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亮,汪曉飛,2,王宏宇,馬梓承,劉照虎,焦秋林,李 焱,曹龍龍,劉思當*
(1.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2.山東省畜牧業貿易服務中心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22)
進入秋冬季以后,氣候轉變快,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加之豬舍密閉保溫,通風不良,使得空氣質量下降,舍內空氣病原載量顯著增加。在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和飼養管理不良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豬的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會乘虛而入,造成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多發,嚴重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密集飼養的豬舍表現得尤為突出,現將秋冬季規模化豬場常見病及綜合防控措施做一簡要介紹。
豬呼吸系統疾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秋冬季為高發期。根據病原的不同,主要分為病毒性疾病,如豬流行性感冒、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細菌性疾病,如萎縮性鼻炎、豬支原體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豬肺疫等。另外,冬季豬群還容易發生風寒感冒和過敏性鼻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病毒性因素常為原發病因,在飼養環境差、應激誘發因素的作用下,常繼發多種細菌感染,使得人們對疾病的控制越發困難。豬呼吸道疾病主要危害保育豬和育肥豬,具有傳播速度快、藥物治療效果差、反復發生、難以治愈、低死亡高淘汰的特點,患病豬群死淘率高、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報酬降低、出欄時間推遲等都將導致豬場的養殖成本增加,給許多豬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進入秋冬季節,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減少,且天氣多變,加上保溫措施不到位,使得豬的消化道疾病高發,尤其對仔豬的危害較大。根據病原的不同,消化道疾病也可以分為病毒性疾病,如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病等;細菌性疾病,如仔豬紅痢、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豬痢疾等;仔豬受涼腹瀉。豬場暴發消化道疾病往往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且病情相似難以區分,若不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加以防治,病豬常會留下難以治愈的胃腸道慢性病,長期消化不良,給養豬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除常見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外,在秋冬季節口蹄疫、豬高致病性藍耳病、豬瘟等一些重大疫病的發生幾率也會顯著增加,甚至存在暴發的風險。口蹄疫是對養豬業威脅最大的疫病,屬多種家畜共患傳染病,也被定義為人畜共患病。我國的養豬業受多個亞型口蹄疫病毒的威脅,口蹄疫病毒主型之間無交叉保護,亞型之間交叉保護較差,亞型內各毒株之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所以,該病的免疫防控異常困難,在我國家畜口蹄疫患病風險常在,每年的11月—次年4月是該病最容易發病的季節。另外,今年我國出現了非洲豬瘟疫情并迅速蔓延,為控制其流行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豬場應高度警惕。
引起秋冬季節疾病高發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冬季病原因素增多且易于擴散,再加上病毒喜冷怕熱,一般病毒、細菌在冬季更易于存活,使得豬場疾病發生率居高不下;秋冬季節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短,天氣多變,氣候干燥,容易使豬只抵抗力下降,易導致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以秋冬季是豬傳染病的多發季節。環境方面,通風不良、溫濕度控制不當、環境衛生差等原因都是促使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飼養管理方面,冬季為了保溫,豬群往往飼養密度過大,衛生消毒不能進行帶豬消毒,冬季商品豬出欄量大,豬只移動頻率高,豬群應激等原因同樣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首先,采取措施確保豬舍溫度適宜,且基本維持恒定。進入秋季之前,條件比較簡陋的豬場要主動進行豬舍墻壁、門窗、屋頂等檢修,以防寒流、冷風穿舍而過造成豬群產生冷應激;產房的溫度控制最好采用自動控溫系統,將舍溫控制在20~24℃,新生仔豬保溫箱溫度控制在32~35℃,確保夜間加溫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避免溫度波動過大造成仔豬應激。保育舍可采用地暖加熱方式,將舍溫控制在20~24℃(斷奶仔豬剛轉入時應提高為28~30℃)。其次,保持豬舍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濕度過小,空氣干燥,易使豬的皮膚和外露黏膜干裂,加大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濕度過大,會降低豬的抵抗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導致腹瀉、疥癬病和其他寄生蟲病的發生和蔓延。最后,經常給豬舍通風換氣,保障舍內的空氣流通,豬舍通風和保溫的關系既重要又矛盾,所以豬場的設備設施對養豬生產至關重要。在保證舍溫的同時,又要科學通風,及時降低豬舍內氨氣、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濃度,這一點對控制秋冬季節豬場疾病非常關鍵。條件較好的豬場科學設計豬舍結構,安裝自動通風設施,加強維護管理,保障設施的正常運行。傳統豬舍要勤于管理,在中午舍外溫度較高時適當開啟豬舍的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可以減少空氣中塵埃、病菌和有害氣體的含量,有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的風險。另外,在豬群日糧中合理添加微生態制劑,可以促進機體內有益菌群的生長,調控胃腸道的微生態環境,減少有害氣體和腐敗物的排出量,進而達到改善空氣質量的目的。
無論是豬呼吸道疾病還是消化道疾病,在飼養管理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均能得到有效控制。要根據豬群的生長狀況及時調控飼養密度,避免過于擁擠造成通風不良、空氣質量差、傳染病感染率增大等現象的發生。一般來說,飼養密度越大,豬只對疾病易感性就越強,一旦有豬只發病,便會迅速在豬群中傳播,并且長期高密度飼養,對豬的采食、飲水及休息都有較大的影響,不僅會影響豬的生產性能,而且更容易導致疫病的發生。

圖1 保證產房溫度與衛生
應根據豬群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合理地搭配生豬的日糧,進行全面均衡飼喂管理,保證充足的日糧營養均衡供應及安全飲水供應,保證豬只各個生長階段對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需要,使豬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正常運轉,從而有利于抵抗各種疾病的侵害。禁止使用霉變的飼料,如果輕度發霉可以使用脫霉劑脫霉,并且定期清理料槽,確保料槽的干燥衛生。
另外應根據豬場狀況及豬群的結構,豬群分階段進行適當的藥物保健,對秋冬季節豬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防控具有立竿見影之功效。哺乳期重點防控仔豬腹瀉,出生后2~4 d,按藥物的使用說明書肌肉注射頭孢噻呋鈉,每天1次,連用3 d;出生后8~12 d,硫酸新霉素每頭仔豬每天0.1 g滴口,連用5 d。斷奶后仔豬,重點預防呼吸道疾病并兼顧消化道疾病,可參考以下藥物防控措施:斷奶后1~4 d,用強力霉素藥物拌料;斷奶后11~14 d,用氟苯尼考藥物拌料;斷奶后21~24 d,用泰樂菌素和新霉素藥物拌料。另外,要注意患病豬只隔離、診斷、治療工作,如豬群突然出現發熱兼有呼吸道癥狀(流鼻涕、咳嗽、喘)時,首先要考慮豬流感的發生,立即按豬流感進行治療,飼料中添加防治呼吸道病的藥物、退燒藥物和抗病毒中藥制劑,個別病重的豬注射大觀林克和退熱藥物。在治療的同時,注意樣品采集及送檢診斷,以便疫病的及時確診。
合理的衛生消毒與隔離制度是減少豬場和豬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數量,杜絕或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杜絕自繁自養場再外購仔豬育肥安排,冬季盡量減少引種次數。引種時,一定要事先做好引種豬場的疫情考察和健康評估,避免購入病豬和感染后的康復豬,尤其是當前非洲豬瘟尚未徹底消滅之前,一定要杜絕從疫區購豬(包括商品仔豬)。外購豬進入場后,至少要隔離飼養1個月以上,并按程序進行免疫接種、預防性投藥,健康評估合格后,方可混群飼養。豬場內最好實行全進全出,不同批次的豬盡量不要混群飼養,每批次豬轉出后,要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清洗及消毒,并且要空欄至少2周以上再進豬。嚴防與本場無關的車輛、人流、其他動物、用具等攜原體隨意進出本場,外來人員進入本場必先進行隔離3 d以上,并做好消毒工作。

圖2 做好豬舍衛生消毒
加強預防消毒,制定定期消毒制度。豬場出入口設消毒池,豬舍門前設腳踏消毒槽,池內消毒液每周更換1~2次。平時的飼養管理中,選擇合適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的種類,定期對豬舍及其空氣、場地、用具、道路或豬群等進行消毒。人員和車輛進入必須消毒,飼養管理人員每次進入豬場都要淋浴更衣換鞋,所有的物品與用具要經消毒后再進入豬舍,禁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出豬舍,特別是仔豬保育舍和母豬舍,以防病菌帶入。另外不同豬舍的飼養人員禁止隨意串舍,如必須進入,則需要更衣換鞋,以防病原的豬舍間傳播。
冬季到來之前,首先要做好豬口蹄疫、豬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瘟、豬偽狂犬病、豬支原體肺炎、萎縮性鼻炎等病毒病以及常見細菌性疾病的免疫和血清抗體監測,了解這些病原在豬場的活躍情況,掌握豬群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隱性帶毒豬只予以淘汰,從而凈化豬群,達到防止疾病在豬群中傳播的目的。通過監測,還可以實時了解免疫效果,調整優化免疫程序,制定適合本場的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時在選擇豬疫苗時,要注意對疫苗的質量考察評估,選擇口碑好的疫苗,一流的疫苗質量,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冬季做好豬傳染性疫病防控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