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骨傷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廣東 廣州 510405;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康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腦炎是由病原微生物侵犯腦實質引起的炎癥性病變,由于腦實質受累,腦炎后容易出現(xiàn)精神障礙的并發(fā)癥,高達80%左右[1],中醫(yī)針灸和中藥治療腦炎后精神障礙可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將病案一則報道如下。
患者,女,33歲,初診日期:2017年7月24日,主訴:自覺四肢乏力、多汗5月余。現(xiàn)病史:患者于5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高熱,體溫最高達40 ℃,后出現(xiàn)嘔吐、意識模糊,于當地醫(yī)院確診為“腦炎”,給予激素及對癥治療后癥狀逐漸好轉,后遺留四肢乏力,多汗,全身冰冷,自覺行走欠穩(wěn)、雙眼視物模糊,情緒不穩(wěn)定,外界刺激會出現(xiàn)胡言亂語等癥狀,至廣州惠愛醫(yī)院就診,診斷為“1.腦炎恢復期,2.焦慮抑郁狀態(tài)”,給予地西泮片、丙戊酸鈉緩釋片鎮(zhèn)靜,鹽酸度洛西汀腸溶膠囊抗抑郁,經治療后癥狀較前好轉,為進一步治療于我院就診,刻下癥見:自覺四肢乏力、全身關節(jié)疼痛不適、行走不穩(wěn),惡寒怕風,多汗,背部及四肢冰冷,偶有頭暈,情緒容易波動,無頭痛,無惡心嘔吐,納可,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弦。查體:言語清晰,定向力及理解力正常,思維稍遲滯,記憶力、計算力稍減退。雙眼視力粗測未見明顯異常,雙眼球各方向運動靈活,余顱神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指鼻試驗穩(wěn)準、跟膝脛試驗穩(wěn)準,閉目難立征(-),腦膜刺激征(-)。
入院后完善腦電圖未見明顯異常,請我院心理科會診考慮器質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綜合患者病史、查體與輔助檢查結果,辨病為郁證,辨證為脾腎陽虛。治則:溫陽通絡,益腎安神。
治療方法:采用火針點刺十三鬼穴,隔鹽灸神闕穴,每日一次,配合針刺及中藥。針刺取穴:百會,四神針,內關(雙),通里(雙),中脘,氣海,關元,天樞(雙),足三里(雙),陽陵泉(雙),陰陵泉(雙),三陰交(雙),申脈(雙),照海(雙)。
操作方法:火針:患者俯臥位,定位取穴后,用2.5%碘酒棉球消毒,然后用75%酒精棉球脫碘,待酒精干后,再涂上一層薄薄的萬花油(廣州敬修堂藥業(yè),國藥準字號244017598)。點燃酒精燈,右手執(zhí)筆式持針(4 cm ×0.8 mm賀氏火針),將針體下3分(0.3 cm)燒紅至發(fā)白,垂直快速點刺穴位,深度約0.1 cm。每穴點3下,點完用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并再涂上一層薄薄的萬花油。隔鹽灸: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的粗鹽適量,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將新鮮生姜切成厚0.2~0.3 cm厚的姜片,置于鹽上,然后上置艾炷(金字塔狀,如棗核大小)施灸,灸3壯。中藥:柴胡疏肝散加減;北柴胡15 g,當歸15 g,山藥30 g,茯神15 g,薄荷6 g,炮姜10 g,黑棗15 g,郁金15 g,百合15 g,生地黃15 g,桂枝15 g, 煅龍骨20,煅牡蠣2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內服,一日兩次。效不更方。
治療效果:治療5日后患者肢體較前溫暖,汗出明顯減少,脈象較前有力。治療兩周后,患者行走穩(wěn)健,四肢乏力較前好轉,出汗明顯較前減少,精神較前好轉,經心理科會診后調整丙戊酸鎂緩釋片抗焦慮、阿普唑侖片鎮(zhèn)靜,隨訪患者精神癥狀未再次發(fā)作。
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自覺多汗、四肢乏力,為“郁證”范疇。本患者素體虛弱,久病損傷脾腎陽氣,脾腎陽虛,不能溫煦體表,出現(xiàn)多汗、四肢冰冷等癥狀,脾陽虛運化失司出現(xiàn)大便稀溏,腎陽虛不能生髓,腦為髓之海,故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等癥狀,治療上以溫陽通絡,益腎安神為主。
十三鬼穴首載于孫思邈《千金要方》,傳為扁鵲所創(chuàng),后世逐漸發(fā)展為“孫真人十三鬼穴”、“徐秋夫療鬼病十三針”等多種取穴方法[2]。本患者采用《千金要方·風癲第五·治諸橫邪癲狂針灸圖決》中記載十三鬼穴進行取穴,操作時其先后順序、左右順序盡量依照原文進行。同時采用火針,借火性屬陽及其溫熱的作用,振奮人體陽氣[3],起到溫陽通絡、安神解郁的作用。《會元針灸學》中記載“神闕穴,神之所舍其中也……故神注其中而成人,故曰神闕”,神闕穴通達百脈,一穴系全身[4],“鹽能入腎”,“艾葉苦辛”,神闕穴隔鹽灸有回陽救逆、開竅蘇厥之效[5]。
中藥辨證方中北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當歸活血補血,山藥健脾益胃,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共奏健脾補腎之效為臣藥;茯神寧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煅龍骨、煅牡蠣重鎮(zhèn)安神,共奏安神定志之效為臣藥;郁金行氣化瘀,清心解郁,薄荷疏肝行氣,助柴胡疏肝解郁為佐藥;炮姜、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為佐藥;黑棗平胃健脾、益氣生津、養(yǎng)心安神、補血助陰、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溫陽通絡、益腎安神之功。
腦炎后精神障礙患者采用火針十三鬼穴配合隔鹽灸、針刺及中藥辨證治療,對證施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