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群
(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016)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其中就有“互聯網+”教育計劃。“互聯網+”教育指的是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互聯網+”教育背景是指在“互聯網+”教育這樣一個環境下,有許多開放課程,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
當前五年制高職表演藝術專業聲樂演唱學生在一年級時,上的是聲樂大課,既一個聲樂老師在一節課上教25至28人,這是根據每年新生中的聲樂學生數量不同而不同。這種聲樂大課教學存在著忽略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既不能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教學,尤其是學生情感表現方面的輔導,幾乎是顧及不到,整體演唱水平提高較慢。
學生進入二年級以后,進入到一對一的小課學習中。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每周上一次小課,之后進入自我練習階段,再等到下一周上課時,聲樂教師針對學生在一周時間的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輔導。因此出現學生在一周練習過程中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和糾正,專業技能提高速度緩慢。
如何讓表演藝術專業演唱學生較快地提高專業技能,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借助“互聯網+”教育的平臺來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不失為當前一個好的思路和手段。
1.發揮學生數量優勢,進行知識任務的派送
廣泛發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讓每個學生行動起來。把知識信息搜集任務分解到每個專業學生處,再安排部分學生進行知識整合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共享。這既鍛煉了學生在互聯網上搜集專業知識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整理知識信息并對知識信息學習理解的能力,使學生從中得到人文素養的潛移默化的熏陶。
2.通過建立信息互聯網平臺把專業知識信息傳送給學生
運用學校的互聯網平臺,把學生搜集整理的專業信息資料和教師搜集整理的專業信息資料進行整合,建立信息資源庫,面向專業學生開放利用。對信息資源庫不定時進行更新調整,使專業知識信息適應時代所需,讓專業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豐富的專業知識信息,又在互聯網平臺上獲得使用和應用現代智能的能力。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師教學方法應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使教學方法得到最大優化,使課堂效果最優化。具體實施手段如下:
1.師生之間建立qq群、微信群等信息聯系平臺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師生之間先建立qq群、微信群等信息聯系平臺。在此基礎上,上聲樂大課的每個學生可以把課下練習結果通過軟件錄制下來,發給老師,老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錄音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學生的演唱及情感表達等專業技巧。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聲樂大課教學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打破了師資的局限。學生可以在家里練習和錄制練習結果,把錄制的內容可以發給每一個聲樂教師,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一個教師。這樣,每個教師都可以提出輔導意見,提供輔導,學生雖然上的是聲樂大課,但由于及時獲得輔導,專業技能就會提升很快。
而一對一上小課的聲樂學生,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也可和上大課的學生相似,課后錄制練習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及時輔導,這也是最方便的輔導學生和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平臺。
2.利用酷狗、QQ音樂軟件、百度視頻、抖音、cctalk等平臺拓寬信息視野
在聲樂專業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利用聲樂教材來進行教學。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聲樂專業教學是教師充分利用酷狗、QQ音樂軟件、百度視頻等網絡平臺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還采用CCtalk平臺進行網絡授課。在這些平臺上可以下載伴奏、原唱視頻等等,并能及時了解新的音樂作品信息,為教師的聲樂教學提供便利的條件。
在利用網絡平臺學習中,尤其是視音頻錄制后的傳輸不如面對面授課清晰。所以,新的技巧學習要先面對面教學,之后課下練習,而不是先網絡上學習新的技巧,之后再經過教師輔導。這就體現了專業技能課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特點。
在利用網絡資源中,應根據聲樂專業不同而學習略有不同。如通俗聲樂演唱學習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所學的歌曲原唱,跟著模仿學習演唱,之后再經過教師面對面的輔導;美聲、民族聲樂演唱學習的學生先通過網絡下載所學的歌曲原唱,熟悉旋律,再跟著聲樂教師面對面地視唱曲譜,填詞練唱。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職學校的表演藝術專業演唱教學方法的優化,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現代先進網絡手段而進行的,旨在使學生的表演藝術專業演唱學習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