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艷秀
高校文化包括顯性的高校文化和隱性的高校文化。顯性高校文化指高校的物態文化,可分為基礎設施文化、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文化以及作為檔案保存下來的各種物質載體文化等,這是高校文化的硬件部分,是我們可以觸碰到的物質載體。座落于高校范圍之內、誕生于高校創建和發展過程之中的建筑樓盤、校園規劃、教室布局、走廊安排、甚至指示牌等的建造和分布等都打上了高校的烙印,形成了高校獨有的環境氛圍和文化特色。當然,林立的建筑樓盤、校風校訓碑牌等并不等于代表了高校文化。一所高校真實的文化是不能只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人文氣息濃厚的雕塑或是校風校訓中尋找的。高校文化的核心是隱性的高校文化,它是蘊藏在物態中的高校智慧,植根于高校的顯性文化之中,是高校發展過程中歷經實踐所創造出來的并為師生共同遵循的辦學理念、大學精神、價值意識、教風學風、治學傳統、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的總和。這就是高校文化精神,隱性的高校文化就是高校文化精神,而校史文化則是高校文化精神的主流,是高校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的集中體現。
“檔案是知識貯存的一種載體,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智慧的一種物態結晶”。物態化的檔案形成后,檔案人員通過匯編整合、采菁編研等形式反向提煉出檔案中蘊含的人類智慧,發揮檔案的文化功能,讓檔案文化特別是校史文化為高校的發展提供服務社會的憑證作用、以史為鑒的資政作用、滌濁揚清的激勵作用,讓高校的歷史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樹,服務于高校發展實踐,這是當前檔案工作人員的一項重要使命。
校史文化是高校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總和。除了保留下來的建筑等實物之外,館藏檔案是校史文化最全面、最悠久的承載者。高校館藏檔案直接決定了高校校史文化的開發深度和廣度。或受物質、經濟、環境等因素限制,或因檔案意識淡薄,對檔案認識有偏差,館藏檔案不夠齊全完整,儲存載體不夠豐富,使得高校校史文化開發的平臺空間嚴重不足,制約了校史文化的研發。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的前身——山東省絲綢工業學校時期檔案就因各種因素導致不全面不完整,至今仍是一個難以彌補的缺憾。
高校檔案人員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由其他職業轉化而來,檔案人員的知識多是于踐中形成。除參加檔案培訓外,大部分檔案人員沒有接受過檔案專業的系統學習,文化程度與高校其他部門相比相對偏低。校史文化的研發和利用需要對檔案重新編輯,通過掃描、格式轉化、載體轉化等變成電子圖表、電子照片或視頻等新形式,才能充分發揮檔案的文化功能。這對檔案人員的文學水平、計算機水平、多媒體技術應用等都是一項考驗。
高校檔案的安全保護本身就需要資金支持。高校校史檔案的研發更需要場地、資金和人員投入,選擇好場地并合理布局,教育基地、展廳、校史館等實物展示平臺,需要高校檔案經費的大量投入。盡管近幾年高校加大了檔案經費投入,但缺口仍然很大。我們學院長期以來的檔案經費主要用于檔案用品、庫房建設、安全防護等方面,檔案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校史文化的研發需要周期長,功能作用的發揮必然具有滯后性,高校領導一般比較忽視。高校檔案人員的工作都被檔案業務基礎工作占據,收集、整理、統計、日常維護等占用了大部分,校史文化研發需要查閱大量材料,工作量大,成功不易,檔案人員抵觸情緒較重;有些部門檔案人員流動性較大,檔案工作交接不力等,這都給檔案的整合研發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盡管面對許多不利局面,但是越來越多的高校不滿足于擁有一室死檔案,為了與高校發展對接,發揮校史文化功能,镕鑄高校文化精神,致力于多角度多側面開挖校史檔案,積極探索高校校史文化的研發途徑。
高校校史檔案要挖掘文化功能,就要切實加強檔案服務能力。“這種服務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開辟閱覽室,直接提供檔案原件或者檔案復制件供利用者查看;二是檔案館充分挖掘自己所擁有的文化信息資源和文化物質資源,整理出直接面向公眾、面向社會的精神文化產品。”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檔案室每年下發歸檔計劃,要求各部門對照崗位職責認真梳理工作中形成的檔案,確定保管年限后按時移交。檔案室接收各部門移交的紙質、光盤、照片、實物等各種載體檔案,經整理加工后及時上傳檔案系統。為方便學院各部門利用,檔案室向學院開放查詢帳號,檔案系統目錄向全院公開,掃描件可以通過檔案網下載使用。
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圍繞著高校的某一角度或是某一個側面對高校的校史資料進行匯編,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檔案室編撰《大事記》、《學院制度匯編》、《教學大賽獲獎選手匯編》、《教學成果圖片展》、《年度內重大活動》等。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學校每年舉辦職業活動周師生成就展。自2014年始,由各部門提供內容,檔案室編撰《學院年鑒》。這些資料匯編完成后,方便查找利用,加深了師生對學院的發展的直觀認識。
利用各種載體檔案舉行實物展示,回溯高校發展歷史。山東輕工職業學在2008年建立實物展廳,以系部為單位陳列了各種獎碑、獎牌、作品、成果、模型等,展現了各系的文化特色;領導視察照片墻展示了學院的發展歷程;畢業生風采欄采集了一部分優秀畢業生照片,展現學院的人才觀。2014年,學院7個系的展廳全部建設完成。學院正在建設更大規模的校史館,建成后將對外開放。
資料匯編和實物展示是按一定的次序將具有共同性質的事物串連起來,以達到突出某一方面的目的。而校史檔案的編研則需要檔案人員去粗取精、加工提煉,對檔案進行深加工,獲得發展規律、汲取先進經驗。如果說匯編和實物展示比較客觀的話,編研則融入了作者一部分主觀認識,這些主觀認識不是作者的主觀臆想,而是潛藏于檔案之中被編研人員“發現”的。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創建于1960年,前身為山東省絲綢工業學校,座落于絲綢之鄉——周村, 1962年因國家政策調整停辦,1980年復校,又歷經了20多年的發展、建設,截至1990年,依托于絲綢行業,為全省絲綢行業培養了一萬余名行業優秀人才。2006年學校升格為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隨著學院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呈現多樣化,學院以絲綢為中心的專業設置已經不適應當時行業經濟的發展,2014年學院更名為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檔案室編撰了《山東省絲綢工業學院校史》、《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校史》,在檔案網上公開。在校史中回顧了學院建設的成就,總結了學院的辦學經驗。此外檔案室還參與《改革開放實錄》編撰,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的辦學理念、先進經驗等。
2014年,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在OA上開辟了校史專欄,發布了5期內容,分別為《學院正門的變遷》、《兩份教學計劃征求意見稿的啟示》、《復校之80級絲織班》、《呵護畢業生們的母校源》、《流淌在校園中的汗水》,通過訪談老領導、采訪老校友等形式,收集觸動他們記憶的“學院的變遷”,采集到的資料與檔案史料進行對比確認無誤后,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形成稿件,挖掘檔案的文化價值,引起了學院教師的共鳴。
不經研發的檔案就是一堆死物,其價值也易被人忽視。對材料進行深度加工,使之變成一種讓人喜聞樂見的、更易被人接受的藝術作品,同時運用聲像、視頻、配樂等使之更加形象、立體、生動,從而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2016年,學院領導希望在迎新晚會上能出現一個“回顧學院歷史、展現學院風采”的節目,讓剛跨入校門的新生對學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增強自信。檔案室接到任務后,以學院的發展歷史為素材進行創作,三易其稿,最后選定以散文詩形式創作了《奮斗的樂章》,用“學院創建”“中職發展”“高職奮進”“揚帆起航”回溯了學院的4個發展階段,朗誦者身后配以大屏幕,選取了學院發展中的照片和聲像進行剪輯配樂。詩歌朗誦與學院同期照片、視頻同步播出,節目一經播出后,同學們都深受鼓舞,這個節目也成為學院的口碑節目。
藝術加工需要檔案人員的深度研發,對語言文字的要求也較高,當然藝術加工是建立在校史的真實性基礎之上的,如果脫離了校史檔案的真實,就失去了校史文化的生命力,學校的口碑也無從談起了。
美國人種學家阿姆斯壯(Armstrong Karen)曾這樣描述:對所選擇的零星的過去進行重寫,通過這種整理,人們把過去帶到現在,他們通過談論歷史、描繪未來,建立自己的文化。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的有力支撐。檔案人員加強校史文化的研發,深挖高校文化主流價值,這既是高校檔案人員的職能,也是致力于文化建設的高校發展之必然趨勢。
● 參考文獻 ●
[1]史莉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之我見——以遼東學院為例[J].辦公室業務,2014,(15).
[2]董培仁。現代學校文化的顯性與隱性文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