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潤別立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內蒙古阿拉善 750308)
草原的生態保護與畜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草原地區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如何立足實際,采取科學舉措,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關鍵性問題,也是刻不容緩的。
阿左旗巴潤別立鎮常住人口3500戶左右,人口約5萬,人均耕地4666.67m2,實行節水灌溉,農區總耕地面積6666.67hm2。主要農作物:玉米,外售原料。近年來,巴潤別立鎮引進培育大型養牛基地6個,5萬只肉羊出欄基地,1萬頭肉豬出欄基地,本地玉米1.4元/kg,牛肉60元/kg,羊肉52元/kg,豬肉24元/kg。
巴潤別立鎮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尤其是近些年以來,畜牧業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隨著草場的沙化和退化現象嚴重,草原和畜禽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嚴重制約著草原畜牧業的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
為了保證草原畜牧業的良好發展,無論是當地政府,抑或是相關部門,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生態效益方面
自從開始實施退牧還草項目工程以來,草原的生態環境逐漸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這種改善具體體現在草原生機的恢復方面,體現在植物群落結構的改善方面,體現在牧草多樣性的結構方面,體現在植被覆蓋度等相關指標的恢復方面。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草原的制備得到了有效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現狀得到了有效控制,具有極為積極的意義。
其次,通過生態項目的實施,牧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當退牧還草的工程得以實施以來,牧民的經濟收入開始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實施,牧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人均收入有所增加。
第三,畜牧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得到改變,產業結構逐漸實現了多樣化
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的實施,基本的生產條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逐漸為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及產業結構多樣化的實現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但是,我們在看到這一系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依然面臨的嚴峻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植被退化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雖然通過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植被退化的形勢依然嚴峻,還有相當比例的草原面積并未得到有效治理,退化和沙化的現象依然嚴重,尤其是隨著畜牧業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草原的承載能力還在持續的下降。這也就是說,要真正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還有極為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牧區的人口基數大,給草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在自然條件方面,草原的自然環境可以說是相對惡劣的,尤其是在承載能力方面,更是不容樂觀,隨著牧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如何將承載能力控制在最為適宜的范圍可以說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難題,而這其中人口的壓力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經濟發展依然不均衡
在草原地區,畜牧業可以說是主業,經濟結構還是相對單一的,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牧民對于草原依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此外,無論是在文化,還是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想真正實現當地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經濟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應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依托持續性的政策,推動畜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當地的草原發展來說,應該在立足當地實際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與草原保護的相關政策,盡快建立起一整套與草原保護相關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專業化隊伍,為進一步實現對草原開墾和科學化利用的科學化管理、規范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還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想真正從根本上杜絕非法的開墾和盲目的墾荒,更是需要長期性、持續性的政策支持,這樣不僅僅能夠保證對草原使用的規劃是長期性的,而且能夠保證其是科學性的,最終樹立全民性的草原保護意識,為全面實現草原畜牧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其次,在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度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更加利于草原的生態保護
對于草原的生態保護而言,法律以及相關政策的執行力是至關重要的,一旦離開了執行力,那么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要想在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方面真正發揮政策性保障的積極意義,為草原畜牧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保駕護航,就必須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度,在這個層面,在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是有一些經驗和做法可以借鑒的,例如在南非,如果企業想要對礦藏資源進行開采的話,就必須首先做好如何實現生態恢復的規劃,否則是不會得到許可的;再比如在企業營業的實際過程中,如果生態規劃的執行不到位,企業必須立刻關閉。
第三,進一步加大對產學研體系的建設,盡快實現畜牧經濟發展模式的科學轉換
我國關于草原生態保護的研究在某些領域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是最為主要的問題卻是研究的成果很先進,但是卻并沒有將其轉化為更加具有價值的實踐性成果。為此,筆者建議,不僅僅應該讓相關部門以及民眾進一步了解草原生態功能弱化,草場退化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逐漸建立全民性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要通過恰當市場運作體系的介入,搭建有效的合作平臺,促進技術的有效推廣與運用。
[1]劉云芬,包宗武,包桂蘭.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淺析[J].草原與草業,2003,(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