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祎雯

說到手術,大多數人的反應是“疼痛”“懼怕”,術后會“大傷元氣”,甚至是“永遠喪失部分功能”,而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是“輕易不能手術”。事實上,隨著醫學的進步,以上種種問題正在被醫學專家們漸漸克服,手術正在向“舒適化”“快速康復”發展,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十院)胃腸外科正在這一方向大步邁進。
特色一 快速康復及無管化治療
十院胃腸外科以微創和快速康復為特色。
據胃腸外科主任劉忠臣教授介紹,“快速康復”的概念在國外早已提出,而我國于2007年開始引入這一概念。快速康復有別于傳統手術之處在于,傳統手術治療比較注重手術的過程和結果,而快速康復則是在術前的評估、術中減少手術傷害、術后提高患者舒適度方面下更多功夫。“比如對于手術存在心理恐懼的患者,我們會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不安的情緒;對于有營養障礙的患者,在術前要進行預康復,把全身的營養狀態提高到一定標準,有利于術后的恢復;微創手術當然也是為了更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傷害。此外,術后麻醉這一塊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以前由于麻醉技術和麻醉藥物的局限,術后往往不再進行止痛治療,現在在術中和術后我們進行全程麻醉止痛,整個住院過程可以說幾乎都是在無痛中完成的。”
說到手術后的無痛與舒適,十院胃腸外科“無管化治療”無疑是一大特色。
傳統手術患者通常需要插幾根“管子”:鼻胃管、引流管、導尿管。這幾根管子對術后患者來說,都增加了軀體上的痛苦。可以說,只要有這些管子的存在,就無法實現真正的“術后無痛”。
2015年開始,十院胃腸外科開始嘗試手術“去引流管化”。引流管是外科醫生較為依賴的一種器械,傳統觀念認為,它可以一定程度上排出術后積液,及時反映吻合口漏等較為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保障患者的術后安全。而在嘗試去除引流管后,十院胃腸外科團隊研究發現,對于術后積液的消除,引流管在低位直腸手術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對于結腸及高位直腸手術,其作用尚不及機體自我吸收的作用;去除引流管后患者的術后出血、感染、吻合口漏等風險并未增加;憑借現在先進的診療技術,醫務人員完全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各種術后并發癥,并不依賴于是否放置了引流管;另一方面,引流管也并未像傳統觀念認為的那樣,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導致二次手術的可能。
“為了不放引流管,我們手術中增加了必要的技術作支撐,如手術中反復檢查創面,排除隱患。只有從根本上提高了手術質量,才能敢于不放引流管。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沒有引流管,而通過認真地管理患者,根據他的癥狀、體征,借助CT和彩超,都能及時診斷術后并發癥。”劉忠臣主任自豪地介紹道,“自從2015年開始實行不放引流管以來,至今近200例無引流管患者,沒有一例重復手術的。”
而去導尿管則是從2017年開始的嘗試,至今積累了五六十例病例。手術中去導尿管比去引流管的條件更為苛刻,這取決于手術時長與手術的復雜程度,以及麻醉醫師的技巧。實現去導尿管,需進行腹橫平面阻滯麻醉,而這種麻醉技術較為復雜,對麻醉醫師的要求較高,整個麻醉過程需20分鐘左右,維持時間約2小時,留給外科醫生的手術時間僅有一個半小時左右。腹橫平面阻滯麻醉可以用較少量的麻醉藥物達到較強的鎮痛效果,減少麻醉藥物的副作用,可使患者于術后及時恢復排尿反射,不再依賴導尿管的幫助。
鼻胃管則早已在十院胃腸外科退出手術舞臺,如今僅用于胃腸梗阻性疾病的患者。
如今,十院胃腸外科已成為國內的快速康復示范區,接待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醫務同仁們的參觀訪問。
特色二 高齡老人手術
以往,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就不太敢進行手術了。如今,隨著城市的老齡化,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已比比皆是。老年人同時也是疾病高發人群,但對于八十歲以上老年人的手術,不少醫院持謹慎態度。而十院胃腸外科卻迎難而上,在超老齡患者的手術方面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績。
針對老年人術后恢復困難的問題,十院胃腸外科通過討論,提出了創新性的針對高齡老人的預康復理念。老年人術后恢復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肌肉量過少、營養不良、肺功能不足等。針對這些問題,十院胃腸外科特意添置了相應的設備用于檢測老年患者的肌肉量、白蛋白含量、肺功能等情況。根據檢測結果為老年患者安排術前鍛煉,如肌肉訓練、吹氣球(鍛煉肺功能)、練走路、練握力,以及進行專業營養劑支持等。
劉忠臣主任介紹,自從開展超老老人的手術治療后,十院胃腸外科治療七八十歲,甚至九十歲以上的患者不在少數,術前的精心評估,嚴謹的手術,結合快速康復和全程無痛管理,讓不少老人從一開始的膽戰心驚、猶豫不決,到術后的心情放松,高高興興地出院,無疑令無數老人和他們的家庭恢復了美好的生活。
特色三 保肛治療
胃腸外科不可避免的一個手術部位是直腸。直腸手術帶來的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后遺癥之一是肛門功能的缺失。現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距肛門齒狀線3厘米以內的腫瘤基本被認為是保肛治療的禁區。而十院胃腸外科劉忠臣教授及其團隊開發了“極低位精準功能保肛”術,基于原應用于先天小兒肛門畸形的手術器械,十院自主研發了螺旋擴肛器,將直腸腫瘤的保肛禁區從原來的距肛門齒狀線3厘米處下壓到1厘米處。
如今,應用該術式實現肛門保留的患者已有六七十例,均得到了良好的預后和肛門功能的保留,大大提高了直腸腫瘤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正用創新、自主研發、認真嚴謹的態度,為患者提供更為舒適和有質量的術前、術中、術后全過程,并以此為基礎,為造福更多的患者而努力。
科室專家簡介
劉忠臣 主任醫師
門 診:周二上午(專家);周三上午(特需)
擅 長:胃腸道腫瘤精準化治療及微創手術。
周東雷 主任醫師
門 診:周一上午(專家)
擅 長:擅長胃腸腫瘤的根治術、肥胖病的外科治療、腹腔鏡手術。
余 震 主任醫師
門 診:周二上午(專家)
擅 長:胃腸道腫瘤、便秘等疑難雜癥的手術。
蔣 遜 副主任醫師
門 診:周五上午(專家)
擅 長:胃腸道良惡性疾病的精準微創治療。
李 晴 副主任醫師
門 診: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專家)
擅 長:肛腸疾病,尤其是嚴重痔瘡和便秘的外科治療。
沈通一 副主任醫師
門 診:周四下午(專家)
擅 長:胃腸道腫瘤綜合治療??????????????? 及營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