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高科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婁底 417000)
高產、優產、高效的生豬品種,是確保生豬養殖高效益的前提保障。為此,選購品種時,應了解生豬的來源、性能、是否有檢疫合格等。就中小規模豬場而言,需要外購豬種時,要到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種禽畜生產經營許可證》及《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等合法經營的種豬場引種。準備引進的豬種,該種豬場必須提供“種豬合格證”,包括種豬的耳號標記方法、種豬三代以上的系譜和生產性能測定結果,必須要標記清楚。只有這些證件資料到位,才能證明購進的生豬來源正規,才能確保種豬品種質量。
硬件設施的保障,是健康科學養殖的基礎。這樣工作的安排,有這些內容:豬場選址合理,布局規劃科學,圈舍養殖環境的控制,能滿足生產的標準化要求。
豬場選址,要遠離污染區,遠離居民生活區,遠離交通主干道,遠離屠宰加工廠,遠離交易市場。應選擇地形整齊、開闊,地勢高燥、平坦、向陽,土質堅實、未被污染,水質良好、水源充足,供電和交通方便的地塊建設豬場。應距鐵路、公路、城鎮、居民區或其他公共場所1000m以上,并應位于居民區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距屠宰廠、畜產品加工廠、垃圾及污水處理場、旅游區2000m以上。
豬場布局,生活區、生產區、污水處理區,都要分開布局。生產區中的母豬區、保育區、肥育區同樣要分開,做到功能分區清晰,并有50m以上的間距,最好設置有隔離帶;生產區中設有凈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污染,豬流、物流科學、順暢,有利防疫。
規劃建場面積,應符合生豬養殖要求。至少確保,每頭能繁母豬占地在40m2以上。為此,存欄在300頭以上的能繁母豬,豬場建址規模至少應在1.2hm2地左右。
飼養和環境控制等設施設備滿足標準化需要,主要指母豬分娩舍、保育區應采用高床漏縫地板,豬舍配備通風換氣與溫控等設備,有自動飲水器,有能控制的飲水加藥系統等。飼料、藥物、疫苗等不同類型的投入品分類、分開儲藏且儲藏設備完善。場區入口有消毒池、生產區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設施齊全。有一定規模的場還可以安裝自動送料系統,配備B超用于妊娠檢查以及信息化管理設施等。
重點在于實施規范合理的養殖制度,根據養殖規模配置對應的獸醫技術人員,嚴格遵守飼料、添加劑、獸藥等使用的相關規定,同時,做到生產養殖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生產管理規程和制度主要包括:后備種豬、種公豬、懷孕母豬、分娩母豬、斷奶仔豬、保育豬、生長肥育豬等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疫病檢測和診療制度、免疫程序、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管理制度、衛生防疫制度、生產記錄和檔案管理制度、病豬無害化處理制度、糞污處理管理制度等。
各項制度要求掛在相應豬舍或辦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時完善各項表單的登記、記錄,并及時存檔,做到可追溯。日常生產管理中要嚴格按照各項操作規程操作,可以完善、但不要隨意頻繁變更規程和制度的內容,特別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員等變動造成生產的不穩定。
落實好衛生防疫制度,建立健全場內生物安全屏障。豬場封閉化管理,管理人員進出需更衣、換鞋、沖洗、消毒。場內禁止養殖其他畜禽類,定期組織場地消毒,清滅場內飛禽、鼠類等。禁止買豬者隨意進豬場挑選生豬,規劃建設好裝豬臺。裝豬臺應遠離生產區至少在50m外,每次裝豬注意清掃、消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時刻關注生豬健康狀況。重點做好豬瘟、豬口蹄疫、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疫苗的接種工作,切實落實好“防重于治、養防結合”的疫病防控策略。
糞污是重要的污染物,為此,豬場排泄的糞污,務必實現資源化利用,確保達到相關的排放標準。主要的工作環節,有病死豬的無公害處理、豬糞尿的無公害處理。
病死豬的無公害處理,對所有病死豬只集中深埋、焚燒,并做好詳細記錄,遏制傳染病源的擴散和蔓延。
豬糞尿的無公害處理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基本原則。以此為出發點,應不斷優化生豬養殖模式,推廣“豬-沼-果(草、林)”“微生物墊料養豬”的模式。前一種模式的推廣,減少舍內用水沖洗的次數,有效控制了排污量,適合規模化養殖的應用;后一種模式的推廣,用木屑、谷殼等作墊料,加上微生物發酵,將其作為豬墊料,這樣生產期間,排泄的糞污直接排到墊料上,有利于環保,更適合小型豬場的推廣應用。
[1]呂貴喜,呂世秀.提高豬肉品質 發展我國養豬業[J].飼料廣角,2000,(22):8-11.
[2]林祥金.21世紀中國養豬發展策略[J].中國動物保健,2000,(7):29.
[3]王曉燕.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現代綠色農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