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畜牧工作站,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300)
在高寒地區,肉牛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畜禽產業,不僅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牧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升,源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實現肉牛飼養與管理的規范化尤為關鍵。
對于高寒牧區而言,要想真正做好規范化的飼養與管理,我認為應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首先就是飼料飼草的儲備務必要充足,利用要合理
所儲備的飼料飼草,應該是揉碎的,并且是經過處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有效的氨化與堿化,至于飼喂的時候,一定要先進行粗飼料的飼喂,然后飼喂精細料,干的在先,濕的在后,一次飼喂劑量不要太大,飼喂頻率可以快一些。如果是育肥牛,在飼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青貯料的儲藏務必要充足。
其次就是關于圈舍
對于高寒牧區而言,圈舍的選擇是相對比較多的,既可以是玻璃暖棚的,也可以是中空板的圈舍。至于棚舍的形式,秉承“冬暖夏涼”的基本原則,主要就是要便于管理,能夠便于舍溫處于一個相對恒定的溫度范圍,通氣性良好。還有一點,就是在棚舍內,務必要配備有食槽以及拴系設施。
第三就是做好衛生工作
衛生工作務必要做好,生石灰的更換要頻繁,消毒最好是每一個月就能夠進行一次,而且要全面、要徹底,對于飼槽來說,在每天的飼喂結束了之后,就要做好清掃工作,堅持每個星期消毒一次,可以選用濃度為10%到20%的堿水。另外,牛體要堅持每天刷洗一到兩次。
首先就是哺乳期
一般來說,犢牛至少應該有四個月以上的哺乳期,而且對于犢牛的自行采食訓練最好要趁早進行,等到犢牛生長發育到了三個月的時候,每天就要酌情添加適量的青草,添加的劑量一般是兩公斤到三公斤,注意保持棚舍內的干燥與清潔,盡量保證犢牛生長到了六個月的時候,體重就能夠達到一百五十公斤。
其次就是育成期
育成期主要就是以放牧為主,主要的要求就在于放牧的時間盡可能延長,保證青草的采食是足量的,保證日增重的有效提高。
育肥技術是尤為關鍵的,首先就是放牧育肥基數,對于幼年的肉牛來說,在寒冷的冬季,對于牧草的需求量應該是886.67m2,如果是成年肉牛的話,需求量大大提升,增長到1773.33m2。如果是夏季和秋季,草量的需求量一般是在667m2~1333.33m2。
其次就是強度育肥技術,等到肉牛2到3歲,體重達到300kg,干物質的采食量應該達到7.5kg。
事實上,對于高寒牧區來說,還有一點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對于犢牛的飼養與管理。
對于犢牛來說,在其出生之后的某一段時間,最好保證是全哺乳的,也就是說隨母哺乳,等到兩個月左右之后,再逐漸添加其他飼草,保證所喂養的飼草是優質的,或者是可以自行進行采食。
還有一個就是補飼,具體來說就是犢牛的開食時間一般是在出生了15d以后,等到開始自行采食的時候,采食劑量會逐漸在增加,等到斷奶的時候,再以牧草的采食為主。斷奶的時間一定要嚴格控制,最好是能夠等到犢牛的生長到了六個月的時候再行斷奶。
等到斷奶之后,重點做好組群和四季的放牧管理。關于組群,就是分群進行放牧,保證每一群犢牛的數量就在50頭左右,對于種公牛的入群要嚴格控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在還沒有完全性成熟的時候就發生了配種的現象。
關于四季的放牧管理,在春天的時候,整個草場的飼草條件是非常優越的,那么通過適當的補飼就能夠保證犢牛的膘情。等到夏天的時候,最好是能夠選擇地勢相對較高、離定居點比較遠的地方進行放牧,牧草一定要重組,保證犢牛的快速增重。等到秋天的時候,在進行放牧的時候,要注意精飼料的補充,主要就是為抓膘創造良好的條件;由于這個時期牧草的營養價值很高,因此放牧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但是早晨要適當推遲放牧的時間,最好是在10點以后開始放牧,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等到冬季的時候,要做好放牧管理和補飼的有機結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掉膘的速度,保證膘情;放牧的方法可以是靈活多樣的,如果天氣理想,那么放牧的時間可以相對延長,如果天氣寒冷,那么可以減少放牧的時間。
最后就是做好疾病的預防
相對于治療而言,預防是至關重要的,立足當地的流行病學特征,適時防疫,切實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提升肉牛的抗病能力,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為盡快實現預期的良好經濟收益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對于高寒牧區的肉牛飼養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要想真正在高寒牧區做好肉牛的養殖管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進的理念,需要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需要盡快實現養殖的科學化、規范化與合理化,從而實現預期的良好養殖收益。
[1]李吉國,安海燕,劉志勇.高寒牧區牦牛雙芽巴貝斯焦蟲病的診治[J].甘肅畜牧獸醫,2003,33(2):34-35.
[2]羅光榮.發現15對肋骨的牦牛[J].草業與畜牧,2011,(3):61-62.
[3]董全民,趙興全,徐世曉,等.高寒牧區牦牛育肥試驗研究[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04,24(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