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300)
2013年上海黃浦江松江段水域發現大量漂浮死豬,打撈數量超過萬頭,病死豬的處理隨之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引起社會關注;隨后,幾乎每年都有“病死豬肉事件”爆出,其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觸目驚心,特別是養殖環節的無害化處理過程中,反映到政策落實、體系建設、監督管理等多方面內容的完善迫在眉睫。
2011年國家出臺政策,對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的病死豬給予每頭80元的無害化處理補助經費,然而由于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殖戶所占比例不高,從而使達不到規模養殖標準的養殖戶難以獲得財政補貼,導致無害化處理的整體工作受到限制。2015年,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范圍由規模養殖場(區)擴大到生豬散養戶,固然養殖戶的無害化處理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亂丟亂棄病死豬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也應該看到,在無害化處理各個環節中,各項操作還有待規范;雖然近一段時間來,部分地區采取了集中化收集和處理,但在收集過程和無害化處理監督管理機制上,各項措施還有待完善和落實。
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程詳細闡述了動物無害化處理的條件、意義和具體方法,縱觀新的養殖形勢和養殖群體,生豬無害化處理在現行情況下,具有以下特征:
養殖戶在無害化處理中廣泛存在兩種誤區,一是養殖戶對國家無害化處理補助經費的理解偏差,其補助經費實質上是對病死生豬進行無害化處理過程的處理補助費用,而養殖戶常誤解成國家對生豬死亡的經濟補償,從而對無害化處理有草率、消極心態;二是無害化處理意識不強,不管是正常死亡還是染疫死亡的尸體,往往都攜帶著大量病菌,如處理不當,則會使空氣、水源和土壤污染,造成疫病傳播,但在處理中養殖戶往往存在“眼不見為凈”的敷衍心態,忽視操作規范和消毒衛生。
(1)非集中處理地區個體無害化處理手段不足,主要表現為處理手段單一,且較弱,其主要有掩埋法、焚燒法、發酵法。
掩埋法是在養殖環節生豬無害化處理中最為常用的處理方法,但在處理過程中,存在掩埋點選擇、掩埋深度、消毒措施三個方面的問題,出現掩埋點與居民區或水源相鄰較近、坑底或覆土層中未能應用熟石灰等阻斷性消毒物質等情況,使得無害化處理的效果事倍功半。除此之外,雖然掩埋法對絕大多數疫病的無害化具有作用,但對于炭疽桿菌類疫病等烈性傳染病并不適用,掩埋法的盲目使用,極易造成生物安全隱患。
焚燒法成本較高,一般在集中性無害化處理或烈性傳染病的無害化處理上使用較多,目前養殖場在進行焚燒處理動物尸體時,往往只停留在燃燒尸體階段,并沒有相應的配套設備和設施,造成焚燒時,“煙霧隨風飄,殘渣滿地有”的現象,且焚燒條件簡陋,具有極大的生產安全和生物安全隱患。
發酵法是將動物尸體拋入專門的動物尸體發酵池內,利用生物熱的方法將尸體發酵分解,以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在操作中,它的局限性常常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酵池與蓄糞池混用,功能屬性不明確;二是動物尸體發酵池容量低負荷或超負荷,不能形成發酵條件;三是無害化處理斷斷續續,發酵池不能完全密封和長時間發酵,造成發酵結果不理想。
(2)集中化處理病死豬無害化手段多樣,避免了無害化處理技術層面的欠缺,且相比于深埋、焚燒、發酵等傳統的無害化處理方法,還可采用更為環保、經濟的處理方式,如燃燒發電、高溫降解提煉油脂和生產有機肥等,能夠實現無害化處理的可持續性運轉。但如何通過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病死畜禽集中收集站、收集點等場所的建設,使得從收集、運輸和處理環節全程可控和可追溯?如何形成一個獨立、高效、專業的無害化處理系統?這將會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另外,最為關鍵的是,不管是掩埋法、焚燒法和發酵法,也不管是集中統一處理和非集中的個體處理,在進行生豬無害化處理過程中,會容易忽視了運送環節的污染,按照《病害動物處理規程》,運送動物死體應采用密封的、不滲水的容器,且裝卸前后必須要消毒,而不是過于隨意地使用繩索、推車或編織袋等進行運送,如果動物尸體在運輸中造成病原的擴散,無害化處理則失去了意義。
(1)無害化處理人員專業程度低。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的原則,處置人員多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而來,其防疫意識、處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欠缺,應當加強政策宣傳、知識培訓等,避免造成政策不通、處理不力的情況。
(2)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目前畜牧獸醫系統是承擔監督管理責任的主體,但由于過多的監督管理環節,以及管理、人員編制、處理設施的配備等方面還缺少相關政策保障,還不能實施更有效且全面的指導和監督。
生豬無害化處理工作對防止病害豬產品流入市場,保證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江蘇省發布了《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無害化處理相關要求和規范。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各地區應當加強體系建設,探索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實行監督管理和經營分離,明確養殖場無害化處理的主體作用,以及監管主體的監督責任,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監督管理隊伍,做好無害化處理的申報登記管理、現場技術指導和復核監管,重點突出工作流程的科學與規范,形成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
除此之外,還應加大對動物疫病防控技術以及無害化處理方法等的培訓力度,讓養殖戶明白無害化處理的政策、意義和方法,不斷提高無害化處理意識,與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形成合力,讓無害化處理在養殖環節真正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