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瑜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在音樂的發(fā)展中,作為音樂表現重要因素之一,和聲通過巧妙地組織,對音樂作品的功能性、色彩性、布局性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橫向與縱向上的發(fā)展上,和聲可以使音樂達到聲音上的最佳效果。
和聲的功能性,主要體現了特定的調式范圍內和聲運動的一種規(guī)律,和聲發(fā)展的必然邏輯。每個調式音級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傾向性有強有弱,有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之分,這些音級間的矛盾,不僅可以使音樂在發(fā)展中更符合邏輯,更能夠推動音樂的發(fā)展。和聲的發(fā)展應遵循的邏輯框架為主——下屬——屬——主,之后,還可以加入各種七和弦、副屬和弦、副三和弦等豐富和聲的鏈條。和聲在音響上所產生的各種色彩感覺如明暗、濃淡、清濁等,就是和聲的色彩性。和弦的排列法、和弦本身的結構以及在作品演奏中所使用的聲部數量,對和聲的色彩性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和聲劃分結構的功能,就是和聲的布局性,進行結構布局,主要通過三大類鮮明的(全終止、半終止、假終止)終止式進行布局。全終止通常由屬和弦到主和弦構成,由低聲部的四五度進行,同時,主和弦處于強拍位置,給音樂以十分充分的停歇,營造強烈的終止感。半終止屬和弦處于強拍位置,由其他和弦進行到屬和弦。一般情況下,在古典主義風格音樂作品中,一個樂句的停頓,半意味著終止的出現,樂段終止的標志是全終止的出現。此外,在音樂作品中,假終止使用也甚為廣泛,作為終止的一種重要形式,假終止并非終止,而是借助某種特定的寫作手法,營造一種音樂效果。
曲式就是樂曲的結構形式,其特點是平衡、均稱感強,在器樂曲中最為常見。正是由于曲式的不斷進化,在整體布局上,音樂作品才更加富于戲劇性與規(guī)范性,得以更充分地發(fā)展。在作品曲式的分析中,主要需要解決三個方面,即主題發(fā)展、調性布局、段落層次。在鋼琴作品曲式分析之前,我們需要研究樂曲核心動機材料構成,看清動機所具有的特質,并且能夠綜合分析樂曲中節(jié)奏、速度、力度、織體、旋律等除核心動機外的形態(tài)因素,敏銳地發(fā)現動機的影子,仔細研究動機慣用的模進、展開、對比、重復等發(fā)展變化手法。鋼琴音樂作品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在分析中應注意音樂變化,各個階段的不同形式,以便于能夠在演奏中合理利用動機材料,將整個作品巧妙地連慣起來。音樂作品的調性布局,主要有三種手法,即調性對比,調性展開、調性再現。調性對比更有利于增強音樂作品的色彩性,調性展開亦有一定規(guī)律,能夠根據音樂發(fā)展的需要,在音高層次上產生對比,增強了音樂作品的張力,使音樂作品富于張力感。段落層次,指音樂作品在層次的劃分過程中,各個階段和聲的布局性功能,觀察與比較段落層次需要從材料上進行。
和聲曲式的具體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整體把握法;二是逆向分析法,三是結合旋律法,四是局部分析法。在分析作品時,整體把握法最可靠的辦法是看曲終和弦,確定該作品的主要調性。因為作品開始既有從主和弦開始的,也有從離調、重屬、下屬開始的,鋼琴作品主要調性確定以后,將樂曲進行段落層次劃分,可以看呈示段在樂曲中出現幾次、找再現,根據所掌握的曲式原則判斷,這樣,更有利于確定曲式名稱,同時,在和聲方面,標注樂曲中出現的主和弦與終止式。然而,根據和弦發(fā)展的必然邏輯,用逆向分析法推斷它和弦的性質,即和聲中“誰到誰”的問題,不斷探索與把握和聲規(guī)律;曲式方面,在找出再現后,并且將再現與呈示規(guī)模進行比較。旋律作為音樂外在的靈魂,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和聲,用結合旋律法,對樂曲主題旋律進行結構分析,以便于對和聲選擇有個大致認識,同時,對比自己作出的和聲配置,分析及驗證樹立全新的認識。在和聲曲式的具體分析中,局部分析法也非常重要,有時候,作品的某些局部通常會采用模進或模仿,采用相同的和聲手法,因而在分析作品時,局部運動形態(tài)的相似之處一定要能夠敏銳地察覺。有時候,樂曲的不同段落,旋律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然而,這些旋律在和聲配置上卻截然不同。另外,有些快速的樂曲在和聲分析中也要注意,一般情況下,會在每小節(jié)強拍上發(fā)生變化,有時速度也會發(fā)揮決定性作用。
一首鋼琴作品,理解作品的和聲曲式是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分析鋼琴作品中的和聲曲式,不僅有利于理解音樂作品中和聲曲式的作用,還有利于以和聲為基礎,進行曲式結構分析,這樣,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調性、結構以及作品的風格,使作品色彩音響豐富,以便于正確地讀懂作曲家的構思,正確演繹與表現作品,提高作品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張鴻舜.略論在高師鋼琴基礎教學中運用和聲分析與曲式分析詮釋鋼琴作品[J].黃河之聲,2013,01.
[2] 孔苑苑.關于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曲式分析教學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23.
[3] 滿園園,劉青.鋼琴演奏中作品分析的內容及其重要性[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