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勝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當代安徽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1953—1960年安徽農業“三改”是高層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場農業生產改革運動,是當代安徽史上的大事件,影響很大。目前為止,學術界有關研究不多。*參見周多禮的《50年代安徽省“三改”始末》(《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8年第4期)、王昌舉的《繁昌縣推行“三改”的回憶》(《江淮文史》1998年第2期)、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安徽農村改革之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和趙勝、黃文治的《1950年代安徽農業“三改”初探》(《農業考古》2015年第6期)。這里,筆者以原始檔案資料為基礎,嘗試將“三改”來龍去脈進行梳理,并重點對“三改”政治化進程予以考察。
安徽歷史上是個多災地區,尤以淮河流域內澇最為嚴重,建國初亦不例外,災情不斷。由于內澇,1949年受災面積2000多萬畝,1950年受災面積2900多萬畝。*④《曾希圣文選(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頁。10月,中央政務院發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毛澤東發出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治淮工程大規模展開,對防洪保堤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治淮工程無法解決內澇問題。原因是,淮河兩岸多平原,水流沖擊力小,淮河大小支流河床極小,洪水很難及時排泄,很容易向兩岸泛濫。“水災來臨,已做工程,有的未起作用,有的作用不大,內水不能流出。即使那時堤防水庫工程已經做好,不致破堤,但內水不能安排,內澇成災。”*曾希圣:《兩年來安徽農業生產情況》,1955年,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39-50。即使在1952年、1953年水災較輕情況下,淮河兩岸仍有近1900萬畝土地內澇成災。④
面對災情,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圣十分重視,親自做大量調查研究和農業增產試驗。他翻閱淮河流域18個縣的縣志,進行摘錄和統計,研究后得出結論:澇災多發生在7、8、9三個月。他還到省軍區氣象科了解淮河流域的氣象現象與科學原理。除理論上調查研究外,曾希圣還親自實踐,做農業增產試驗。他在省委大院東南角搞了一塊兩畝地的試驗田,做雙季稻、嫁接、高粱移栽等試驗。*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往事回顧——王光宇口述》,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頁。
在曾希圣重視下,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部門開始組織力量赴各地調研。1953年6月、7月,省委相繼通知淮北有關部門,要求調查農民種植馬鈴薯、水稻的經驗及收獲情況等。同時,省委生產辦公室組織5個調查組往淮北及淮南部分地區進行重點調查。省農業廳集中各地技術干部調查和總結當地高產作物的種植期和成熟期。調查結論主要是:馬鈴薯產量高、成熟早,一年可以種兩季;淮北洼地可以種植水稻;淮河流域地區農業耕作過于粗放,宜精耕細作,等等。*《關于在我省推行“三改”工作的簡況——從1953年6月至1954年5月》,1954年6月,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71-1-210-8。
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為抵御災害、增產糧食,1953年9月6日,在省委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時,曾希圣首次在安徽提出農業三項改革,即“三改”。所謂“三改”,一是改變耕作方法,改廣種薄收為精耕細作;二是改變收獲季節,盡量避開災期收獲,增加午季收獲量,即趕在澇災集中發生的7、8、9三個月前多收獲糧食;三是改種高產作物,如馬鈴薯、水稻、“勝利百號”山芋等等。*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中共安徽省委黨史工委、安徽省檔案館:《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選編(1952—1954)》, 1994年印,第275頁。1954年元旦,曾希圣在《安徽日報》發表文章,稱“三改”的“基本精神和某些辦法,特別是改種高產作物,是可以而且應該在安徽全部地區爭取實現的”。*《曾希圣文選(1939—1961)》,第110頁。這樣,“三改”范圍已不局限于淮河流域,而擴至安徽全境。“三改”具體內容十分豐富,隨著改革的推行,其內容不斷得到充實,但其最重要的內容是在淮北推行稻改(即旱改水,改旱田為水田,種植水稻)和在長江流域推行雙季稻(以長江流域為主,省內其他地區也有推行)。
一般來說,農業生產十分復雜,它涉及諸多客觀因素,如地理環境(安徽有平原、丘陵和山區)、農作物品種、土壤、水利、氣候、人口、耕作習慣等等。因此,推行“三改”就必須因地制宜,即在尊重客觀條件前提下推行。1954年、1955年安徽省委按照“三改”辦法布置給各地的農業生產任務基本合理,多數地區一般都能夠做到因地制宜。“不少農業社把本社的田地進行排隊,看各片、各坵田地土質、水源等條件適合種什么、種幾季;再算季節賬,就是計算全年無霜期多少天,根據各種作物從播種、生長到收獲所需要的時間,安排每坵田地的品種茬口;最后算人力、物力賬,就是擺困難、找辦法,算一下每種作物需要費工多少,現有勞畜力情況如何等。”*安慶地委:《關于貫徹“三改”和整社中幾個情況的報告》,1955年4月16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8-41-92。
“三改”對抵御災害、增產糧食發揮了積極作用。靈璧縣推行“三改”辦法后,連續兩年糧食收成明顯提高。由此,干群對“三改”辦法“充滿信心,不少地方由不敢種到敢種,由懷疑到相信,由顧慮不定到后悔未種,由盲目抵抗到積極擁護,由領導督促到自覺行動”。*《靈璧縣三年來推行三改辦法的主要成績和經驗》,1956年7月10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8-272-447。1954年該縣插花區種植馬鈴薯和“勝利百號”山芋,收獲時,馬鈴薯每畝最高產量1700斤,最低400斤,平均畝產量1080斤;“勝利百號”山芋每畝產量1800斤。農民對種馬鈴薯和“勝利百號”山芋勁頭很大。*《關于插花區推行“三改”等情況的匯報》,1955年3月24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5-61-13。望江縣歷史上就有種植水稻習慣,一般種一季中稻。該縣1955年推廣雙季稻,全縣共種雙季稻36596畝,全部因地制宜種植在水源較好、土質適宜田地里,即使當時干群對種雙季稻缺乏經驗,仍有28606畝獲得良好收成(有7990畝遭遇水災),共收稻18877962斤,每畝產量平均為694.14斤,比當地一季中稻畝產多149斤。群眾認可種植雙季稻是增產糧食的好辦法。*《關于推廣雙季稻問題》,1956年7月7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8-272-224。
需要指出的是,安徽農業“三改”基本上是依靠自上而下攤派任務的方法來推行的。一般程序是:省委召開擴大干部會議,按照“三改”辦法,對各專區、縣的農業生產任務進行布置。隨后,專區各縣委先后召開三級擴大干部會議,在傳達省委會議精神的同時,結合縣的具體情況對區、鄉提出當年農業生產任務。區、鄉再根據縣委會議精神召開黨團支部會、干部會、人代會、婦代會、有經驗的老農座談會等,進行任務落實。*安徽省委工作隊:《關于推廣“三改”問題、整社工作、午季保收工作的報告》,1955年5月23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5-63-1。比如,1955年安徽計劃種植雙季稻200多萬畝。其中,省委分配給當涂縣種植22萬畝的任務,縣委根據本縣實際情況,希望接受5萬畝的任務,但迫于壓力,“縣里表示堅決接受任務”,接著,縣委把任務分派至各區、鄉,要求“下面必須堅決完成任務”。*張慶泰:《對安徽“三改”的調查情況》,1955年3月19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42-45。
不過,這一時期,省委還是十分注意因地制宜的。省委在關于“三改”指示中強調:“有的在缺乏水源地區盲目宣傳種植雙季稻,有的在常年漚水田地區要群眾種植泥豆、馬鈴薯及山芋,有的要群眾在麥地里套種馬鈴薯。有的不問群眾是否愿意種、有無旱地,平均分攤馬鈴薯種籽,要群眾都種。有的在布置‘三改’任務時,不問條件和可能,采取了層層硬加任務的作法。這些做法都是不允許的。切忌千篇一律,照搬硬套。決不能向群眾攤派任務。”*中共安徽省委:《關于正確推行“三改”辦法的補充指示》,1955年3月29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39-178。曾希圣本人也強調:“‘三改’中的問題從說服教育中解決,不能強迫命令。”*曾希圣:《給黃巖同志的信》,1955年3月24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39-125。
1956年3月,曾希圣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總結“三改”成績。他認為,幾年來“三改”推廣速度很快;增產數量不小;干部和群眾反映很好。在他看來,在全省范圍內普遍推廣“三改”的時機已經成熟。“由于實行‘三改’避了災,增了產,廣大群眾都很滿意。在全省范圍內把它普遍推廣,已經不是怎樣困難的問題了。”*曾希圣:《關于農業生產三項改革工作的幾點體會》,《人民日報》1956年3月18日。該年,省委自上而下攤派的“三改”任務在一些地區成倍增加。望江縣1955年雙季早稻種植面積不足4萬畝,1956年布置的任務是19萬畝,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關于推廣雙季稻問題》,1956年7月7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8-272-224。無為縣1956年攤派雙季晚稻任務是115萬畝,照此布置的話,該縣“不分早稻田、中稻田、圩田、崗田,91%的水田都要栽插雙季晚稻,計劃任務層層分配下去”。泥儀區姚溝鄉,區里要求90%田地種早稻。襄安區沈馬鄉,半崗半圩田,區里要求92%的田地栽早稻。“像這種自上而下計劃任務和分配任務的做法,全縣都是如此。”*陳作霖:《關于無為縣今年糧食減產問題的調查報告》,1956年10月21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2-114。桐城縣1955年種植早稻240萬畝、晚稻86萬畝,1956年要求種植早稻970萬畝、晚稻1100萬畝,早稻增加4倍,晚稻增加近13倍。*李世農:《桐城縣翻身社的雙季稻為什么能夠獲得全面豐收的調查報告》,1956年,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0-89。巢縣布置“三改”任務時,“逐級增加,任務越分到下面就越大,使雙季稻的種植面積搞得過大,把不適宜種雙季稻的田也種了”。夏閣區聯豐社,1956年種植雙季稻“搞多了,搞大了,干猛了”,實際上,該社“土質很孬,土頭很淺,半鍬深以下即是死硬的黃泥,水源條件也很差,高田容易受干,圩內低田容易受澇,根本不適合種太多雙季稻”。*中共安徽省委:《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1956年10月12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2-80。
由于攤派任務過重,強迫命令現象發生。巢縣干部布置雙季稻任務時,形容任務是“刀斬的,誰不服從,誰就碰上刀口”,來威脅、強迫群眾種雙季稻。干部“在規定下面任務時,對下情研究不夠,就布置任務,又要求過多過高,時間又緊”,*中共安徽省委:《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1956年10月12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2-80。強迫命令在所難免。無為縣干部要求農民“毫無條件地堅決完成雙季稻任務”,到小滿時,任務還沒完成,但秧已老了,長兩個節,這種秧栽下去很難有收成,“但干部仍要群眾栽秧,群眾不愿意,就硬逼著干”。白馬鄉干部說:“栽下去不長稻子不怪你們,反正任務要完成。”姚溝鄉五圩社干部對生產隊長說:“任務不能完成,你就要反省。”隊長對社員說:“你們要是完不成任務,你們的頭可是鐵打的?”*《關于無為縣今年糧食減產問題的調查報告》。
這樣,基層干群為完成任務,只好應付了事。有的地區已經錯過季節好多天,還在栽秧;有的地區時間來不及,水田一遍不犁,直接把秧栽上;有的地區稻種混亂,各種品種混雜在一起,“栽下后有的稻子黃了,有的在灌漿,有的在抽穗,割也不好,留也不是”。*《關于無為縣今年糧食減產問題的調查報告》。巢縣全縣栽376000畝雙季晚稻,在立秋前栽的,僅有112000畝,其余都是立秋后栽的,還有不少晚稻直到白露時節還在栽(立秋后栽的晚稻收成會減少很多,白露后栽的基本無收)。該縣雙季稻面積由于搞得過大,肥料供應不上,“許多田里不僅沒有追肥,就連底肥也沒有施”。*中共安徽省委:《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1956年10月12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2-80。炳輝縣“不少農業社在立秋后栽了許多畝,因為天氣越來越涼,稻子無法生長,以致完全絕收”。水稻田附近的水源條件也不好,靠天收。“正在早稻秀穗的時候,田里需要水,而且水曬熱了,還要更換涼水,才能保育青苗,順利秀出茁壯的穗子來。就在水稻需要水的時候,天氣亢旱,雨水缺乏,稻田受干受烤,附近又沒有水源。”另外,“田間管理差,施肥不多,耘草不勤,灌溉不及時,栽秧的時候趕任務,只追求數量,忽視質量,不能精耕細作”。*宣嘯秋:《炳輝縣種植雙季稻的情況和農民的意見》,1956年12月29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22-1-182-81。
結果,少數地區出現糧食減產現象。1956年巢縣種植雙季早稻216000畝,有收成的186313畝,平均畝產量294斤;雙季晚稻保收的約150000萬畝,畝產約120斤,有226000畝基本無收成。經比較,雙季稻兩季收成明顯不及一季中稻收成,減產較嚴重。*中共安徽省委:《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1956年10月12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182-80。1956年無為縣雙季早稻平均畝產174斤,雙季晚稻平均畝產121斤,兩者相加僅295斤,而一季中稻的平均畝產量為320斤。這樣,1956年全縣糧食產量為5.2億斤,而1955年該縣糧食產量為9.4億斤,1953產量為5.6億斤。*《關于無為縣今年糧食減產問題的調查報告》。炳輝縣縣農場和附近農業社1956年“種的雙季稻是失敗的”,農場雙季早稻畝產量平均450斤,雙季晚稻畝產量平均220斤,合計畝產量平均為650斤,而該場當年的單季中稻畝產量為1047斤,單季與雙季比較,每畝相差400斤左右。“這不僅該場一處減產,附近該場的炳光農業社和崇莊農業社雙季稻的產量,兩季相加,單位產量只有500余斤,都不及單季稻的產量大。”*宣嘯秋:《炳輝縣種植雙季稻的情況和農民的意見》,1956年12月29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22-1-182-81。
這種情況下,對“三改”持不同意見的聲音開始在基層干群中出現。“最近聽到不少對雙季稻的反對方面的意見,主要是說雙季稻種的太多和發展的速度太快了,說種的太多的理由,主要是有些不宜種雙季稻的田也種上雙季稻了,勞畜力忙不過來,致使耕作粗糙還誤農時,肥料不夠,兩季還不如一季收的多。”*《桐城縣翻身社的雙季稻為什么能夠獲得全面豐收的調查報告》。“盲目推行雙季稻,不做合理安排,引起生產減少,農民當然不滿,反對聲四起。盼望上級部門,深入下層調查研究,結合實際,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接受教訓,不再重復。*宣嘯秋:《炳輝縣種植雙季稻的情況和農民的意見》,1956年12月29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22-1-182-81。“搞雙季稻,在搶割早稻和搶播晚稻秧的時候,勞力十分緊張,又要割稻、挑稻、打稻,又要犁田、挑糞、車水、栽秧,同時還要對中稻加以管理,勞力緊張到連白天加黑夜,一連幾天幾夜的突擊,結果,糧食還減了產,雙季稻真害人。”*《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三改’搞得太快了,搞壞了同群眾的關系。由于勞動強度過分緊張,曾有社員裝病怠工。上級領導滿足于一般的發指示、開會議、打電話等,好像指示一發、會議一開、電話一打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三改’計劃訂的太死了,根本不能發揮農民因地因時制宜的積極性。”*《桐城縣翻身社的雙季稻為什么能夠獲得全面豐收的調查報告》。“‘三改’最大缺點,就是未走群眾路線。氣死人,搞雙季稻,不給我們農民做一點主。‘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我們本地人,哪塊田好,哪塊田孬,哪塊田適宜種什么,哪塊田不適宜種什么,我們是知道的,‘三改’任務直接分配下來,根本不和我們商量,一味蠻干,必然將好事辦成壞事。”*《巢縣雙季稻問題的調查報告》。
1957年先是整風運動,后是“反右”運動。整風運動中,安徽高層也開始出現反對聲音。“省委有人提出‘三改’不應當作為黨的政策,而應當作農業科學問題,有人對‘三改’持不同意見,懷疑‘三改’的優越性,對‘三改’是否真能增產糧食持懷疑態度。”*安徽省計劃委員會黨組:《6月10日至12日整風情況簡報》,1957年6月13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100-1-42-30。“有人強調‘三改’要因地制宜,不要自上而下布置任務,不要制訂不切實際的死計劃,有人說‘三改’搞得一塌糊涂。”*楊明:《關于推行生產改革的發言》,1957年9月2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117-59。接著,在“反右”運動中,對“三改”持不同意見的人紛紛遭到批判。省委書記處書記李世農被大會批判,批判理由是:反對擴大復種指數而強調多留曬垡地,反對稻改、種植馬鈴薯和雙季稻。李世農參觀肥西縣館驛農業社時,看到當地盲目推廣雙季稻,就對鄉、社干部說:“(完不成雙季稻任務)你們鄉社干部就是怕上面批評,難道不怕群眾批評嗎?縣委批評你們只不過十多個人而已,群眾批評你們的話,人不是更多嗎?”李世農考察定遠縣時,曾對縣委書記說:“省委指示不一定正確,關于‘三改’生產上的問題,你們可以按照你們的具體情況去辦。”*韓吉祥:《控訴階級異己分子李世農破壞生產反對三改的罪行》,1958年1月,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181-396。李世農的這些言論都被視為“右派”言論而遭到批判。蕪湖專區地委書記陳愛西在種雙季稻問題上遭嚴厲批評,被迫做大會檢討,檢討理由主要有四點:一是1956年對省里攤派的723萬畝雙季稻任務討價還價,要求只種550萬畝;二是1956年一次地委會議上說,“(種雙季稻)任務這樣大,干下去,將不顧后果”;三是1957年全專區種雙季稻工作抓得不好,晚稻只種了40萬畝;四是對農民中的右傾保守思想沒有“給予必要的打擊”。*陳愛西:《我對種植雙季稻的檢討》,1958年1月17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172-474。這樣,凡是對“三改”持不同意見的人,都被扣上“右派”帽子。“右派分子惡毒地污蔑農業‘三改’,說‘三改搞壞了,搞糟了!’企圖挑撥離間廣大農民與共產黨的血肉關系。一些右派分子,無中生有,或抓住執行‘三改’中的個別缺點,加以渲染擴大,說什么‘黨員不懂科學’、‘黨員干部關起門來決定一切’、‘三改搞壞了,農民生活苦,沒有飯吃’,借以攻擊省委。顯然,這不是什么科學上的學術爭論,完全是右派分子反共、反社會主義的陰謀。我們必須痛加駁斥,推動社會主義巨輪,把右派分子壓得粉身碎骨。”“許多人因對‘三改’持不同意見而遭受批評和處分。”“有些干部思想不通,就到處對其進行辯論,斗爭處理了不少干部。”*《堅決反對右派分子對農業“三改”的污蔑》,1957年,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22-2-170-129。至此,“三改”完全政治化。
1958—1960年是“大躍進”時期,安徽“三改”推行速度一日千里,許多地區不顧客觀條件,強制推行“三改”。以稻改為例,宿縣三八公社紫蘆湖大隊1956年稻改面積670畝,1958年為1120畝,1959年為1800畝,1960年達2040畝。*安徽省農業廳調查組:《宿縣三八公社紫蘆湖大隊稻改調查報告》,1961年9月20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481-135。懷遠縣1957年稻改面積30萬畝,1958年擴大至近66.5萬畝。*中共懷遠縣委員會:《關于稻改工具制造任務的分配通知》,1958年3月8日,懷遠縣檔案館藏,編號H001-1958-C-0235-005。曹老集公社淝光大隊1955年稻改197畝,1956年面積擴大到483畝,1958年稻改面積7913畝,1959年稻改面積9600畝,1960年擴大到11000畝。*④安徽省農業廳調查組:《懷遠縣曹老集公社淝光大隊稻改調查報告》,1961年9月20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481-138。實際上,許多地區大面積推行稻改的客觀條件并不具備。為保證完成1958年稻改任務,懷遠縣委對水利條件作了精確計算。提水工具有抽水機44部,灌溉能力達153500畝,自流灌溉4處可灌溉27500畝,國家計劃投資在建抽水機站,購買煤油機28部,可灌溉5000畝,流動鍋駝機35部,可灌溉43700畝,這樣機灌與自流灌溉共達229700畝。在群眾自辦小型提水工具方面,有解放式水車671部,以每部可灌溉25畝計算,可灌溉16775畝。龍骨水車1651部,以每部灌溉25畝計算,可灌溉41275畝。以上共可灌溉287750畝。照此計算,全縣尚有377738畝缺乏提水工具灌溉。很明顯,水利條件遠遠不能滿足稻改計劃的需求。稻改農具極其匱乏。全縣有活耙680盤,手耖294盤,各以60畝計算,可耙水田40800畝,耖水田17640畝。照此計算,全縣尚缺活耙8662盤,水耖9048盤,水田犁1萬多部,還有其他各種小型農具。*中共懷遠縣委員會:《關于解決今年稻改提水工具和農具的意見》,1958年1月1日,懷遠縣檔案館藏,編號H001-1958-C-0235-001。肥料供應也不足。1958年以前的稻田,除盡力施用土雜肥和人畜糞外,每畝施用化肥15斤左右,有的稻田還做到分期施肥。而到1958年,每畝稻田施化肥合10斤,1959年每畝僅合1.5斤,1960年每畝合3.5斤,土雜肥施的也少。④
“三改”搞傷農民,也使糧食減產。阜陽縣寧老莊公社為完成1960年稻改計劃,調集五、六千個整勞力專門搞稻改,突擊搞三個多月,原計劃種水稻4000畝,結果只完成432畝,“一些強壯的整勞力也累得夠嗆”。*阜陽地委:《批轉郭新吉關于寧老莊公社在推行田間管理包工到戶以后解決稻改問題的報告》,1961年3月28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5-226-88。宿縣三八公社紫蘆湖大隊1960年搞稻改,除突擊整地、和田、栽秧時抽調1000余人外,還固定460個勞力組成專業隊,擔任水稻田間管理工作,致使全隊勞力緊張,“人人忙得上氣不接下氣”。*⑩《宿縣三八公社紫蘆湖大隊稻改調查報告》。當時的實際情形是,“稻改把群眾搞傷了,由于面積過大,農活緊張,較長時期社員在田間住宿,日夜地干,影響身體健康,在過于疲勞的情況下,稍有疏忽,輕則批判,重則當場辯論,或不給飯吃”。而且,“三改”并沒有使糧食增產,結果相反。阜陽地區“1956年、1957年稻改面積不大,畝產卻在400—500斤,高的達600斤,1959年、1960年面積搞大了,勞畜力、肥料跟不上,畝產只有百把斤(100斤左右),還不及旱糧收的多”。*⑨《淮北阜陽地區稻改情況調查報告》,1961年9月20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71-1-244-2。懷遠縣曹老集公社淝光大隊水稻畝產量由1957年的180.5斤降低至1960年的77斤,遠不及同期旱糧收成。*安徽省農業廳、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調查組:《關于淮北稻改的調查報告》,1961年9月28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481-124。
農民不愿再搞“三改”。“凡是稻改發展過猛過急,不顧條件,盲目擴大水稻面積,生產遭受損失,群眾沒有得到稻改利益的地區,群眾都不愿意稻改。”⑨“農民干部對改種水稻存有恐懼心理,怕犯錯誤,怕群眾抱怨,認為過去縣、公社、大隊和生產隊干部,都有為稻改而撤職的。因此,農民干部抱著多改不如少改,少改不如不改的態度。”⑩甚至,有農民開始“抵制、破壞‘三改’”。阜陽地區不少農民在稻改田里偷偷種上秫秫,有的竟把已做好的稻田田埂挖掉。對此,省委認為:“這是一種抵抗稻改的行為,所有稻改地區均應引起注意,并進行檢查,一旦發現類似問題就要查清原因,進行嚴肅處理。”*中共安徽省委:《轉發阜陽地委關于當前稻改工作中幾個問題的通報》,1958年5月11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1-266-54。
從1961年起,安徽省委開始試驗和推行“責任田”,“三改”逐漸少有人提起。1962年初,中共中央改組安徽省委,“三改”再無人提起。
“三改”是安徽高層自上而下發起的一場農業生產改革運動,其積極找尋農業增產途徑的探索精神,必須肯定,從中可以總結出寶貴經驗。一些地區基層干部堅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三改”取得明顯成效。阜陽王市公社后潘生產隊地勢較洼,水源條件好,土質也好,耕層以下有粘質的不透水層,保水力強,因此適宜種植水稻。1955—1961年,該隊稻改面積年平均70畝左右,畝產量基本維持在315斤上下。由于水稻連年豐收,絕大部分干群都擁護稻改。據調查,在109位成年社員中,主張搞稻改的有104人,占95.7%。*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調查組:《阜陽王市公社后潘生產隊稻改情況調查報告》,1961年9月27日,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2-481-128。但“三改”也留下沉痛歷史教訓,需要深刻反思。“‘三改’本是生產技術問題,當成一個政治原則問題,只能贊成,不能反對,在組織上施加壓力,把反對‘三改’作為一條罪名來斗,結果可想而知。”*《關于三改、責任田等幾個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匯總》,1962年,安徽省檔案館藏,編號J003-3-5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