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瑤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作為我國一種常見的傳統樂器,古箏具有音色溫婉、清脆的特點,其不但可以進行獨奏,另外也比較適合和其他樂器進行合奏,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與喜愛,當前參與古箏練習的人數也日益增多。在古箏練習中需要掌握許多技巧與方法,另外必須要充分重視古箏的音樂性,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優化古箏的練習效果,提高古箏演奏水平。在高等院校的古箏教育教學中,只有實現技術和音樂的有機交融,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古箏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古箏演奏者。
作為我國傳統藝術中一項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傳統樂器對于我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古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統樂器,采用古箏進行演奏的樂曲通常也是傳統音樂,例如《漁舟唱晚》以及《高山流水》等名曲[1],至今仍舊被人們廣為流傳,并且受到人們的充分認可與喜愛。在高校古箏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傳統藝術的優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認識到古箏在傳統藝術中的重要價值,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古箏樂曲的良好演奏。要了解古箏樂曲中所包含的精華,實現音樂和技術的有效交融。除此以外,還要基于對古箏演奏技術的良好把握更好地演奏古箏樂曲,從而充分吸取傳統音樂中的養分,全面提升古箏的演奏技巧。
在演奏古箏曲目時,演奏者的肢體語言也會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在高校的古箏教育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肢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盡管一些教師也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了肢體語言,然而因為其教學方法較為古板、單一,于是就會造成古箏演奏過程較為刻板、單一[2]。而且語言不僅是音樂教育教學的一種表達方法,另外,其也屬于一種演奏技術,因此為了更好地演奏古箏,那么就要充分發揮其技術語言,實現對肢體語言的靈活運用,進而全面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除此以外,肢體語言也可以良好地表達音樂,能夠充分流露出人們的真情實感,因此在對古箏曲目進行彈奏時,演奏者要充分運用肢體語言,進而有效地促進技術與音樂的有機交融,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在高校的古箏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并且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地開展自主學習,要更多地聽一些優秀的古箏樂曲,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的內涵,了解音樂藝術,與此同時還要對音樂進行反復欣賞與傾聽,而這也是學生進行不斷學習與探究的過程。在高校古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古箏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悟音樂。除此以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要積極地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要科學合理地開展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觀賞他人的古箏演奏,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古箏的演奏技巧,總結演奏經驗,使其能夠更加深入、準確地把握音樂的內涵,有效地促進音樂和技術的有機交融[3]。
在古箏演奏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許多不同類型的訓練模式,其中一種有效的訓練模式即為放慢練習速度。這主要指的是在演奏古箏樂曲的過程中,演奏者要采用慢于樂曲正常節奏的速度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不但要放慢速度,另外演奏者也要用心地去感悟樂曲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充分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這樣可以幫助古箏練習者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樂曲,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古箏的演奏技巧[4]。比如,在練習古箏曲目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采用放慢速度的策略對彈奏進行改變,進而獲得更好的演奏效果。除此以外,在與一首古箏樂曲進行最初接觸時,演奏者通過對練習速度的放慢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其中包含的各種音樂術語,能夠有效地減少出錯的概率。通過對演奏速度的放慢,還可以更加科學地控制手指的彈奏動作以及指法,更有助于彈奏者演奏水平的提升,使得技術和音樂可以在古箏教育教學中得到有機的交融,充分提升古箏演奏的音樂表現力。
總而言之,古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其能夠有效地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因此在古箏彈奏中,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水平,那么就要加強練習,要準確地理解樂譜,合理地把控節奏,更多地欣賞優秀的古箏曲目,并且在實際練習中能夠充分發揮肢體語言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現古箏的音色,使得古箏彈奏水平不斷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韻.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黃河之聲,2015,22:47.
[2] 田冰潔.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藝海,2015,09:109-110.
[3] 張欣彤.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戲劇之家,2015,10:94.
[4] 徐文鳴.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相互交融[J].藝術科技,2016,29(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