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動物衛生監督所,內蒙古五原 015100)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安全要求也逐漸提高。如今,生豬養殖規模的擴大,但基于總體數量上不斷降低,市場豬肉供應不足。一些商戶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在豬肉中注水銷往市場,把黃脂誤檢為黃疸、淋巴結中誤檢為由傳染引起等,盡管把健康豬肉誤檢為問題豬肉,但對養殖戶個人利益卻造成影響。因此,科學檢疫尤為重要,避免豬肉檢疫誤解問題出現,確保養殖戶個人利益不受損失。
在生豬屠宰上我國有著明確的規定與要求,應參照標準要求展開屠宰工作,例如:生豬確定死亡后方可燙毛。因為生豬未完全死亡后燙毛,身體血液不斷流動容易造成皮膚彌漫性出血;呈現點狀分布,從而在檢疫過程中被誤檢為急性豬丹毒病癥。其實,如果生豬感染豬丹毒疾病,其臨床病癥不僅有皮下出血,同時帶有其他病變變化,比如:脾腫大、淋巴結腫脹等現象。將豬肉切開,病豬豬肉為暗紅色;健康的生豬則無該現象。
豬瘟檢疫過程中,傳染因子導致的豬瘟會出現不同出血點,集中于皮下部位和肌肉部位,出血點程度不同。生豬屠宰后會發現脾臟周圍有梗死灶,為暗紅黑色出血狀態;腎臟則會由于病毒出現腫脹,發白,切面帶有紫紅血點。因為生豬在養殖時喂養飼料不同,一些生豬在酮體表皮有類似豬瘟出血病癥,內臟正常。所以,豬肉展開急性豬丹毒和傳染因子造成的豬瘟條件下,不應單靠出血問題診斷,應解剖后全面檢疫,檢查是否有病變問題。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避免生豬誤檢問題發生。
目前,生豬屠宰多選擇現代電擊形式;首先捕捉生豬;隨后放置設備適當位置展開電擊。因為生豬捕捉時,生豬大腦完全處于興奮狀態。當受到驚嚇或驅趕后,淋巴結帶有充血現象且腫脹,即使屠宰后其癥狀也不會消失。淋巴結檢疫過程中,一般為檢查淋巴有無腫脹從而診斷有無傳染因子導致的淋巴結疾病。不過,感染病變淋巴結的生豬不僅在出血上有明顯癥狀,在養殖過程中也會表現出急性傳染病,類似于豬瘟、肺部疾病等。生豬淋巴有炎癥后,將發生化膿菌性傳染甚至出現急性增生炎,從而出現傷寒癥狀。該癥狀在屠宰過程中可以看到。在淋巴結出現肉芽類增生組織后,容易引起結核與布氏桿菌病。
所以,淋巴結疫病并非由于單純的疾病造成,養殖時受到刺激也會出現該病癥,需要檢疫人員根據標準要求診斷,防止出現誤檢。
一些養殖場收購飯店泔水、魚肝油、魚粉等不飽和脂肪酸物質,將其攪拌作為養料喂給生豬。此外,胡蘿卜、南瓜也是養料的必要營養元素,該類物質含有較多天然色素,導致生豬皮下脂肪出現類似黃疸病癥,脂肪呈現黃或棕色。但事實上,真正患有黃疸的生豬不僅脂肪會有變化,其膽汁也會有明顯變化。該病癥主要為膽方面疾病,生豬身體皮膚或關節囊液也為淡黃色。當生豬屠宰后,因為肝膽出現了問題,加之放置時間的延長顏色將逐漸變深。
如果是由于養料原因導致黃疸變黃,生豬死亡后只會有脂肪變黃,其余部位全部為正常狀態并且放置一段時間后能夠自動消失。檢疫過程中,如果未做好病癥診斷可以把豬肉送到實驗室,通過硫酸檢疫也是一種有效方法。
不少養殖戶會先將生豬捆綁后運輸,較多生豬擁擠容易出現白肌肉問題。該癥狀與生豬品種有著密切聯系,長白豬患病概率更高。白肌肉病癥集中表現在:豬肉肉質松軟,為蒼白狀態;切面帶有少許液體。白肌病臨床病癥為心肌變性,生豬缺少維生素E容易感染該病癥,生豬肌肉為干燥且帶有白色條紋。白肌肉和白肌病都是肌肉呈白色,不過,把肌肉切開后可以明顯看出存在的差別:通過滲水現象或切面干燥即可判斷。
贏瘦肉的形成和生豬年齡有著密切聯系,伴隨著生豬年齡的增加其肉質也會有所改變。高齡生豬肌肉帶有萎縮,身體內脂肪含量較少。在檢疫過程中不難看出生豬體腔、肌肉、皮下脂肪減少,肌肉組織不飽滿。不過,內臟器官檢疫中不容易發現,從而診斷為消瘦肉。消瘦肉主要因為生豬養殖時帶有疾病造成營養流失,脂肪量耗減和肌肉萎縮,與贏瘦肉表現的明顯差異為,消瘦肉會引起器官組織變化。所以,在檢疫過程中需要重視生豬內臟器官檢疫。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外,生豬誤檢還有其他狀況。經過不同狀態分析,就可以找到誤檢原因。檢疫人員在生豬檢疫過程中,注重生豬內臟檢疫,就會發現生豬由于飼養、運輸等引起的身體變化對皮膚表象形成的假象。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誤檢問題出現。筆者圍繞題目分別從:屠宰錯誤導致豬肉誤檢、生豬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刺激導致誤檢、飼料不同導致誤檢、外部環境導致誤檢、豬齡導致誤檢,五方面對生豬誤檢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對生豬檢疫工作起到幫助性作用。
[1]陳德江.豬肉檢疫易混淆誤檢的幾種情況[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11):51.
[2]鄧富強.病死豬肉檢疫方法之我見[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265.
[3]黃亞男,季輝,趙健.無公害豬肉檢疫管理初探[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7,(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