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光 張磊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在薩克斯管的演奏當中,最常見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胸腹式呼吸法。在運用胸腹式呼吸法時,演奏者的胸腔容積隨著胸廓的擴張而變大,這種呼吸法吸氣量大,而且對于呼吸器官有積極的調動作用,讓演奏者在演奏中對于呼吸的控制與調節更加自如,因此,胸腹式呼吸法是最受管樂演奏者歡迎的方法。
在學習或者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應當注意用嘴巴和鼻子同時吸氣,以口吸氣為主。在空氣進入肺部的時候,演奏者應當全身放松,自然而然的打開自己整個胸腔,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聞香氣的狀態是一樣,這能夠讓自己吸氣足夠綿長與穩定。初學者應當注意,在進行吸氣練習時,首先要放松肌肉,放平雙肩,在吸氣過程當中,也不可一味的貪圖“吸的多”,而是要將動作做到位,用正確的方式進行練習之后,才能得到進步。
為了讓薩克斯管在演奏時呈現出飽滿的、穩定的音色,演奏者應當注意對自己呼氣的控制。在呼氣時,演奏者要將氣流均勻集中地“吹進”薩克斯管。呼出來的氣息就像一根小小的“氣柱”,穩定地進入薩克斯管,并且還要足夠綿長,使“氣柱”所到達的地方足夠“深”,只有這樣,薩克斯管所發出的聲音才能夠抓住聽眾的耳朵。
在演奏過程當中,換氣的重要性和吸氣、呼氣的重要性是對等的,掌握換氣的技巧對于演奏者來說同樣十分重要。有一部分人認為,演奏者應當在肺內空氣排完后進行換氣,但筆者認為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在肺內空氣都吐完后換氣,一是會浪費較長的時間,導致整個演奏顯得不夠流暢,二是在上一口氣快要吐完時以及下一口氣過于飽滿時所吹出的薩克斯管音色是不一樣的,會給聽者一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受,會影響整首樂曲的藝術性。
在演奏過程中,曲目的節奏感、音值長短以及曲目風格都是演奏者要考慮的方面,演奏者應當根據這些方面對曲目換氣時段進行靈活的調整,做到快而準確的換氣。換氣是否合理會影響到整首曲目的連貫性,所以演奏者更應當學會調動自己的各方面感官,對音樂作品進行初步的了解與剖析,在練習中,還可以將換氣位置標記出來,降低出錯幾率。
在呼氣過程當中,氣流是由肺部到喉嚨到口腔再進入薩克斯管的,這就像一條通道,任何地方發生堵塞情況都會導致整個氣流的不流暢。舌頭的位置擺放是很多學習者的普遍問題。演奏者在進行演奏時,口腔是會用力的,而這時候,舌頭會自然地向后收縮彎曲,類似于在“i”音時的狀態,這樣很容易造成氣流通道的堵塞,舌頭應當放松地處于口腔下部,類似于口腔發“O”音時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氣流通道處于順暢的狀態。
吐音是薩克斯管在演奏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演奏者需要將舌根向后放,讓舌面保持微卷狀態,使口腔內形成一定氣壓,再將舌尖收回使氣息沖擊哨片而發聲。
在單吐法中主要運用的是“tu”、“du”以及“la”這三個音節。“tu”被稱為基本吐音,它的吐音動作是最簡單的,初學者可以在練習時逐漸加快速度。在薩克斯管的演奏中較快速的樂段都會運用“tu”這個吐音動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這個吐音動作時,氣息是不可以斷的。“du”式吐音也是基本技巧之一,它與“tu”式吐音的舌位基本一致,但是要注意調整一下舌尖的狀態,讓它略微呈現圓形,這樣才能防止舌尖直接碰擊到哨片底部,使得薩克斯管的音色更顯輕柔舒緩,因此“du”式吐音多用來處理抒情曲目。而“la”式吐音在實際演奏當中很少運用,也很難被掌握。“la”式吐音是利用舌尖輕掃哨片以發出聲音,聲音是極其細微的,這種吐音的技巧性很高,需要學習者花費較多時間進行訓練才能夠熟練掌握。
在雙吐法中,演奏者要運用“tu-ku”以及“ta-ka”這兩個音節。兩個音節都是以極快的速度完成,在演奏者發完“tu”、“ta”的音后,要迅速讓舌頭抵住哨片,然后用腹部運氣到口腔沖擊哨片使發出“ku”、“ka”的音節。雙吐法運用得好,能大大增加吐音的速度,但是在運用這種方法時演奏者很難把握好前后兩次音色的一致性,需要結合單吐法進行訓練,才能達到音量均衡。雙吐法常被應用于音速較快的曲目當中。
連音的運用位置在樂譜當中一般都會有標識,演奏者在連音位置會利用一次吸氣配合指法的轉換來演奏出樂段,在演奏中,連音的第一個音符通常需要吐音技巧來完成,其它音符則需要穩定的吐氣以及雙手指法的配合來完成。初學者在學習連音時,通常會遇到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氣息不穩定,第二個是手指與呼吸的配合不夠協調,這兩個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連音樂段的呈現完美度。演奏者在練習連音時,可以先以較慢的速度訓練,之后逐漸加快速度。
[參考文獻]
[1] 王朝剛.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 謝進歧.薩克斯管演奏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