化的進程。
2015年4月22日浙江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此拉開了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序幕。在此后一年間,浙江省逐步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統計監測工作的通知》及《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導則》等文件,使得特色小鎮從前期篩選、中期建設、運營到后期評價形成了一套體系框架,特色小鎮發展初見成效。
在浙江省初涉水的經驗基礎上,201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聯合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此舉使得特色小鎮建設鋪展到全國,其是以小城鎮建設推動城鎮化發展為目的,圍繞資源配置方向、配置方式和配置主體等問題而進行的一次供給側的重大創新,旨在提升小城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縮小地區發展差異。而特色小鎮得到量上的積累后,也產生了對“特色”選擇的迷失,本文旨在梳理特色小鎮建設的思維與模式,從中找到小鎮“特色”選擇的思考路徑。
1? 城鎮化發展下沉趨勢
1.1 中國正處于發展“新常態”時期
201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常態”的國家發展概念,國內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緩中趨穩,而城鎮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經濟結構性增速放緩,各類以要素規模性投入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出現邊際效用減小的趨勢,如勞動力密集產業中的配件生產等,因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升,相關企業,特別是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微薄,其生產環節逐漸往東南亞等欠發達國家遷移。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背景下,中國國內許多從農村至珠三角、長三角以打工謀生的人口逐漸回流至縣、鎮等行政等級的地區,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出現了“下沉”的“新常態”。
1.2 城鎮化加速動力下沉至“鎮”層面
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其中第一項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在文中強調“要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由此看來,不僅從客觀的經濟發展層面,從國家的發展策略上來看,中國的城鎮化模式和亮點也向中小城鎮帶動城鎮化的方向靠攏,應當以提升中小城鎮的產業特色來帶動經濟發展,從而提升對人口流動的吸引力,使得城鎮化加速的壓力和動力從大城市分解下來,打破城鄉二元化的癥結。
1.3 以“特色”增加中小城鎮的城鎮化吸引力
產業先行是中小城鎮建設發展的不二選擇,產業發展可以為城鎮的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奠定堅實基礎,而其帶動的大量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就業崗位為農村人口入城或回流提供了著力點,其形成人口集聚效應,可有效提升城鎮化水平,是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新動力之一。
而在產業的選擇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各個中小城鎮與周邊市鎮的競合關系,突出自身產業特色,找出自身特色,積極主動的融合到區域的產業鏈條里,這是中小城鎮經濟產業發展的捷徑。在2016年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其在對特色小鎮的培育目標中提出“培育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強調“產業定位精準,特色鮮明”,“通過產業發展,小鎮吸引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明顯增強,帶動農村發展效果明顯。”
由此看出,為了推動中小城鎮的經濟和產業發展,中小城鎮自身的“特色”成為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趨勢下突出重圍,帶動中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抓手。
2? “特色小鎮”的定義
2.1 政策定義——內涵定位相似,空間劃定分歧
2015年4月22日浙江省發布的《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特色小鎮的定義: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對特色小鎮的定義:特色小鎮是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的小鎮,原則上為建制鎮(縣城關鎮除外),優先選擇全國重點鎮。
從政策視角來看,浙江省與國家特色小鎮的定義在內涵上趨同,皆以產業、文化、居住等為主要訴求,而在空間劃定上浙江省強調發展空間平臺的建設,而國家把特色小鎮的空間落實為行政區劃單元。
2.2 學術定義——空間獨立,產業、文化、旅游及居住功能混合
自2015年特色小鎮在浙江省實踐后,學術界在2016年對“特色小鎮”理論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吳一洲、陳前虎、鄭曉紅對特色小鎮的定義:一個大城市內部或周邊的,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發展的,具有特色產業導向、景觀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項目集合體。陳安華、江琴、張昕、葉瑩瑩對特色小鎮的定義:相對獨立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宋為對特色小鎮的定義: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學術界定義特色小鎮時更趨向于貼近浙江省的政策文件,認為特色小鎮是囊括一定功能,支撐其他產業發展及生活的平臺,認為要以空間平臺建設支撐城鎮內局部區域的集聚發展,從而帶動城鎮整體特色及經濟的發展。
2.3 特色小鎮的定義具有包容性
特色小鎮的定義分歧主要落在空間的劃定上,但這并不影響對特色小鎮特色的選擇,特色選擇是需要站在自身資源稟賦和區域競合關系的視角上進行判斷的,空間的劃定和落實是走在特色選擇之后的,是特色指導空間功能分布,而不是空間限定特色發展。
3? “特色小鎮”建設思維與建設模式
3.1 特色識別思維——針對性定位與軟環境支撐
將“特色”拆解為“特”和“色”。“特”即是對產業、人群、選址及功能的針對性定位,產業需要以專門化、精細化為目標,差異化發展,人群需要吸引集聚專業人人才進駐,強調就地城鎮化,選址定位在城市內部或周邊相對獨立區域,功能上專注優質生產、生活平臺的打造。“色”即是指生態環境、文化底蘊、管理自治及身份認同的軟環境支撐。生態環境意風景秀麗、宜居宜業為佳;文化方面需注重傳統文化建設,突出文化特質;管理自治方面強調特色小鎮對日常管理與服務事務有自治權;身份認同方面強調文化凝聚力的創造,鎮民及企業要有歸屬感。
3.2 區位選擇——獨立于市區又功能互補
特色小鎮不同于新城建設,其規模小,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也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其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在特色小鎮的區位選擇問題上,要考慮小鎮的生產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走產城融合的道路。特色小鎮的目標之一是吸引創新性人才,這需要城市中心的娛樂、教育等功能支撐,而另一方面,特色小鎮也需要有自身獨立空間進行開發建設,打造具有功能集聚性的空間營造特色特質。這樣看來,特色小鎮宜選址于城市周邊,相對獨立于市區,又與城市功能形成良性互動,既要可承接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聚集,也要宜居宜業。
3.3 管理運營模式——金融工具與城鎮特色建設良性互動
特色小鎮的整體運營要擺脫過去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以政府出資或墊資為主的“地方債”融資模式,通過打通金融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在資本運營層面,實現項目的自收自支,政府更多地要以監管者身份去協調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市場過度逐利等負面問題,最終以特色小鎮為點,實現區域特色城鎮化的整體推進。
借助金融工具,從保護資源、顯化資產、運用資本的層面,把適合當地的產業引進去,把小鎮的特色做出來,以產城融合為目標,實現良性發展,這是特色小鎮運營管理的手段和最終目的。
“特色”即為小城鎮的異質性,特色小鎮的特質和生命力在于“特色”,保證小城鎮“特色”的鮮明性是建設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在認識小城鎮“特色”的過程中,應以建立特色識別思維為先,再到對其區位選擇、管理運營模式進行了解。在思維上區分出特色小鎮的需求和需要就能在特色選擇上找到方向,從而確定區位和運營模式。
4? “特色小鎮”的特色選擇
特色小鎮建設是供給側改革,需要通過產業的更新換代來刺激內需,擴大產業市場規模。產業的競爭已經演變成產業鏈的競爭,產業升級需要人才和高端勞動力的支撐,因此在建設的過程中,特色小鎮需要促進產業鏈、人才鏈和資本鏈的快速耦合,形成新的經濟生態圈,在區域產業鏈中尋找缺口并補足。
區位資源、人文資源和政策資源是特色小鎮進行特色選擇時候的主要關注點。“由下至上”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使特色產業貼合小鎮自身資源特點發展,而“由上至下”的政策資源則使得小鎮建設更傾向于迎合大區域對小鎮的功能要求。
4.1 區位資源——“山、水、地”自然要素與交通要素聯動
自然資源對于地方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山、水、地三大自然要素構建了自然資源的基本框架,以此容易借力打造出極具識別性的景觀環境,其一方面可以從視覺上吸引眼球,也可以從第一產業角度入手尋求特色。當下已比較成熟的借自然要素進行城市建設的例子有,桂林借力山水景觀資源打造煙雨南都,三亞借力濱海景觀打造度假勝地等等。
而從經濟要素角度上來看,特色小鎮需要在交通上與周邊經濟發達市鎮有良好的連通性,在資源稟賦和產業上有客觀的互補性,以此為動力,可以讓特色小鎮的自然要素與經濟要素聯動正向發展,一方面可以提升其自然要素的傳播力和吸引力,另一方有也從而使得特色小鎮本身得到更有力的資本進入,為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在已公布的特色小鎮中,連城培田草藥小鎮是典型的以自然資源為依托,憑交通、產業的區域競合互補性等的交通、經濟要素優勢而建設的。連城縣培田山高氣候溫涼,適宜野生草藥生長,是華東地區的“天然中草藥庫”,除了獨特的中草藥資源外,其處于長三角發達城市3小時經濟圈內,具有良好的交通優勢。借力于此,其將打造集中藥原料種植繁育、加工交易為核心,以中醫藥研發、康復、旅游、教育、文化與健康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特色小鎮。在培田小鎮的特色小鎮規劃方案中,其極力以特色藥草資源為重點,延展其產業鏈條,并借助交通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產業鏈條,提升自身價值與吸引力,是一個較為完備的規劃方案。
4.2 人文資源——歷史的軟沉淀
人文資源是打造特色小鎮優質軟環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從微觀上來看,可以聚焦到地方在歷史文化場所上的積淀,其表現形式多是以人造景觀為主,主要迎合并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是意識形態導向的資源基礎,在資源挖掘中需要圍繞一個主題精神向外延伸,可以以名人遺留、歷史事件、地方文化等為人文資源依托來塑造特色。另一方面從宏觀視角上來看,人文資源包含了多方面表現形式,如營商環境、生活習俗、飲食特色等等,宏觀上的人文資源決定著未來對新常住人口的吸引力大小,從而影響城鎮產業規模與人口基數的良性互動,是特色小鎮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上杭古田紅色小鎮是典型的以人文資源為依托建立的特色小鎮。古田鎮是著名的“古田會議”舊址所在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5A級景區。其以建設“紅色圣地、生態古田”為主線,以“新古田會議”為品牌打造紅色小鎮。在產業體系構建中,古田以遵循“傳統魂、現代骨和自然衣”為原則,構建以以紅色旅游為主導,融合教育培訓、文化創意、養生養老等產業為支撐的“紅+N”的產業體系策略。從規劃成果來看,古田鎮一方面注重歷史文化場所的旅游建設開發,而另一方面缺少了從宏觀視角對社會人文環境塑造的引導,這是其規劃方案的一大缺憾。
4.3 運營資源——時代的要求與自身的需求
從時代的需求角度來看,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社會發展需要小城鎮建設在功能上對區域做出支持和回應,此時一些小城鎮會得到“由上至下”的政策支撐,在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幫扶下,特色小鎮在資金、人才等的引入方面的操作會更加便捷。明確支持區域發展的功能定位可以處理好與周邊城鎮的競合關系,以政策資源為依托尋求特色,可以使得小鎮發展方向明確化,效益最大化。
從自身的需求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為了積極融入區域競合環境中,需要大量穩定的資金來源和高效的運營管理手段來推動城鎮建設,尋找合適自身當前發展階段的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運營模式,利用優質金融工具來運作特色小鎮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晉江人才夢想小鎮是以運營資源為主要著力點的特色小鎮,其迎合了金井鎮提出的建設塘東文化配套服務區的思路,以此作為兩岸人才孵化基地的生活配套項目。建設目標是構建名校薈萃,高端人才集聚的大學城綜合體,打造兩岸人才孵化基地。項目跟進上以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區為主,以配套服務國家重大項目,落戶晉江的臺灣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項目為重點,開展兩岸高校合作辦學、學術交流、產學研孵化等。晉江人才夢想小鎮以大陸政策資源為基礎,積極引入兩岸產業資源、資金資源等,憑借優質的綜合運營資源推動小鎮建設發展。
5? 小結
小城鎮建設的特色化轉型著力于新產業塑造,注重豎向的精品建設,是未來全國推進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特色選擇上,小城鎮本身的區位資源、人文資源和運營資源是特色選擇的土壤,特色的確定對特色小鎮未來的空間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向有指導性作用。在識別、選擇特色的過程中要知曉自身資源稟賦與區域的競合關系,明確自身區位資源、人文資源和運營資源的現狀優勢比例,以此為基礎才能較好對特色小鎮的特色做出選擇。
參考文獻:
[1]吳一洲,陳前虎,鄭曉虹.特色小鎮發展水平指標體系與評估方法[J].規劃師,2016(07):123-127.
[2]郝晉偉.城鎮化中的“潮汐演替”與“重心下沉”及政策轉型——權力-資本-勞動稟賦結構變遷的視角[J].城市規劃,2015,39(11):68-77.
[3]胡寶榮,李強.城鄉結合部與就地城鎮化:推進模式和治理機制——基于北京高碑店村的分析[J].人文雜志,2014(10):105-114.
[4]羅守貴.新型城鎮化必須將重心下沉[N].文匯報,2013-12-18(005).
[5]陳安華,江琴,張歆,葉瑩瑩.“特色小鎮”影響下的小城鎮建設模式反思——以永康市龍山運動小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6(03):54-61.
[6]宋為,陳安華.淺析浙江省特色小鎮支撐體系[J].小城鎮建設,2016(03):38-41.
[7]詹杜穎.品牌效應下的特色小鎮構建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6.
[8]蘇斯彬,張旭亮.浙江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實踐模式探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6(10):73-75,80.
[9]趙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及其規劃設計特點剖析[J].規劃師,2016(12):57-62.
[10]文輝.加快特色小鎮發展的幾點建議[N].中國經濟時報,2016-09-23(004).
[11]聶正標,宋家寧.金融資本介入特色小鎮運營路徑分析[J]. 中國經貿導刊,2016(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