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化成
(江蘇中煤長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0)
集約化飼養模式存在豬群免疫功能低下,營養水平不足,生長緩慢等不利因素,影響養殖業健康發展。飼養管理技術和營養水平是影響母豬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和遺傳潛力的關鍵因素。母豬的健康狀況影響初生仔豬的初生重和生長速度等。因此,國內外學者深入開展研究,能否通過合理的飼養管理和母體營養調控技術提高母豬生產力,擴大經濟效益。據統計,發達國家每頭母豬年產仔豬可達25頭。而截至于2010年,我國能繁母豬每頭每年僅產15頭左右。與發達國家母豬年生產力相比差距較大。蔣宗勇等[1]報道,為解決母豬生產力不足問題,國家從“十二五”以來開展綜合養殖技術的研發和集成,通過不斷地改進飼養條件和技術,2015年我國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34個綜合試驗站已普遍達到每頭母豬年產仔豬20頭以上,有效提高了母豬生產力。近年來,我國提高母豬生產力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改變母豬飼料中蛋白質、氨基酸水平和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中藥渣以及維生素等物質,從而改變母體營養水平,提高母豬生產性能,降低仔豬死淘率。文章就國內外對飼養管理和“母—仔一體化”營養技術的最新研究進行綜述,為該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產房環境是影響母豬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豬繁殖周期包括懷孕期、哺乳期和空懷期,不同階段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和環境要求不同。母豬懷孕期一般為114 d,常用“333”推算法,即從配種日起,3個月3周零3 d后為預產期。母豬懷孕期間,舍內應保持清潔,每天清理糞便,使用清潔劑清洗,然后消毒,防止病原傳播導致規模性疾病感染;保持通風系統完善,降低豬舍中NH3和H2S等有害氣體濃度。母豬分娩后做好產后護理,合理控制母豬采食和飲水,保證母豬營養吸收均衡。在我國現有飼養條件下,養殖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一般將斷奶期提前至24~28日齡,大大縮短母豬哺乳期。當下以我國飼養技術,不宜將仔豬21日齡斷奶,過早斷奶嚴重影響仔豬發育。母豬空懷期通常指斷奶后1周左右時間,但空懷期長短與母豬飼養管理有關,合理的飼養管理措施能夠控制空懷期時間,提高母豬生產力。
仔豬早期斷奶后,腸道發育不完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斷奶應激綜合征,導致其腸道菌群紊亂和腹瀉,嚴重影響仔豬生長發育[2]。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降低仔豬死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仔豬出生后應給予充足的初乳,初乳能夠改善仔豬組織器官和免疫功能發育;部分弱小仔豬應人工協助其靠近乳頭,保證能夠采食到初乳。初生仔豬對環境要求較高,必須做好舍內溫度和濕度等工作,防止豬瘟等疾病的大范圍傳播,從而影響到仔豬的生長。此外, 出生2周后需開始人工補飼,給仔豬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為使仔豬斷奶后能夠盡快緩解因斷奶應激造成的不利影響,補飼過程中需飼喂仔豬易消化和吸收的飼料或在飼料中添加適宜的添加劑。據報道,補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植物精油和氨基酸等能有效緩解仔豬斷奶應激綜合征,降低仔豬腹瀉率,提高仔豬生長性能。
母豬年生產力低是我國養殖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母豬生產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妊娠母豬產仔數和存活數以及年提供斷奶仔豬數較少;此外,產后泌乳母豬采食量低,泌乳量不足,仔豬斷奶后體重低,死淘率高[1]。應用抗生素和高鋅日糧等,因能有效緩解仔豬斷奶應激造成的不利影響,被廣泛應用于養豬生產實踐[3]。但近年來,因使用抗生素和高劑量鋅具有弊端,而被禁止或限量使用,如農業部公告第2428號和2625號限定了硫酸黏菌素和氧化鋅的使用等。因此,有學者提出采用“母—仔一體化”營養調控技術,通過改善母豬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和提高斷奶發情率等提高母豬生產性能,降低仔豬死淘率。
2018年7月2日,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通知中也指出,未來一段時間重點研發對象為畜禽水產飼料營養調控關鍵技術、飼料精準配方技術和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替代技術等,這一通知與當下畜牧業新型飼料開發研究方向一致。母豬不同生產階段其營養需求不同,飼料精準配方技術和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替代技術是提高母豬生產力和仔豬存活率的關鍵,文章綜述了最新有關不同配方和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對母豬生產力的影響。
微生態制劑(Probiotics)也稱為活菌制劑,是利用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經特殊工藝制成的制劑,制劑中所含益生菌通常定植于動物腸道內,能夠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提高飼料中營養物質利用率等[4]。目前研究中常見益生菌主要包括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等。韓麗等[5-6]研究發現,飼喂母豬枯草芽孢桿菌可提高其機體免疫力,增加腸道中優勢菌群含量,改善母體營養吸收狀況并顯著降低初生仔豬腹瀉率,產出的仔豬窩重和營養吸收率均有所提高。于寶君等[7]對妊娠65 d后的母豬飼喂微生態制劑,明顯提高了母豬的繁殖性能和健康狀況,并改善哺乳仔豬的生長發育。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工作總結報告中也指出,在母豬妊娠期間飼喂500 mg/kg 凝結芽孢桿菌和4%新型酵母培養物均能提高母豬生產力和斷奶仔豬存活率[8-9]。此外,在生產母豬日糧中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發酵濃縮飼料對母豬腸道健康、生產性能和仔豬生長狀況也具有改善作用[10]。以上多種研究均表明,微生態制劑能夠通過調節母豬腸道菌群平衡,保護腸道發育,從而提高母豬生產力,降低仔豬死淘率,提高生產效益。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礎物質,一些“功能性氨基酸”能夠調節機體代謝,控制母豬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等[11]。近年來,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和N-氨甲酰谷氨酸等在畜牧業中的應用較為常見。楊慧等[12]發現,飼料中添加1% L-精氨酸能夠通過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母豬免疫力和仔豬生長性能。同樣,添加1% L-精氨酸鹽酸鹽能夠提高母豬產活仔數、提高窩重和哺乳仔豬日增重[13-14]。精氨酸是動物機體必需氨基酸之一,過量添加存在成本高等問題,N-氨甲酰谷氨酸能夠促進精氨酸的內源性合成[15]。研究表明,飼喂N-氨甲酰谷氨酸提高了妊娠后期母豬血漿中多種氨基酸含量,改善了仔豬個體重和日增重等指標,有利于調節母豬繁殖性能。
維生素E是動物必需營養因子之一,其能夠清除細胞中的自由基和過氧化物,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保護細胞結構完整。研究表明,母豬體內維生素E的水平會隨著產仔次數的增加而降低。Mahan等[16]報道妊娠期母豬飼糧中維生素E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母豬乳腺炎和子宮炎等的發生率,提高了母豬乳汁質量和產仔數,改善仔豬健康狀況。
程林等[17]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母豬飼糧中添加高水平維生素E,提高了仔豬初生重和內臟器官的發育,改善了母豬繁殖性能。此外,石寶明等[18]在母豬妊娠107 d飼糧中開始添加250 IU/kg維生素E,結果表明添加維生素E能夠明顯提高母豬乳汁、仔豬血漿和腦組織中維生素E的含量,并且提高了仔豬生長性能,改善了仔豬體內脂肪酸組成。
微量元素指在生物體內含量低,且為生物體必需的一些元素,如鋅、硒和鉻等。微量元素對動物具有促生長、抗氧化、抗腫瘤和提高繁殖性能等重要作用?,F有研究表明,適量的硒能夠通過硒蛋白和維生素E共同作用提高母豬抗氧化功能,還能夠通過調節體內各種酶的代謝從而調控母豬的繁殖和泌乳性能[19],并且母豬對有機硒的利用率高于無機硒。Hu等[20]在母豬妊娠和泌乳期飼糧中添加0.3 mg/kg無機硒和有機硒,結果表明有機硒通過對母豬營養調控,顯著提高了仔豬平均日增重和窩重。同樣,Mahan等[21]研究也證實了在妊娠期母豬飼糧中添加0.3 mg/kg有機硒能夠提高其產仔數。此外,有多項研究證明,母豬妊娠期在日糧中添加200~1000 μg/kg 有機鉻能顯著提高母豬繁殖性能,增加產仔數等[22-23]。
母豬機體營養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添加劑種類以及能量和蛋白水平對母體營養調控效果不同。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免疫增強劑和中藥渣等飼料添加劑,因其特殊的生物功能,對母豬生產力和仔豬生長性能均具有促進作用。n-3 PUFA是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一種,多種植物油中均含有,其對母豬和仔豬生長繁殖具有調控作用。Corson等[24]在妊娠早中期飼喂棕櫚油后,發現母豬產仔數增加,仔豬初生窩重提高,母豬繁殖性能得到改善。但不同添加劑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同,因此具體添加劑量需要更多試驗證明。免疫增強劑又稱為免疫調節劑,是一類能夠提高機體對病原體防御能力的物質。劉學彬等[25]飼喂母豬免疫調節劑提高了所產仔豬的成活率和斷奶均重,有效緩解了仔豬斷奶應激。中藥是我國特色產品之一,具有綜合調理、對機體傷害小和效果顯著等優點。而催乳中藥對母豬也具有催乳作用。李健等[26]利用芪歸催乳散飼喂圍產期母豬發現,芪歸催乳散能促進母豬泌乳相關激素的分泌,同時提高了哺乳仔豬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此外,李華偉等[27]在母豬飼糧中添加中藥渣和發酵中藥渣均發現明顯加強了母豬和仔豬的機體代謝功能,提高了抗氧化能力。
母豬年生產力低下,仔豬死淘率高制約著我國養殖業的發展。目前的研究水平不足以明確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品種的豬的營養需求,母豬處于不同生理期時內環境的變化也較為復雜。后期研究人員可根據《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文件中所述,重點研發母體營養調控、飼料精準配方等技術,通過不斷調整配方和研發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推動我國養殖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