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豬腹瀉是近年來造成養豬業嚴重經濟損失的主要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率、死亡率高,除造成仔豬日增重降低,嚴重的病例引起死亡外,還會破壞仔豬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影響腸道微環境,進而造成持續性損傷,致使仔豬生長發育受阻,嚴重影響豬場經濟效益。
該病病因尚未明了。傳統的腸道致病病原像梭狀芽孢桿菌、隱孢子蟲、溶血性大腸桿菌等并不能單獨誘發該病,PEDV、TGEV等冠狀病毒和輪狀病毒似乎也和該病無關。從目前的有關報道和數據來看,新生仔豬腹瀉更有可能是由多種病原和復合因素引發的疾病,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傾向于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菌群數量變化中尋找答案。
該研究通過高通量實時熒光定量芯片技術(使用24對針對腸道細菌16s和23s RNA的引物)對腸道細菌核酸進行擴增、測序和半定量分析,比較發病仔豬與健康仔豬腸道菌群間的差異,并通過建立logistic回歸統計模型,對新生仔豬腹瀉與腸道細菌種類、母豬的胎次、仔豬日齡和腸道部位等因素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現將相關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1)腸球菌屬
腹瀉仔豬腸球菌屬的數量較健康仔豬增加了24倍左右。并且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腸球菌屬數量與仔豬腹瀉狀態呈現正相關性,說明腸球菌數量的增加會加大仔豬發生腹瀉的幾率。此外,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腸球菌屬中,尤其是堅忍腸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在腸道定植后能夠為其他致病病原(尤其是大腸桿菌)創造有利的增殖環境,促進其增殖進而導致仔豬腹瀉。目前,已有多篇報道證實新生仔豬腹瀉與堅忍腸球菌和大腸桿菌的共感染有關。
2)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與新生仔豬腹瀉存在很大關聯,隨著日齡的增加(1~7日齡),健康仔豬腸道中大腸桿菌數量日趨減少,而腹瀉仔豬腸道中大腸桿菌的數量持續增加,并且與健康仔豬腸道中的大腸桿菌數量存在指數級的差異,說明腹瀉仔豬腸道喪失了自我修復能力,無法控制和清除腸道內的致病大腸桿菌,從而導致持續性腹瀉。
3)致死梭桿菌
相較于健康仔豬,腹瀉仔豬腸道內致死梭桿菌(F. mortiferum)數量有一定程度增加,該細菌能夠產生抑菌素類似物,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所以,很難定論該細菌的增加是由于其致病作用亦或是腸道菌群的自我調節機制所致。
4)抗生素
研究發現采取抗生素治療對新生仔豬腹瀉的效果并不明顯,該研究中,部分腹瀉嚴重的仔豬經抗生素治療后,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數量并沒有明顯好轉。換句話說,腹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于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并且有報道證實,長期添加抗生素會影響健康仔豬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分布,破壞腸道微環境,在仔豬發生腹瀉時加重感染。
5)母豬胎次
研究觀察發現初產母豬所生仔豬患新生仔豬腹瀉的幾率,遠大于其他胎次母豬所生仔豬。這一結果與生產實際中所統計的結果一致,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的報道說明其原因,但研究發現初產母豬所生仔豬腸道內大腸桿菌和腸桿菌科細菌數量,遠大于其他胎次母豬所生仔豬,這有可能是導致初產母豬的仔豬更容易發生腹瀉的原因。
本研究通過生物學和統計學的方法,評估了新生仔豬腹瀉與腸道菌群種類及數量變化的關系。結果顯示,腸球菌屬(主要為堅忍腸球菌)和大腸桿菌與新生仔豬腹瀉存在很大關聯,兩者共感染可能是新生仔豬腹瀉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報道稱,腸球菌屬攜帶的耐藥基因使其對常規抗生素耐受,因此臨床治療仔豬腹瀉時,使用抗生素雖然可以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但是腸球菌仍然會存在。鑒于腸球菌屬能夠創造利于其他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增殖的微環境,致病性大腸桿菌很可能再次增殖,使得腹瀉周而復始的出現,這可能是目前很多豬場發生新生仔豬腹瀉時抗生素治療無效,出現周期性反復腹瀉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