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種畜禽監督管理站,遼寧法庫 110400)
合適的豬舍環境可以提升母豬的舒適程度,充分發揮母豬的生產性能,對提升其繁殖能力起關鍵作用,需要保持豬舍內硬件設備設計合理,地面平整,無尖銳或者是凸起的地方,對門窗的設計要求也很高,要求透風性和透光性良好,良好的通風換氣能力可以保證舍內空氣清新,良好的透光性也可以使豬舍內光照充足,要安排專人管理豬舍內的環境衛生情況,每天對舍內的糞便進行清理和定期消毒,還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設立調控豬舍內環境的計劃,例如在高溫暑天要注意對豬舍進行降溫,增加換氣時間;在冬天寒冷的情況下要保持豬圈內溫度的平衡和通風,避免因過于封閉導致豬舍內暴發大規模疾病。
母豬的繁殖能力跟其遺傳性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養豬過程中,一定要對母豬品種進行細致的選擇,提高母豬繁殖力的重點也在于選擇的母豬品種,選擇的母豬必須具有該品種的經典體型和特征,如體型扁平,腹部肥大且松弛,有效的乳頭數不低于7對,對乳頭的排列也是有要求的,必須排列整齊和飽滿,無瞎奶頭情況,另外還要檢查母豬的生殖系統是否正常,外陰的大小程度也要適中并呈下垂狀[1]。
后備母豬是能繁母豬的重要保障,其飼養管理模式的好壞也決定了其繁殖力。所以要嚴肅對待后備母豬的管理工作,對于在本養豬場繁育的后備母豬一定要從仔豬時期就嚴加管理選留和對其進行合理喂養,使其各方面指標達到標準。若是從外引進本場的后備母豬,不能立即與原本場內的母豬一同圈養,防止傳染病情況發生,不僅要隔離3~7周,還要在這期間內觀察母豬的情況,并按時接種疫苗,若在隔離期內母豬狀態平穩才可進入,與場內母豬群一同飼養,不管是哪種來源的后備母豬一定要注意飼養環節,飼養食物以高質量的全價日糧為主,保證各種所需營養物質的不間斷供應,特別是一些和繁殖力有關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飼養模式以前高后低為原則,增加前期營養濃度是為了促進母豬前期的生長發育,在育成時期則需要維持合適的體況而降低營養含量,在管理時要根據后備母豬的大小、生育能力進行分群飼養,增強運動,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按時對其稱量,防止出現因過于肥胖導致繁殖力下降的情況。
科學的配種方式對提高母豬繁殖能力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后備母豬不能過早地配種,因為還處在生長發育期,如果進行配種,不但會使難產的情況增多,還會使母豬的繁殖能力下降,更嚴重的會使母豬終生失去繁殖能力,后備母豬的體重一般達到100kg左右,生長年齡達到8~10個月是較好的初配時間段,并且最好是在第二個發情期進行初配,而經過生產的母豬最好在其斷奶后發情時間越早越好,這樣可縮短產仔間隔時間,提升母豬的利用率。為了使母豬在產后能夠盡快排卵發情,就要做好母豬的產后護理和在哺乳期內的飼養環節,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采用喂催情藥的形式使母豬發情,在母豬進行配種之前,一定要做好發情檢驗工作,達到適時配種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使受胎率得到提升,還能使母豬產仔數量增多,觀察母豬是否出現靜立反射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適合配種,同時也要合理的安排配種時間,盡量避免在夏天和冬天進行配種,而是選擇4~5月或9~10月最優。
妊娠期是由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組成的,在妊娠前期胎兒生長發育速度比較緩慢,營養攝入方面能夠維持母豬正常的需求即可,所以可以給母豬提供中等營養水平的日糧,但一定要保證營養全面、比例適中,在妊娠后期由于胎兒開始快速增長和準備泌乳,就需要提升飼料中的營養水平,加大精料的飼養量,在管理方面,妊娠期的母豬最好單獨飼養,這樣能起到保胎作用和保證飼料的質量,也能為母豬提供舒適的環境,同時也要讓母豬進行適當的運動,防止母豬出現流產、早產和難產的情況[2]。
要做好為妊娠母豬接生的準備工作,加強對母豬產前和產后的看護,防止母豬出現生殖系統疾病,做好對仔豬的看護工作,盡早讓仔豬吃上初乳,使仔豬存活率得到提升。母豬分娩后不能立即喂飼料,應該喂一些溫熱的麩麥水,再慢慢恢復飼喂量,這樣做是因為母豬生產后食欲還沒有恢復,進食量小,待其恢復后,為了使母豬的乳汁分泌充足和恢復繁殖功能,需要提高日糧內的營養含量,保證母豬能攝入充足的營養。同時也要在哺乳期時對母豬的體重進行控制,防止其繁殖能力受到影響,導致發情期延長,甚至不發情的情況發生。在管理方式上也要保證圈內衛生清潔、干燥,并對母豬的乳頭和乳頭看護上進行管理,預防乳腺炎發生。
近年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使豬肉的需求量不斷上升,養豬行業的發展勢頭猛烈,而母豬繁殖能力是影響養豬場經濟的直接因素,所以養豬場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整改,加強對其他養豬場先進技術的學習,加以改良成為適用于自己養豬場的方式,來提升能繁母豬的繁殖能力和效率,也為養豬場的經濟效益帶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