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自古至今,配器法的發展須以樂器制造業為基礎,同時配器法對于學科交叉的依賴度較高,故關于其研究難度較高。從根本來講,配器法以樂器組合作為核心元素,擁有高度的可塑性、多元性、階段性以及多變性,故靈活度高,不穩定性較強。與實踐形式上的演繹相比,配器法須基于大量實踐經驗而深入總結,故不可避免地伴隨一定的理論滯后性特征。縱觀世界音樂發展史,管弦樂隊以及與之相關的配器法發展至今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與現代意義上的管弦樂配器法不同的是,巴洛克時期存在大量以職業作曲為謀生手段的職業作曲家,自此研究與實踐樂器組合效果的各種活動應運而生,在組合力度、結構、音色等方面的框架逐漸明晰。然而,受限于當下樂器形制上的差異性,以及樂隊組合編制缺乏固定性等現狀,作曲效果往往顯著依賴于演奏者、演出對象甚至是演奏樂器。較為明顯的是,絕大多數作曲家缺乏對單獨音色、混合音色總結及把握的整體度,盡管已經開始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開始注意到不同樂器的音區表現力不同,但尚未形成統一的思維邏輯。在整體管弦樂法布局、音色表達等環節上,形成了以結構組織、高音組織為典型代表的編曲、演奏風格,促使管弦樂配器法表現出明顯的節制性音響效果,以及追求整體性和諧融洽的目標特征[1]。
古典樂派時期以大量音樂天才的涌現為標志性特征,如莫扎特、貝多芬等,浩瀚的藝術經典伴隨樂器制造及演奏技術的日漸精良而促使該時期的管弦樂配器法迅猛發展;加之彪姆系統木管樂器的重新設計,以及樂隊編制的日趨統一,這一時期的配器法呈現出顯著的典雅、均衡特征,古典主義精神濃重。從表現手法方面來看,其一,樂隊的主要底色集中于弦樂無聲部,講求融合平衡。這一時期的管弦樂配器充分重視弦樂組所具備的樂器音色反差小、聲部融合自然等特征,并全方位運用其間的每一種樂器[2]。其二,充分運用音色疊置手法,將不同音區、不同組的樂器作為音樂力度表達的主體,通過混合音色突出音樂力度,如將單簧管與長笛、大管相隔八度演奏等。其三,避免使用音域過亮、過暗的音色。這是為了降低出現刺耳、不圓潤的音色,運用異質混合音色來實現音色平衡。其四,融合銅管組、木管組以及打擊組樂器使用。充分考慮到樂器音區、音量的差異,以及不同音區上音色表達的各異,上述相關樂器被輔以作為和聲、組合過程,來增加整體的音樂表現力。最后,以音區分層織體作為主導類型。
從古典樂派發展至浪漫主義時期,典雅、均衡的古典主義精神逐漸被浪漫主義情懷所代替,情感表達與感官宣泄成為主要表現目標。作曲家傾向于使用極具個性化的手段來直抒情感,情感外泄明顯。因此,這一時期樂曲織體豐滿,情感豐富,思想復雜,配合龐大的樂隊演奏而促使管弦樂配器法掙脫傳統音樂要素的硬性束縛[3]。在題材上,理性成為束縛;在創作手法上,作曲家鐘情于伸展的旋律語匯;在曲編結構上,界限模糊、音響夸張、音色濃厚成為典型的追逐特征。為了實現上述創作、演奏與渲染目的,管弦樂配器法通過增加樂隊編制(在原有樂器數量基礎上不斷增加,擴充弦樂組規模,以一弓雙音或三音為演奏方式),將樂隊的基本底色厚重化(利用銅管組、弦樂組、木管組等純銀色實現重疊、轉接與切換,增大表現力),充分張揚管樂組應用(銅管組、各種打擊樂器等被大量應用),盡可能地將音樂織體層次多元化(以不同音色為依據進行織體劃分,形成各節奏、音色及音型號的互為補充)。
印象主義時期,印象派畫家對于色彩、光的敏銳視覺感受是最初印象派音樂的靈感來源,模糊多變的色彩、變幻莫測的線條成為清晰結構與色彩的替代者,用來達到渲染情感的效果。與同一時期繪畫藝術相一致的是,印象派音樂關注色彩,淡化內容,故各種冷僻的樂器被輔以充分利用,借此表現細膩、變幻的音響效果,著力擺脫主觀浪漫主義情懷。為了實現這一表現目的,樂器的運用更為精致巧妙,各音色變化、音域轉換以更小的單位為對象。因此,印象派音樂時期幾乎無法找尋線條化傾向,取而代之的是寬松、柔和的結構,甚至前后部分間的樂段結構也消失不見,就連過去被強調的主題動機也被模糊、割裂,以綿延不斷的章節動機進行并列組合來構成作曲手段。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木管組、弦樂組及銅管組的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音色交接頻率被提升,對于打擊樂器的利用以及隨之伴隨渲染的節奏得以凸顯,“馬賽克”網狀音色織體由音色點、塊、層串聯起來[4]。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美學、藝術、哲學以及思想、政治體系迅猛發展,不同學科領域、文化、地域沖突促使音樂靈感層出不窮,各種音樂作曲技法、創作形式以及理論體系應運而生。藝術理念不再單一,而是變得光怪陸離、變幻莫測,傳統音樂開始土崩瓦解。作曲家們便著力試圖通過搜尋各種音樂構成形式,如調性、調式、和聲等的替代物來推動音樂思維乃至整體音樂發展新邏輯的形成?;诖?,多樣化的現當代管弦樂配器法得以誕生,各種電子實驗音樂、傳統形式管弦樂等不同流派穿插交織[5]。通過總結不難發現,其一,這一時期的配器法更為關注音色價值的充分運用,這與1911年勛伯格首次提出的“音色旋律”概念密切契合,關注不同音色的連續要有高度的價值邏輯。其二,將注意力投向對傳統樂器新音色的深度挖掘,現當代作曲家開始嘗試各種形式的試驗,創新性發掘各類“離經叛道”的音色音響需求。其三,對于打擊樂表現力投以高度關注,注重管弦樂隊的渲染力。其四,高度關注多維音響織體的寫法[6]。
管弦樂配器法并非完全獨立的學科分支,它在本質上同音樂創作相關的多種學科交織,共同在音樂發展長河中做出貢獻。本文從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成熟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印象主義時期、多樣化的現當代時期管弦樂配器法階段性典型特征進行分別闡述,以期為管弦樂配器法發展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