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順 崔日嘉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琵琶演奏主要是通過左右手的相互配合來進行彈奏,這樣通過不同的技巧演奏能夠讓琵琶的音色更加的充分,從而形成音色、音質、幅度、力度等方面的情緒變化,更好的將聲音的變化表現出來。
通過對于音色的不斷變化,能夠進一步表現出人物情感的變化,這樣能夠讓聽者更好的與彈奏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好的傳遞情感[1]。而且,通過演奏者自身對于情感的宣泄,也能夠更加直觀的通過不同音色來進行表達,所以音樂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表情變化。音樂之所以更加富有情感,最主要的就是音樂自身所具備的特殊性因素,一方面,由于音色變化情感需要不同的音調來展現,另一方面也需要演奏者自身通過音樂作品情感進行有效的把控,從而更好的增強音樂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加深聽者與演奏者之間的情感互動和交流,幫助我們能夠有效的理解其中的情緒變化。在傳統琵琶演奏的過程中,音色的變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還能夠影響其他的音質、音強、音波等其他觀念建的因素。筆者認為,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通過音色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演奏的技法和演奏的效果會因為彈奏的手法產生不同,比如右手演奏技法中,彈挑類就有:滾奏、雙彈、雙挑、掃、拂、搖等;輪指類有:長輪、四指輪、半輪等;左手在按音換把演奏技法中有:推、拉、揉、泛音、和弦等演奏元素,這些技法對于表達音樂情感有著很重要的表現意義。通過這些豐富的演奏技法,能夠更好的把握音色之間的變化,從而能夠讓演奏者更好的得心應手,這樣所能夠表達的情感也更加的充分。而且,演奏者自身對于音色的把握也能夠有效的展現出演奏者對于音樂的追求,從而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更好的讓音色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例如對于指甲觸弦角度、觸弦深淺、觸弦速度以及力度的運用上適當控制變化,使音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琵琶演奏不僅具有強大的表現力,而且也能夠進一步反映出演奏者自身的音樂素養,一方面,通過彈奏者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夠更加充分的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感,這樣就能夠將音樂作品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另一方面,通過演奏者自身的理性思維和情感創造思維相結合,能夠讓整個演奏的過程更加的充滿節奏感和律動感,更好的表現出音樂作品自身的良好感情[2]。無論是作品本身的意境與韻味還是情感方面的藝術魅力,都能夠通過音色的不同和情感的變化來展現出多元化的音樂素養。在很多情況下,音色的變化可以是剛勁的,也可以是柔媚的,可以是渾厚的,也可以是圓潤的。不同的聲音夾雜在一起,能夠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變化。例如,在《塞上曲》中,通過在演奏的過程中,將虛音和實音相互結合,巧妙碰撞,進一步反映出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將封建宮廷女子內心的孤苦無依之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在虛音的演奏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將女子的惆悵、凄婉渲染的更加鮮明,而實音的演奏能夠更加充分的展現出柔中帶剛、展現出女子心中的憤慨。所以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效的把握彈奏的速度及力度,這樣就能夠保證音色洪亮、剛勁。
由于琵琶自身的音色在彈奏的過程中不具有明確的概念,所以在音樂情感的表達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思維,而且,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所演奏的樂譜只包括了音高、節奏、速度等,對于音色的要求沒有任何的記載。所以琵琶演奏的音色變化并沒有與作品中的情感形象產生明確的關聯,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求演奏者自己通過對于作品中的演奏形象進行充分的情感表達,從而更好的加以改造,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人物感知,在這一過程中,演奏者不僅僅是音樂輸出端,更是音樂加工和再創造的關鍵所在。通過演奏者在音樂演奏的過程中創造更加富有想象的空間,能夠保證我們最終獲得有形、可聽、可感的樂器演奏。而且也能夠將演奏者自身意念中的音樂形象更好的通過琵琶這一樂器展現出來,從而幫助聽者很好的理解樂器語言。在演奏的過程中,聽者也可以通過聯想、想象的方式來充分的理解演奏者對于音樂作品形象的塑造,并且結合自身的人物經歷,從而更好的將兩者協調統一,產生情感共鳴[3]。
通過對于音樂形象進行有效的聯想,能夠更好的保證琵琶演奏中情感的表現和音色的變化,然后通過演奏者自身的處理,從而有效的保證音樂作品的各種音色的處理能夠更加鮮明,這樣才能夠將演奏的音色和作品的變化讓情感表達的更加充分。通過本文對于琵琶演奏的情感表現與音色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能夠更好的促進琵琶演奏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展現出演奏者自身的音樂素養,也能夠有效的增強聽眾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 范俏倩.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與培養[J].戲劇之家,2017,14:60-61.
[2] 宋長風.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與培養[J].戲劇之家,2017,08:78.
[3] 孫沫.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與培養[J].好家長,2016,4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