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寧洱縣畜牧工作站,云南寧洱 665199)
寧洱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東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江城縣和思茅區山水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接鎮沅縣。地處橫斷山系南段,地跨北回歸線,北緯22°41′至23°36′和東經100°43′至101°37′之間。全縣以山區為主,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把邊江、小黑江等121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分為紅河水系和瀾滄水系。縣境內最高海拔2851.5m,最低海拔551.1m,年平均降雨量1398.4mm,年平均氣溫18.2℃,年平均日照2000h,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各種畜禽的飼養和繁殖。
寧洱縣是當地畜牧業生產大縣,畜牧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2016年全縣實現畜牧業產值7.37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5億元的39.94%。全縣肉類總產量達3.19萬t(其中:豬肉產量2.70萬t),禽蛋產量達0.14萬t。全縣肉豬出欄29.05萬頭,牛出欄2.20萬頭,羊出欄2.30萬只,禽類出欄141.52萬羽。據初步調查統計全縣畜禽養殖,全縣共有畜禽養殖場(戶)3.91萬個,建有畜禽圈舍107.17萬m2,其中:生豬養殖場(戶)3.25萬個,建有豬舍97.81萬m2,生豬存欄22.76萬頭;肉牛養殖場(戶)5149個,建有牛舍14.00萬m2,肉牛存欄3.38萬頭;黑山羊養殖場(戶)1354個,建有羊舍4.34萬m2,黑山羊存欄3.69萬只。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畜禽規模養殖不斷發展。
3.1.1 廣大農村散養戶畜禽養殖糞污利用情況 廣大農村散養戶主要通過建設“三結合圈舍”即沼氣池、畜禽圈舍、廁所為一體的畜禽圈舍,畜禽養殖產生的糞尿污水進入沼氣池,部分達到排污“零”排放。全縣農村養殖戶建有沼氣池29811余口,農村散養戶的沼氣池使用率達80%以上,沼液、沼渣全部用于農業生產,不造成環境污染。大概估算每年農村散養戶利用沼氣池處理糞尿200多萬噸、污水1840多萬噸,有效解決了畜禽養殖糞污利用及環境污染問題。
3.1.2 畜禽規模養殖場(戶)糞污利用情況 畜禽規模養殖場(戶)主要通過建設化糞池、沼氣池、堆積干糞發酵池等設施處理糞污,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戶)404個,其中:生豬規模養殖場(小區)174戶和蛋雞規模養殖場2戶建有糞污無害化處理池8800m,畜禽糞污利用率達到84%。畜禽糞污利用多數采取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等處理措施,干糞通過堆積發酵用作有機肥,污水進入沼氣池、化糞池進行無害化處理,生產沼氣作為生活生產能源,沼液、沼渣和化糞池的污水通過三級沉淀過濾后用于農業生產。根據估算,每年畜禽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糞尿50多萬t和污水處理460多萬t,基本達到環保的要求。全縣規模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設施基本能滿足處理需要174家,其中辦理環保報備手續規模養殖場(戶)32家。
按照國家《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結合當地實際,寧洱縣畜禽養殖污染利用要以“節能減排”和“資源化利用”指導思想,堅持“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利用”技術路線,按照畜牧業“清潔養殖、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綠色發展”生產要求,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主要通過建設“三結合圈舍”即沼氣池、畜禽圈舍、廁所為一體的畜禽圈舍,充分利用農村散養戶近3萬口沼氣池(使用率達95%以上),達到“零”排污。沼液、沼渣有機肥全部還田利用,有效解決農村畜禽養殖糞污環境污染問題。
采取“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等技術措施,配套化糞池、沼氣池、堆積干糞發酵池、化尸池等設施。干糞通過堆積發酵做有機肥利用,污水進入沼氣池、化糞池無害化處理,生產沼氣作為生活生產能源利用,沼液、沼渣和化糞池的污水通過三級沉淀過濾后“達標排放”用于農業生產。
全縣有畜禽林下規模養殖場219家,其中土雞養殖場60家,肉牛養殖場93家,黑山羊養殖場66家。在圈舍產生的糞便堆積發酵作為有機肥利用于農作物種植和牧草種植,而放牧于林地畜禽產生的零星糞尿被大地直接消納,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畜禽規模養殖環節及其屠宰環節病害畜禽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對病死畜禽通過焚燒、深埋、化尸池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畜禽養殖污染及糞污資源化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大,政策性強,必須加強各級部門聯合協作,多措并舉,堵源截流,形成“多管齊下、齊抓共管、一抓到底、一步到位”環境氛圍。為此,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法規宣傳,切實提高廣大養殖戶環保意識。同時要對畜禽養殖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布局,配套政策及其資金投入扶持,督促畜禽養殖完善排污設施配套建設,積極引導畜禽養殖“土地—種植業—養殖業”三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