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雜多 815399)
牦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感染而誘發的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此病目前多數為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為嚴重影響牦牛養殖產業的病害種類之一。最近幾年炭疽疫苗注射的總體密度很高,但個別牧戶由于心存僥幸心理和怕麻煩而不注射疫苗,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今后應吸取這次事件的教訓,提高注射密度。總而言之,就目前牦牛養殖產業而言,重視此病的綜合防控,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調查的感染病例中,牦牛在內的多種動物體,均有感染此病的可能性。其中,人易感性最大,其次為馬、羊,而山羊和水牛,次之。就流行季節而言,此病夏季多發。就其原因分析,與此季多雨、吸血昆蟲繁殖量大有著很大的關系。此病傳染源以發病牛和帶菌牛居多,傳染源的皮毛。內臟、血液、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的致病病毒。病毒可經呼吸道、消化道等傳播感染,此外,同樣有經皮膚損傷、吸入帶炭疽芽孢病毒灰塵等傳播感染的可能。
調查中證實:炭疽芽孢有著極強的抵抗力。由此,牦牛患病致死后,如果隨意丟棄,抑或,排泄物、分泌物等未經徹底消毒,或病尸體的不科學剖檢等等,都可能將致病病毒芽孢殘留在養殖環境中。而一旦被病毒芽孢污染的場地,可能長時間內成為傳染疫源地,長時間污染養殖場地內生活的易感動物。
據畜主訴,病牛是突然死亡,生前沒有發現異常表現,我們到達現場后又有2頭發病,1頭死亡,病牛臥地不起,精食沉郁,食欲廢絕,體溫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瘤胃輕微膨脹。
死尸腹部嚴重膨脹,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因疑為炭疽,未做尸檢,遂割取2只牛耳朵,并采鼻孔和肛門流出的血液,經嚴密包裝后送交實驗室診斷。對病死牛的尸體澆上柴油后進行了焚燒,然后挖了一個深約2m的坑,將尸體消毒后掩埋,對尸體周圍的草場,進行了全面消毒。
血液涂片鏡檢 將送檢血液涂片染色后,在顯微鏡下檢查可見竹節狀、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大腸桿菌。
根據發病情況、尸體剖析及微生物學檢驗,確診為人畜共患的炭疽桿菌病。目前炭疽疫情,多數急性經過,致死率極高。而且,禁止剖檢疑似感染病例,往往加大了此病的診治難度。通常診斷措施,有如下幾點:第一,將血液、病變組織、淋巴結等制備涂片,經顯微鏡鏡檢觀察有無炭疽桿菌。第二,檢查病畜敏感部位,在口鼻、肛門等處,是否有凝固不良的黑色血液。第三,檢查病畜無淋巴結炎、有無敗血脾等等,觀察凝血不穩是否位于黏膜、漿膜處。
上述為初步診斷的辨別依據,而確診需結合實驗鏡檢,動物接種試驗,等等。
對牦牛炭疽病的控制,重點在于搞好接種防疫。有炭疽病流行的地區,應根據流行病特點,每年定期接種炭疽2號芽孢苗,皮下接種,用量每次1ml,有效免疫期達1年之久。
同時,注意污染場地的消毒衛生,被污染的墊草、糞便等等,集中深埋處理。被污染的用具、地面等等,用10%熱堿溶液,或20%~30%漂白粉,徹底消毒1次。
對此病的防控,務必提升到應有的重視程度。調查此病常年流行區域,一旦發現有疑似病情,應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同時,做好病畜的隔離消毒工作,注意病畜的捕殺、銷毀、消毒,緊急接種防疫疫苗,達到控制此病流行的目的。同時,禁止有污染動物及相關產品流出本區,嚴格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牦牛養殖區,一旦出現暴發性流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獸醫主管部門,務必立即委派專人到現場指揮應急處理,及時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積極調查病原,根據此病流行情況實施封鎖。封鎖期間,禁止任何牦牛及相關產品流向市場,更禁止非疫區動物進入疫區。同時,根據防病的實際需要,對進出疫區的人員、車輛、相關用品等等,都要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尸體焚燒后就地深埋,對病畜污染過的草場,水源等用消毒靈噴霧消毒。對發病牦牛進行了隔離措施,并用大劑量的抗生素注射治療,3d后治愈。緊急預防注射,建立免疫帶,對疫點周圍多頭牦牛緊急注射了無毒炭疽芽孢疫苗,迅速建立了免疫帶。
考慮到此病為人畜共患病,加強動物防控工作的同時,應注意工作人員的防護工作。尤其是,屠宰防護人員的防護很重要和關鍵。在牦牛屠宰過程中,一旦發現有炭疽病例,務必立即將其移處,停止生產,對屠宰車間進行嚴格消毒,有酮體已經被分割的,應根據編號搜查,對病尸體集中無公害處理。
大量實踐證實,致病菌炭疽芽孢有著極強的抵抗力,一旦有致病病毒芽孢殘留在養殖環境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污染養殖場地將在長時間內成為傳染疫源地,長時間污染養殖場地內生活的易感動物。此病除牦牛易感外,人易感性最大,其次為馬、羊,目前炭疽疫情多數急性經過,致死率極高。而且,禁止剖檢疑似感染病例,往往加大了此病的診治難度。對此,處于各方面角度考慮,對此病的防控,務必都要提升到應有的重視程度。
[1]張軍良.牦牛主要傳染病及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4):79.
[2]周毛措.牦牛炭疽病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09,5(10):94.
[3]曹國兵.淺談剛察縣牦牛炭疽免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6,3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