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玥 廣東海洋大學
我國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推動,以培養綜合性、全面性、多樣化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教學事業被廣泛開展起來,許多原本不被教師、學生關注的學科也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例如,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就以其對學生藝術修養、藝術品質、藝術素質的熏陶作用,以其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而受到了廣大教師的廣泛關注。在大學階段的舞蹈教學中,基本功訓練是教學內容中的重點,也是舞蹈教學順利開展、學生舞蹈學習過程中的身體安全、學生正確舞蹈習慣的養成及學生自身氣質修養和舞姿良好形成的重要保證。但是,傳統的大學舞蹈學科基本功訓練課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深入開展。因此,大力實施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舞蹈基本功訓練教學效果,成為勢在必行的舉措。
大學舞蹈是一門技藝性、基礎性較強的學科,只有讓學生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保證他們對于其他舞蹈專業學習內容能夠有效掌握。但是在現實的大學舞蹈教學中,舞蹈基本功訓練課安排數量嚴重不足,舞蹈編導、舞蹈學等其他主干學科課時數量較多,但是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數量較少,課程設置也呈現出過于單一的狀態。課時安排少,必然導致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不能有效開展,也導致了大學生的舞蹈基本功訓練不到位、動作不規范、舞蹈過程中有學生身體受傷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大學舞蹈教學的高效開展[1]。
大學舞蹈是一門非常注重基礎的學科,如果沒有足夠牢固的舞蹈基礎,就不會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大學生的年齡較大,已經接近成年人,身體發育已經接近末期,身體可塑性已經失去,所以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身體素質不能接受輕度訓練的現象。在初中、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對知識類學科重視程度較高,對舞蹈這種藝術類學科重視程度較低,沒有對學生進行過系統的教學和真正有效的基本功訓練。因此,學生的身體柔韌性和軟開度都已經失去了塑造的最佳時機,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學生的身體痛苦較大,但是學習效果卻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造成學生對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厭倦情緒及逆反情緒,從而產生的不良后果,嚴重制約了大學舞蹈教學的高效開展。
在大學舞蹈教學中,因為課程設置不合理、不科學,造成教師教學觀念出現偏差,過于重視舞蹈設計、編導等方面的教學,卻沒有對舞蹈基本功訓練提起足夠重視,因此很多教師就出現了舞蹈教學中對基本功訓練一筆帶過、避重就輕的現象,甚至部分教師直接進入了舞蹈編導過程,根本沒有真正重視舞蹈基本功訓練。另外,因為舞蹈基本功訓練本身就存在把握難度大、教學容易渙散的情況,教師對教學計劃性較差,忽視對學生進行規范管理及嚴格要求,造成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行為散漫、教學活動開展不深入、不科學現象[2]。
大學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言傳身教,以教師進行動作示范、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的模式開展教學,比較強調對舞蹈知識和動作規范的學習,教學模式單調呆板,教學內容簡單生硬,缺乏實效性、實用性、實際性,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學習活動開展不深入。大學中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較多,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能針對學生的獨特個性開展針對性更強的因材施教,教學的規范性和統一性有余,而靈活性和實用性較差,導致學生學習動力缺失,舞蹈教學基本效果都得不到保證,更不要說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更大地發展了。
畢竟在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是通過課程教學模式開展的,因此保證舞蹈學科課程的設置科學、有效、規范、可行性強,才能促進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的高效開展。教師應當在充分保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能夠協調進行的背景下,在保證舞蹈基本功訓練內容與舞蹈創編、舞蹈學等內容統一、協調的前提下,對舞蹈學科的實際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對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的各種動作進行綜合考量,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高度尊重學生的身體素質需求,科學規劃舞蹈課程[3]。
首先,教師應當充分明確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開展目標,明確學習任務、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考慮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其次,需要對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和學生不同發展狀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從強調學生的手與眼的協調,從地面訓練開始,逐步開展對學生進行手位和腳位的訓練,同中國舞的基礎訓練有機結合,融于一體,對學生進行民族舞和現代舞的組合訓練。最后,不斷強化學生對基本動作的理解和體會,重視學生的能力提升、特色發展、韻味感知及整體感覺的把握,注重多種舞蹈基本功訓練相互融合。比如,在把桿訓練以芭蕾舞的基本動作訓練為主,離把則以古典舞和現代舞的基礎動作訓練為主,注重培養學生通過動作來表現自身的情感,突出基礎動作的形象化,把握基礎動作的意境,促使學生舞蹈素養的均衡發展,實現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改革的順利進行[4]。
對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的主體是教師,因此必須保證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學理念等方面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舞蹈專業知識積累,強化自身的舞蹈專業基本功,提高表演能力水平。教師還應當在豐富自身體育專業素養的前提下,不斷拓寬自身其他方面的藝術修養領域,學習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藝術類學科知識,把多種藝術形式有機融合,增強自身的藝術表現能力。
此外,在當今世界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新藝術形式不斷涌現,舞蹈形式的更新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不斷進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水平,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把新教育思想、新教育方法徹底融入傳統的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和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保證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改革順利進行[5]。
我們對舞蹈基本功訓練課進行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中,教師應當在高度重視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的前提下開展有效教學[6]。比如,在對學生進行站立搬前腿或搬后腿的動作訓練中,很多學生會出現其主力腿不自覺彎曲的現象,這時候教師就應當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通過坐地單旁分腿或者雙旁分腿的形式進行教學,也可以采用趴青蛙體式或者躺青蛙體式進行訓練,讓學生在拋棄其他一切思想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輕松的基本功訓練,保證學生腿的直立,提升髖部的外開度和柔韌性。例如,在基本功訓練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肩關節軟開度較差,因此可以采取針對性訓練策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模式,兩人一組,一人用腳蹬住另一人的胸部,互相掰肩,逐漸提升學生的肩關節軟開度。
此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功技巧的傳授,一方面重視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訓練,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筆記,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把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及時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復習教師的講授內容,還能讓學生把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相關的針對性策略進行不斷總結,把舞蹈基本動作的名稱、動作規范、姿態要求、常發錯誤、針對性策略進行充分積累,提升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效果,保證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改革順利進行。
總而言之,大學舞蹈基本功訓練課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改革的重要作用,針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大學生舞蹈基本功實際情況和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發展實際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手段,組織多種教學活動,高效推進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的教學改革,保證大學舞蹈課程的有效開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的舞蹈專業人才,為國家教育事業的更大進步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