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營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1)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稱為“天人相應”觀。人生活在自然界,但又很少意識到自然界是人之先天之先天。所以,生命之道、治未病養生之道應道法自然,也就是說治未病的首要原則是“法則陰陽”。《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陰陽,就是效法自然界的陰陽變法規律生活,養生保健。日常生活順從自然行事,這樣人體生物鐘與天地自然同步有序運轉,內外環境各系統協調一致,《黃帝內經》稱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其有晨昏不分、四時不明、陰陽顛倒的行為,勢必造成機體生物鐘的紊亂,系統平衡失調,豈有不病之理哉。筆者認為許多慢性病,諸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的發病皆與此密切相關。關于順時養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成為指導人們四時養生保健的基本原則。
治未病養生保健須遵從自然變化、法于陰陽的原則,還必須掌握自然界天地陰陽氣候變化規律以及突發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以便提前做好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邪氣侵害。如春天的流感(包括禽流感、豬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肝炎等;冬季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作或加重。公歷2017年是農歷丁酉年,根據千百年來五運六氣理論對氣候變化規律認識分析,丁酉年為木運不及之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司天之氣克中運不及之木,此為天刑年,年內氣候變化較大,易傷人致病或傳染病的流行。縱觀全年氣候以燥、熱為主,初之氣之客氣為太陰濕土,提示早春多濕冷天氣,春天來的較晚,草木晚榮;二之氣天氣就比較炎熱,晚春易于出現瘟疫流行。至于冬季氣溫偏高,“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蟄蟲乃見”。肝受邪發病,出現肝風內動,肝氣郁發之脅痛、目赤、振掉、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等肝經病證。“暑熱至,土乃暑,陽氣郁發”,暑熱郁蒸傷脾而病小便黃,寒熱如瘧,甚則心痛之熱證。基于運氣學說對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經驗認知,提醒我們適時做好各項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病邪的侵襲,切斷傳播途徑,提高自身免疫力,如飲食五谷以食白色、紅色為主;五味以咸味、苦味、辛味之品為宜,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或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