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動直播和微平臺將為時調迎來“第二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葉德敏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作為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傳統曲種,天津時調源于下層社會流行的民歌、小調,有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勞累之余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膠皮調”,以及來自民間生活的“拉哈調”等等。
在詞句、腔調和板式等方面,天津時調與其他曲種有別:基本時長在15分鐘以內;詞句上,全篇最多不過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唱腔上,周而復始地反復唱定型的曲譜;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種。其腔調豪放,演唱時爽朗潑辣,不拘謹滯澀,尤能表達天津人的一方性情,并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位居天津曲藝中京韻、梅花、單弦之后的第四位。
20世紀初,天津時調自茶園、茶樓興盛,歷經幾個階段的發展乃至輝煌,堪稱曲藝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動亂,文藝浩劫,百花凋零。改革開放后,沉寂18年的津門曲薈重獲新生。1980年10月第二屆津門曲薈開幕,盛況如前。然而好景不長,21世紀后天津曲藝日見頹勢,其境況有待探究。
天津時調的演出困難重重,從藝人員少,演出場次稀,價值內涵難以深究,曲目創作難接地氣,再加之觀眾的日趨減少,導致天津時調乃至整個曲藝界演出的落寞窘境。不少曲牌在我們眼下逝去,想要在今天重新借鑒的這些瑰寶卻成為“無米之炊”。當年王毓寶為了多學曲牌,特意于1962年拜老時調藝人姜二順為師,今時今日又能否有有識之人出頭向王毓寶先生學習,盡可能多地收集老牌子,為豐富天津時調音樂存留更多一手資料?第一屆津門曲薈時調專場14個節目的中場,小板《柳青娘》作為七人器樂合奏節目,十分難得的聚集了當時僅存的時調音樂高手,一曲作罷,請上時調大師級老先生屈振庭又唱一段靠山調老調《大五更》作興添花,這些珍品能否通過今人的努力得以再現?
傳承時調藝術的工作開展趨于艱難,因為很多曾經的從業者轉行,而想學習時調的新人又因“流言蜚語”囿而止步,同時,由時調曲牌之一“大數子”衍生的新曲種天津快板,現再難尋專業人員演出,即使兼職也難數其一。然而,天津快板還是有觀眾、有市場的,相聲演員佟有為的系列天津快板“黛玉走四方”作為返場小段每演必火;央視相聲大賽中的天津快板“武松打虎”頗受歡迎;全運會宣傳片片段采用天津快板形式,表達精準清晰,在夾白中把天津人的熱情民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不正體現了曲藝作品短小精悍,時效性強,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特征嗎?
為何如此喜聞樂見的曲種沒有演出場合?或許囿于“出身不潔”;為何當年時調演出的“底角兒”改唱大鼓?或許困于“人言可畏”。與時調有同樣“厄運”的快板書,即使曾火遍中小學生間,如今一句“行,要過飯”,孩子們再拿竹板卻會遭到家長的訓斥,更甚于曾經的專業快板書演員如今公開流露對這門藝術的消極態度和抵觸情緒。諸如此類的觀念歧途將會直接影響曲藝發展,乃至人們對民族藝術的認知和鑒賞,如不及時端正思想,便很難在傳承時調等大眾藝術的過程中蹚出一條坦途。
“文革”期間文藝界均遭重創,悉數幸存的文藝精品當屬天津時調《軍民魚水情》,經王毓寶和她合作伙伴們的共同努力,一經問世,久演不衰。究其原因——詞句接地氣,音樂新穎而不失時調本色,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作為新天津時調的代表作,堪稱“文革”后期最優秀的曲藝作品,隨時代俱進,伴傳承永遠。愿曲藝作者們汲其精華以更多優秀作品問世,“曲藝完了”的危言聳聽也就再難立腳。
演員后繼乏人在于引導,觀眾難以為繼在于培養。2015年第十六屆津門曲薈老藝人的專場演出,5個多小時時長再創新高,其演出水平堪稱北方曲藝登峰造極,互動氣氛更為觀眾傳為佳話。沒有曲藝隊伍的新生力量,沒有廣大曲藝觀眾的不斷涌現,“弘揚曲藝”終歸是一句空話。在王毓寶之后,天津時調的發展確實值得思考,尤其是如何讓這個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繼續保留并予以傳承。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井噴式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進入了信息時代。“斗魚”、“YY”、“映客”、“一直播”等直播平臺滿足了我們個性化的需求,微信、微博、QQ等微平臺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津時調完全可以聯手這些互聯網企業,在化解傳承危機的同時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讓天津時調再一次唱響中華大地。
“網絡直播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高互動性視頻娛樂,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如今的直播平臺高速發展,已經進入‘隨走、隨看、隨播’的直播3.0時代,具有高度的實時性和互動性,是一種高度保真的傳播媒介。”在2016年中國互聯網視頻直播文化大會上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表示:將推動網絡直播行業與傳統文化的交互發展,以協作的文化深入行業合作。筆者認為天津時調可以乘著網絡直播平臺的東風,扶搖直上。目前很多移動直播平臺與曲藝攜手創新傳播方式,例如,經典粵劇《獅吼記》通過酷狗音樂平臺進行了直播,吸引了24萬網友同時在線觀看,讓更多觀眾借此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天津時調同樣可以借助網絡直播平臺,邀請當代時調曲藝家進行演唱直播,這樣既能吸引廣大年輕群體,又能及時與觀眾互動了解自身的不足,盡快進行完善。
天津時調最初的教學模式是口耳相傳、言傳身教,是一種建立在師徒關系的背景下的傳承方式。然而,在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這種師徒傳承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崛起,網絡課堂成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教學模式。例如,“小猿搜題”是一款輔助課堂教學的APP,它能夠解決在老師不在的情況下為學生解決問題,深受學生喜愛。因此,筆者認為天津時調同樣可以利用網絡微課堂來進行傳播。將王毓寶老先生和其徒弟們錄制的教學視頻放到網絡微課堂中,這樣可以讓很多喜愛曲藝的網友點播觀看,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在網絡課堂上進行直播教學,方便學生提問,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津時調。
微平臺是針對大數據時代而言,相比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微平臺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點。微平臺契合了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他們通過QQ、微信、微評論等傳播工具隨時隨地傳播新鮮事件,得心應手地上傳圖片視頻,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另外,微平臺的傳播方式更加扁平化,可以吸收多方觀點,成一家之言。天津時調的發展離不開百姓喜歡的好作品,但百姓喜歡的作品必須貼近百姓生活,表達他們的心聲。編創人員可以通過微平臺來發現這些好素材,找到創作的靈感。微平臺的傳播有利于創作素材源的發現與提升,因為其傳播的快速性決定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亮點、難點等社會問題能比其他任何媒體更及時地向社會擴散。這些都能成為天津時調創作的源泉,讓創作人員深度挖掘并再創作。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云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的日漸完善,以及互聯網業態的風清氣正,網絡直播和微平臺不僅可以成為天津時調的傳播工具,還可以作為“曲藝微課堂”,為更多的時調愛好者提供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多種網絡教育資源。讓未來的天津時調充滿勃勃生機,讓她成為天津的本土藝術最具時尚感和親和力的文化名片。
[參考文獻]
[1] 唐晉渝.樂海泛舟[M].遠方出版社,1999,12.
[2] 劉志凱.王毓寶與天津時調[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9.
[3] 劉梓鈺.劉梓鈺曲藝理論文選[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12.
[4] 潘妍娜.論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戲曲風”[J].歌海,2008.
[5] 趙園.我國戲曲的現狀和出路[J].當代戲劇,2005,12.
[6] 張應輝.央視春晚中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J].當代電視,2015.
[7] 沈劍.流行與傳統的借鑒融合:戲曲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運用分析[J].戲劇之家,2014.
[8] 趙夢媛.網絡直播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學刊,2016.
[9] 劉陽洋.“微時代”下推動江西曲藝的創新與發展[J].藝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