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孫濤 張永杰


摘?要:本文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整體社會環境深入研究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以淮海工學院247名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實證研究表明,創業環境中的政府政策、社會發展水平、創業能力、經濟扶持、非經濟扶持等與大學生創業傾向均呈現正相關關系,進一步提出改善大學創業環境對策來激發大學生創業的傾向,從而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環境;創業傾向
中圖分類號:F24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7-0130-02
一、 引言
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各大高校連續擴招致使每年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短時間內激增數倍。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2017年短短十四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由212萬增長到766萬,增長近240%。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持續攀升導致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就是鼓勵勞動者通過創業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此背景下,增強大學生創業傾向,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無疑成為解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途徑。通過創業環境影響大學生創業傾向的作用機理,豐富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業理論研究,提高大學生創業傾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畢業生,利用創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二、 理論框架和假設
(一)創業環境及維度選擇
Gnyawali&Fogel(1994)認為,創業環境是一種復合型環境,由創業者、創業資金和所需物質條件組合而成。創業環境在創業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確保企業健康穩定地長期發展前提是必須要適應創業環境。
本文創業環境維度選擇采用的是Gnyawali&Fogel(1994)提出的創業環境組成要素,包括政府政策、社會發展水平、創業能力、經濟扶持以及非經濟扶持等5個維度。
(二)創業傾向及維度選擇
19世紀Cant將創業傾向解釋為創業者參與創業活動的一種客觀態度。因為態度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創業的前提。Schapero(1982)提出創業傾向模型圖,指出吸引感、可知性和行為特征三者構成了創業傾向,繼而影響創業者創業活動。Bird(1988)認為,一個人的創業傾向的程度決定了其創業的心態和創業行為。張玉利,楊俊(2010)認為,對創業傾向的研究已經從研究群體創業傾向特征轉化到研究個人創業傾向特征。創業者的個人特征決定了他們是否成為創業者,是否有從事創業活動的傾向。
基于上述觀點,本文將創業傾向定義為:創業傾向是創業者根據其創業態度及創業行為而做出的一種主觀選擇。
(三)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維度選擇提出假設5種假設,假設框架圖如圖1所示。
H1:政府政策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2:社會發展水平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3:創業能力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4: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5:非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三、 實證分析——以淮海工學院大學生創業傾向分析為例
(一)大學生創業傾向問卷設計
問卷是參考Gnyawli&Fogel(1994)五維度模型并在此基礎設計,采取不記名問卷發放形式來收集有關數據,問卷中設計的成績使用Likert五級評估分數法,給予由低到高1—5分的分值,由被調查者通過自身情況進行打分。問卷內容包括個人信息,創業環境評估,淮海工學院創業者傾向調查三部分。
(二)調查對象與樣本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淮海工學院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涵蓋理工、管理、人文等專業。在全面發放調查問卷之前,首先對20位調查者進行了一次樣本調查,參與樣本調查的20位同學均是淮海工學院在校學生,之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全面調查。調查期為2018年3月1日至3月30日,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問卷265份,回收率88.3%,有效問卷247份,有效率82.3%。
247份有效樣卷,其中男生人數108人,女生人數139人。本科學歷為22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9.5%;碩士學歷為2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0.5%。經管類人數約占46%,理工類約占14%,人文類約占40%。大一年級人數占9%,大二年級人數約占12%,大三年級人數約占30%,大四年級人數約占40%,研一年級人數約占9%。
(三)信度與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中作者采用統計學內部絕對Cronbachs ɑ表示規范測量值進行分析,本次調查采0.70規范測量法即Cronbachs ɑ的值高于0.70時,表示內部絕對性穩定。從軟件分析結果顯示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ɑ值均大于0.70分別為:0.779、0.742、0.713、0.849、0.826、0.939,表示信度在可接受范圍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所有變量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50分別為:0.623、0.521、0.645、0.548、0.619、0.620,表示問題選項的相關性較強。
效度分析對創業環境的因子進行分析,因子載荷分別為:0.779、0.742、0.713、0.849、0.826、0.939。
(四)相關分析
根據上述變量相關分析,使用雙邊檢驗的分析,得到五種變量的卡爾·皮爾遜相關系數分別為:0.006、0.001、0.000、0.000、0.006。
(五)一元回歸分析
一元回歸分析分別將政府政策、社會發展水平、創業能力、經濟扶持和非經濟扶持作自變量,創業傾向作為應變量。得出5種自變量的Beta值分別為:0.274、0.328、0.686、0.416和0.271。通過回歸分析本文假設證明結果如表1所示。
四、 分析討論
假設H1是政府政策與創業傾向正相關,政府政策與創業傾向的標準化Beta值為0.274切合顯著性水平,即政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政策越好越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激情,所以假設H1成立。
假設H2是社會發展水平與創業傾向正相關,社會經濟條件與創業傾向的標準化Beta值為0.328符合顯著性水平,即社會發展水平越好越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傾向,所以假設H2成立。
假設H3是創業能力與創業傾向正相關,創業能力與創業傾向的標準化Beta值為0.686符合顯著性水平,即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越強,創業傾向越強烈,所以假設H3成立。
假設H4是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正相關,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的標準化Beta值為0.416切合顯著性水平,即經濟扶持力度越強,大學生創業傾向越強烈,所以假設H4成立。
假設H5是非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正相關,非經濟扶持與創業傾向的標準化Beta值為0.271符合顯著性水平,即非經濟扶持力度越強,大學生創業傾向越強烈,所以假設H5成立。
五、 大學生創業傾向提升對策
江蘇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構建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這就需要高校不斷優化創業環境。給出以下5點建議用以優化大學生創業環境。
(一)健全大學政策為大學生創業環境提供保障。因為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創業的主體,所以高等院校更需要完善相關政策機制,做到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特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保障,經常與政府、企業溝通,確保各項政策都能及時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創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
(二)通過優化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大學生創業傾向。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經驗不足,要想成功創業還有一定難度,政府更應該改進辦事和審核環節,為大學生帶來更多便捷。要在已經出臺政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要積極向大學生傳播優惠創業政策,鼓勵大學生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投身創業的洪流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三)不斷優化大學生創業經濟環境提升大學生創業傾向。資金始終是困擾大學生創業的重大問題,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創業資金短缺,要想徹底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政府、銀行和高等院校三方積極合作配合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學生平穩渡過創業初期。
(四)積極改善大學創業環境提升大學生創業傾向。加強優化創業環境的基本策略消除現實環境中的薄弱環節。
(五)加強創業能力培養提升大學生創業傾向。大學是大學生步入社會道路中最重要的環節,大學不僅要傳授學生基本的知識,更要為學生進行系統專門的創業指導加強學生創業能力,通過理論和實踐充分調動大學生對于創業學習熱情,在學習中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傾向,協助學生順利走進創業的大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玉利,陳立新.中小企業創業的核心要素與創業環境分析[J].經濟界,2004(3):29-34.
[2]Gnyawali D R, Fogel D S. Evironment for Enterpreneurship Development: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lmplic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4):43-62.
[3]周必成,池仁勇.大學生創業學習影響創業自我效能的調節效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2-36.
[4]蔡莉等.創業環境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50-56.
[5]朱蕾蕾.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4.
作者簡介:
王露,女,淮海工學院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