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歆 唐杉山 胡秋雨 杜穎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共享經濟應運而生。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中發展較早且代表性較強的產物,其發展至今出現的諸多問題發人深思。本文基于對共享單車發展現狀的分析,旨在探索以共享單車為例的共享經濟中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市場監管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推動共享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市場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共享單車;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市場監管
中圖分類號:F04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7-0099-02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閑散資源逐漸增多并未得以充分利用,共享經濟應運而生。共享經濟有利于整合資源、消化過剩產能,將閑置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并極大化地循環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一員,本應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在其實際發展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基于共享單車的發展現狀,結合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的結果,旨在通過對共享單車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問題的分析,為共享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一、 針對共享單車發展現狀的理論分析
繼OFO獲得了阿里巴巴17億投資之后,摩拜也被美團收購,人們普遍認為共享單車已進入下半場。回顧共享單車的發展,可謂是大起大落,曇花一現。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共享單車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市場監管方面還有待提高。
首先,先來看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在共享單車行業的狀況。目前市場上共享單車企業還剩下兩家——摩拜和OFO。雖然是行業中的領頭羊,但他們依舊沒有實現扭虧為盈的局面,他們的存活完全是靠資本充血。在共享單車燒錢比資本的競爭中,一家又一家的企業倒閉,消費者權益也蕩然無存。自行業興起之初,共享單車就有了很明確的盈利模式:收取押金,靠資本賺錢。但事與愿違,前期各家剛進入市場,紛紛以虧損為代價爭奪市場份額(這種商業模式無可厚非),但隨著競爭的持續發酵,沒有資本充血的企業資金鏈必然斷裂,從而破產倒閉。2017年11月,共享單車的第三大勢力——小藍車宣告破產。在一陣唏噓之后,消費者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權益保護問題,押金怎么退?仔細研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權益法之后,我們發現,消費者相對于共享單車企業扮演的角色很難定義。如若作為“股權”,那隨著企業的倒閉,這錢是真的要不回來了。如若作為“債權”,這錢理論上是可以要回來的,但是就企業而言,它真的沒錢,難不成在破產清算時分每一個消費者一輛車?隨著共享經濟持續發展,當市面上的資金窟窿越來越大,民怨呈鼎沸之勢時,政府出面,用財政資金救市也未可知。
其次,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監管也亟待加強。就新興行業而言,沒有成文的法律規定進行約束,是正常的現象,凡事都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努力探索,例如,2018年3—4月間,深圳市進行了共享單車企業營運質量考核,其結果是:摩拜以67.72分位居第一(總分110分),OFO以60.22分居第二。其中主要的扣分原因是企業違規投放車輛,車輛亂停亂放處置不及時等。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已經對共享單車下達“禁投令”,但就現狀而言,共享單車企業在車輛維保、停放秩序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仍有缺陷,且存在違規行為,需要加大監管力度。政府實施“禁投令”關閉了企業進入市場的大門,從而有利于市場監管措施的實行。但就本質而言,監管不應以封閉和扭曲市場為代價。因此,政府在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監管方式,引導共享單車的發展方向,扭虧為盈,讓其從主觀上愿意整治,而不是被動接受監管。
二、 基于共享單車消費者的問卷調查分析
共享單車是國內新興的短途出行工具,旨在解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自一出現,就因其低價、便捷的優勢而迅速躥紅。2016年,國內的共享單車行業進入井噴式發展,如今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至少有60家左右的共享單車品牌在爭奪市場,三、四線城市的共享單車市場的拓展也在進一步加速。根據機構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如此高速的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諸如押金處置、私自上鎖、隨意停放等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市場監管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搜集并分析了大眾對于此類問題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受訪者“十分關心繳納的押金去向”。目前市場上使用共享單車的押金在99至299元不等,考慮到共享單車的使用人數,市場上的押金總額超過百億,如此龐大的資金量能否得到妥善保管,關乎每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在小藍單車倒閉無法償付押金后,公眾對于押金監管的呼聲愈發強烈。目前尚未有明確政策對押金處置予以規定,但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交給銀行保管”是最佳途徑。
此外,85%受訪者表示在使用共享單車的經歷中遇到過“私自上鎖”“隨意停放”等不文明現象。共享單車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大眾的出行,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較多單車在被私自上鎖后停入了自家車庫,由“共享”變“私有”,嚴重損害了共享單車運營者和其他消費者的利益。此類問題的根源在于部分消費者法律、誠信意識淡薄,且此類違法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不足以抵消這類行為帶來的益處。要想根除此類現象,就要明確懲罰措施,深化懲罰,讓此類人不想上鎖,也不敢上鎖。目前,由于共享單車價值還較低,該行為不構成盜竊,對其僅有行政處罰。但是,刑法還規定了“多次盜竊”這一入刑標準。如果行為人屢屢私自占有共享單車,也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對于“隨意停放”現象,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其“影響交通秩序”“影響市容”“增加安全隱患”等等。就法律角度來看,目前法律沒有對自行車違規停放進行處罰的明確規定。若單車使用者為圖方便隨意停放占有公共空間,公安機關可以適用相關行政法規進行行政處罰。但在共享單車最近的發展中,“電子圍欄”技術開始出現,在該技術下,消費者需要將單車停在指定區域內才能停止計費,這一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問題。
三、 加強對共享單車的市場監管,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共享單車合法合規發展,推動共享經濟的進步
共享單車的出現和發展將閑置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它的核心原則與共享經濟的發展目標相平衡,也與我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契合。然而由于新興事物的創新性與市場監管的滯后性難以協調,在其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多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僅僅依靠市場主體的自發行為進行自我約束難以實現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唯有通過加強市場監管才能實現強有力的調控,使得共享單車走上合法合規的發展之路,也為共享經濟的進步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有利于重振消費者信心,推動共享型社會發展
共享單車發展的初衷之一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但上述種種問題卻使得共享單車成了人們的困擾。這些問題的積累逐漸消磨了消費者們的信任與信心,使人們對于共享經濟的發展前景抱有憂慮。而共享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群眾基礎,離不開源于人們內心的認同與歸屬感。只有健全的市場監管才能將消費者置于保護傘下,消除疑慮和不安,建立共享經濟持續發展的群眾基礎。
(三)有利于為創新與監管的協調提供新思路
共享單車作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興產物是社會創新的結果,而市場監管旨在通過限制和約束市場主體的相關行為來實現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一味鼓勵創新而不加管控,會使得市場的發展陷入無序的混亂;而過度的監管又會使得市場喪失創新的活力和自主性,如何在二者之間實現平衡,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值得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倘若能對共享單車的發展進行適當的市場監管,同時又不至于過度打壓共享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為創新與監管的協調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四、 加強對共享單車的市場監管,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路徑
(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實現前置性與持續性相統一的市場監管
共享單車作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興事物,其最初是某個人或是某個群體的創新產物,因而帶有一定的自發性,這種自發性經由商業模式的包裝設立的共享單車經營平臺也就游離于固有市場準入體制的監管之外。由此導致的共享單車準入門檻過低,從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單車層出不窮。缺乏對準入企業的資質審核及持續跟蹤監管,加上市場主體的自發性,使得整個共享單車市場陷入盲目和混亂,也為后續的監管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因此,提高共享單車的市場準入門檻是進行有效市場監管的首要條件。應致力于完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欲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企業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和持續監督,禁止資質欠缺的企業進入市場,對于在發展過程中不服從監管以致出現嚴重問題的企業強制其退出。
(二)創新市場監管辦法,順應“互聯網+”新時代
共享單車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人人參與,資源共享”。在短時間內實現資源聚合與再分配,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實時服務,在此過程中,“互聯網+”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從互聯網產生,就從互聯網解決。新時代的市場監管應該包括但不限于線下監管,要注重“互聯網+”與共享單車以及共享經濟的契合,通過與其他實體法的相互配合來實現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層次性。例如共享單車中令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押金問題,一方面我們可以要求企業通過互聯網披露押金的去向;另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后續追蹤,核查押金去向的真實性、合法性與合規性。
(三)完善行政機制,增進社會信用
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更進一步的共享經濟,其最終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促成它們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人。因此,共享經濟的重要精神基礎——信任,依托于社會公眾的信用水平。共享經濟的發展需要良好的道德環境,而良好的社會氛圍又離不開法律規范的限制和約束。只有通過完善的行政規范,例如通過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裁決等措施,才能告訴人們“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從而在人們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判斷,提高社會整體的信用水平。以法治與德治的結合為共享經濟的發展帶來最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魏文松,覃晚萍.共享經濟發展對市場監管制度的挑戰及建議[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0(1):85-89.
[2]朱富強.共享經濟的現代發展及其潛在問題:以共享單車為例的分析[J].南方經濟,2017(7):37-50.
[3]李琨浩.基于共享經濟視角下城市共享單車發展對策研究[J].城市,2017(3):66-69.
[4]馬強.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瓶頸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20-24.
[5]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6(4):116-125.
[6]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3):32-36.
[7]彭岳.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問題——以互聯網專車為例[J].行政法學研究,2016(1):117-131.
作者簡介:
陳佳歆,江蘇南通人,南京審計大學,研究方向:審計學;
唐杉山,江蘇興化人,南京審計大學,研究方向:信用管理;
胡秋雨,江蘇南通人,南京審計大學,研究方向:審計學;
杜穎,江蘇無錫人,南京審計大學,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