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梓,閆 峻,李 寧,李 平,馬 墉,穆淑琴,李小兵
(1.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2.天津市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天津 西青 300381)
近年來養豬業對母豬體況的控制越來越重視。體況是進行育種選擇、飼養階段劃分及其營養供給需要的重要依據之一[1],背膘厚度與體脂含量密切相關,能較好反映母豬體況,且易于測量。試驗旨在通過研究不同飼喂量和妊娠各階段背膘厚度對后備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為養殖場合理的控制母豬背膘厚度提供參考。
在體重(100±5 )kg時挑選體況良好、無疾病、乳房、陰道、肢蹄正常的(長×大)二元后備母豬180頭。
將180頭后備母豬隨機分為3組,每組60頭,分別為:正常飼喂量組(常量組)、減少30%飼料飼喂量組(減量組)和增加30%飼料飼喂量組(加量組),每日在8:30和14:30飼喂兩次,自由飲水。測定妊娠30 d,60 d,90 d和產前,這4個時間節點的背膘厚度。測定位置為豬P2點,即最后肋骨距背中線6.5cm處;記錄產仔數、死胎數和初生窩重。后備母豬飼喂常規玉米-豆粕型基礎日糧,飼料常規營養成分和氨基酸組成見(表1,表2)。

表1 飼料常規營養成分(風干樣)

表2 飼料氨基酸組成(風干樣) %
1.3.1 后備母豬不同飼喂量對各階段背膘厚度和生產性能的影響
試驗分為常量組、減量組和加量組。3組的各階段背膘厚度及生產性能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Duncan氏檢驗和顯著性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
1.3.2 后備母豬妊娠各階段背膘厚度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使用C語言根據背膘厚度和相關生產性能按照Fisher最優分割法,將180頭母豬的妊娠30 d,60 d,90 d和產前這四個階段分別劃分為中背膘、低背膘、高背膘3 組(中背膘組為最優生產性能區間)。生產性能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Duncan氏檢驗和顯著性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
由表3可見,與常量組相比減量組妊娠30 d,60 d,90 d和產前背膘厚度分別降低了24.27%、22.22%、21.89%和22.84%(P<0.05)差異顯著,產仔頭數和初生窩重分別降低了8.29%和7.86%(P<0.05)差異顯著,死胎頭數增加12.12%(P>0.05)差異不顯著。
與常量組相比加量組妊娠30 d背膘厚度、60 d背膘厚度、90 d背膘厚度和產前背膘厚度分別增加了20.19%、18.04%、16.02%和15.18%(P<0.05)差異顯著,產仔頭數和初生窩重分別降低了6.91%和11.57%(P<0.05)差異顯著,死胎頭數增加81.82%(P<0.05)差異顯著。
2.2.1 妊娠30 d不同背膘厚度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妊娠30 d由表4可見,與中背膘組相比低背膘組的產仔數下降7.78%(P<0.05)差異顯著,死胎數和初生窩重分別下降16.22%和5.10%(P>0.05)差異不顯著。
與中背膘組相比高背膘組,產仔數下降9.65%(P>0.05)差異不顯著,初生窩重下降13.48%,死胎數上升121.62%(P<0.05)均差異顯著。
2.2.2 妊娠60 d不同背膘厚度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妊娠60 d由表5可見,與中背膘組相比低背膘組產仔數、初生窩重下降10.22%、10.16%(P<0.05)差異顯著,死胎數上升14.29%(P>0.05)差異不顯著。
與中背膘組相比高背膘組產仔數、初生窩重分別下降10.04%、13.54%(P<0.05)差異顯著,死胎數上升51.43%(P>0.05)差異不顯著。
2.2.3 妊娠90 d不同背膘厚度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妊娠90 d由表6可見,與中背膘組相比低背膘組產仔數和初生窩重分別下降9.01%和6.94%(P<0.05)差異顯著;死胎數下降17.78%(P>0.05)差異不顯著。
與中背膘組相比高背膘組產仔數、初生窩重分別下降12.74%、15.00%(P<0.05)差異顯著,死胎數上升16.67%(P>0.05)差異不顯著。
產前由表7可見,與中背膘組相比低背膘組產仔數、初生窩重分別下降10.22%、11.71%,死胎數上升66.67%(P<0.05)均差異顯著。
與中背膘組相比高背膘組產仔數、初生窩重分別下降20.54%、31.69%,死胎數上升218.52%(P<0.05)均差異顯著。
2.2.4 產前不同背膘厚度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飼喂量的不同導致母豬在各個生理階段的能量攝入量不同,常量組的各項生產性能均優于減量和加量組。特別是加量組在多付出30%飼料費用的情況下,生產成績低于常量組,僅僅與減量組相當,生產成本增加并沒有獲得更好的生產性能,這說明母豬需在不同的生理階段要結合背膘測定的結果來科學飼養,飼喂量的高低影響生產成績和生產成本。
后備母豬是母豬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后備母豬和膘情和生產性能對母豬一生的繁殖性能產生較大影響[2]。妊娠期攝入營養過少將使母豬總產仔數和仔豬初生重下降,引發瘦母豬綜合征,縮短母豬的利用年限[3]。而妊娠期攝入過多的營養會導致母豬背膘過厚體況過肥,導致難產、產后癱瘓及因肢蹄病增加而導致的淘汰率的提高[4]。因此,合理的妊娠期營養供給,既能保證頭胎母豬繁殖性能,也可改善母豬隨后的繁殖成績。

表3 不同飼喂量各階段背膘厚和生產性能表

表4 妊娠30 d不同背膘厚度組的生產性能

表5 妊娠60 d不同背膘厚度組的生產性能

表6 妊娠90 d不同背膘厚度組的生產性能

表7 產前不同背膘厚度組的生產性能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后備母豬妊娠30 d背膘厚度14~19 mm,妊娠60 d背膘厚度17~19 mm,妊娠90 d背膘厚度19~22 mm和產前背膘厚度21~24 mm生產性能最佳,與許光鋒等[5]、魯春剛等[6]和羅衛星等[7]的結果相一致。許光鋒等的研究表明產前背膘厚度在18~23mm內的母豬,窩均產仔數、產活仔數與背膘厚、初次配種日齡的關系是呈線性增加的。魯春剛等的研究表明,產前背膘厚在18~22mm組的法系大白母豬總產仔數和產活仔數顯著高于背膘厚大于22mm組和小于18mm組。羅衛星等按母豬產前背膘厚度分為小于18.5mm組、18.5~23.9mm組、大于24mm組,結果為18.5~23.9mm組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最高,而死胎數與背膘厚度正相關。
后備母豬不同階段的背膘厚度與生產性能相關,背膘厚度過小或者過大都會降低生產性能,尤其是背膘過厚不但降低了生產性能還浪費飼料,增加養殖成本。
不同飼喂量對母豬的背膘厚和生產性能有顯著的影響,后備母豬在妊娠30 d,60 d,90 d和產前背膘厚度分別控制在14~19 mm,17~19 mm,19~22 mm和21~24 mm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