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發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然而兩者發展速度卻不盡相同,城市的發展基于其先天優勢相對于農村發展較快,這對于我國經濟快速穩定以及協調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本文用消費函數模型分析了我國近13年的城鄉居民收入及消費的數據,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7-0097-02
一、 引言
人類所有的日常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因此,居民的消費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此看來,消費是經濟活動的終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消費也可以認為是經濟活動的起點,因為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我們國家,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地深入,消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如果不重視消費,那么經濟就會有危機,我們知道,在2007年,美國開始的“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的經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因此,充分地拉動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是一項既長久又艱巨的關鍵事業。而在我國,城市和鄉鎮的發展進度又有著相對較大的差異,城市發展較快,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城鎮的消費也存在差異。
本文以近13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消費為依據,通過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支出數據進行“偽回歸”檢驗,從而判斷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然后通過檢驗其自相關以及平穩性運用ARMA模型進行方程回歸,近而構建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函數,來分析城鄉居民消費模型,進而分析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從而為進一步探討如何刺激擴大農村需求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二、 城鄉居民消費函數構建的偽回歸檢驗
本文從國家統計年鑒中分別選用自2005—2017年城鎮和農村平均人均收入和平均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并用這些數據作為構建模型的數據基礎。首先對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進行“偽回歸”檢驗,這是為了防止互相獨立存在的兩組變量在進行回歸時顯示出高度相關的“偽回歸”現象,即為了防止回歸模型是虛假的情況。由于這種“偽回歸”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在進行回歸之前先檢驗其是否存在“偽回歸”現象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分別對城市居民消費支出模型以及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模型進行“偽回歸”檢驗。模型中的ciin代表居民人均收入,ciconsu代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coin代表農村居民人均收入,coconsu代表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首先用Eviews軟件對城鎮人均消費支出與城鎮人均收入做OLS回歸得ciconsu=0.6525ciin+1006.8,R2=0.999,調整過后的R2=0.999,而后對農村人均消費支出與農村人均收入回歸得coconsu=0.8337coin-725.15,R2=0.986,調整的R2=0.985。同時對兩組模型的殘差圖進行分析得知,兩個殘差序列并不存在明顯趨勢,即沒有趨勢項,有常數項。我們根據CV=Φ∞+Φ1/T+Φ2/T2得出0.05顯著性水平下檢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的t統計量的臨界值如下表1所示:
所以得該回歸關系中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消費收入不存在協整關系,即兩組變量之間不存在“偽回歸”。
注:函數中有兩變量且殘差項無趨勢有常數項情況下Φ∞、Φ1、Φ2值如下表2所示:
三、 城鄉居民消費函數構建
(一)居民消費函數構建理論背景及方法簡介
一個國家居民的消費行為往往用消費函數來描述,凱恩斯最早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認為人們本期的消費主要取決于人們當期的收入,并且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的邊際傾向會變低。由于很多國家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后來經濟學界開始質疑該假說,他們認為凱恩斯的理論只是說明了人們在短期內的一種消費現象,而人們在長期中的消費的行為還必須需要新的理論來解釋。20世紀50年代之后,經濟學界又有了一些新的觀點:杜森貝里“相對收入假說”認為居民在決定自身的當期消費時會受到其他的具有同等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影響以及以前時期他們已經達到的消費水平的影響。弗里德曼提出了“恒常收入”的概念,他認為居民的收入可以分為“恒常收入”與“暫時收入”兩部分,居民的消費不是取決于他們的恒長收入而不是本期的收入。現在西方經濟學界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消費函數理論體系,這可以作為本文中我們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進行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文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分別構建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與城市人均消費支出的OLS模型以及鄉村居民人均收入與鄉村人均消費支出的OLS模型,并利用MA過程、AR過程、ARMA過程對其進行自相關以及偏自相關修正。并通過兩組模型的結果對比分析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
(二)城鄉居民消費函數結果分析
我們首先構建城市居民的消費函數,通過觀察城市人均居民收入及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我們發現兩者都存在明顯的時間趨勢,因此對其取一階、二階差分消除時間趨勢,然后對它們各自的一階及二階差分分別進行回歸以得到消費函數。
對它們的一階差分進行回歸得到方程dciconsu=0.666dciin-25.713-0.9MA(1)。
方程中dciconsu的P為0.000,dcliin的P值為0.798,MA(1)的P值為0.000。方程的R2=0.880,調整R2=0.853。
而ddciconsu與ddciin之間的回歸不存在自相關以及偏自相關,但其系數過于不顯著,可決系數值過低,這兩者回歸效果不如前者好。因此我們保留了一階差分函數。
同樣農村居民消費函數為coconsu=0.907coin-1206+0.66AR(1)。
在這里,Coconsu的P值為0.000,coin的P值為0.290AR(1)的系數為0.106,
方程的R2=0.989,調整的R2=0.986,相比于一階差分回歸,調整的可決系數較高,因此保留此模型。
由此看來,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居民,因此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通過比較兩組方程中自變量的系數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907,比城市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0.666高。因此,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占他們收入的比例更大,收入的增長對消費的刺激作用也相對會大于對城市居民的刺激作用。但是,由于農村居民自身的收入較低,盡管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很高,占了農村居民收入的90%左右,他們的消費水平還遠遠地低于城市居民。為了改善這種現象,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來增加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來刺激農村居民的消費,進而減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在城市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費力。在文章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具體討論擴大內需的建議。
四、 對于拉大內需的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發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然而兩者發展速度卻不盡相同,城市的發展基于其先天優勢相對于農村發展較快,這對于我國經濟快速穩定以及協調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分析實證部分的結果提出政策建議。
(一)我們應確保城市居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
收入的增長是拉動居民消費的基礎,亦是決定居民消費能力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為了增長收入,我們首先要調整城市居民的收入結構,同時加大政府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轉移支付的力度。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是一類相對來說最具有消費意愿的社會群體,但是由于缺乏收入來源,金錢限制了這些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而一個相對簡捷可行的并且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地刺激這些低收入人群消費的做法是提高政府對他們的轉移支付力度。中等收入群體是使城市居民消費保持穩定增長的中流砥柱,因此他們的作用不容忽視。近年來,醫療教育等費用的不斷上漲給城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為此,國家應該打消他們對未來預期的悲觀預算,應該不斷地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加強社會保障的支出力度。
(二)要更大程度地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
從前文對農村居民消費函數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占收入的比重高達90%,因此收入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很大,而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又很低。只有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其購買力。為此,政府應該積極地采取增加收入減輕稅負的措施,加快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的改革步伐,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還要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縮小城鄉的差別,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村居民的消費總量和消費結構更上一層樓。此外,也應該不斷地完善新農村社保體系,只有通過這些社保體系減少農村居民對未來的那些不確定性預期,才能有效地將他們現期收入轉化為消費。
總之,政府要通過一些措施來增加我國的居民收入,尤其是收入較低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加大對于社會保障業的投入力度,減少消費者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期。只有綜合全面地采取措施來切實的拉動內需,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獲得更加持久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玉偉.消費函數理論主要假說述評[J].經濟經緯,2005(3):17-19.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潘紅宇.時間序列分析[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毛瀟瀟,女,河南開封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