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蘭縣香加鄉獸醫站,青海都蘭 816101)
牦牛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及內臟器官廣泛性出血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熱性傳染病,簡稱牛出敗;是危害都蘭縣牦牛發展的主要傳染病之一,發病急、傳染快,若不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更好地給廣大牧戶服務,提供更加完善科學的預防措施,促進牦牛養殖的健康發展;筆者對都蘭縣六十年代以來牦牛巴氏桿菌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并總結了防治措施,現報告如下。
都蘭縣是一個以牧為主的農牧業結合大縣,草地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據資料記載,本病在都蘭縣第一次流行于1959年5月。發生于諾木洪農場牛隊,共存欄321頭,發病289頭,死亡200頭,發病率和致死率分別高達90.03%和69.2%。時隔12年,于 1971年在英德爾種羊場再次發生,連續5年共發病893頭,死亡521頭,病死率達58.34%。70年代末至80年代,該病先后流行到巴隆、香加、溝里、熱水4個鄉鎮高山牧場的9個村牦牛群,8次流行共發病257頭,死亡187頭,病死率平均達72.76%。1964年起,開始對都蘭縣的牦牛進行牛巴氏桿菌病的免疫注射工作,48來,累計免疫數274.8萬頭(次),由于免疫密度不高,間或有發生。1980年~1989年疫情在全縣8個鄉鎮流行,疫點達16個,共發病314頭,死亡 176頭,病死率達56.05%。1989年-2000年在溝里、熱水、香加、巴隆、夏熱哈5個鄉鎮發生疫點9個,共發病257頭,死亡112頭,病死率達43.6%。2000年~2016年在香加、溝里、熱水等3個鄉鎮發生疫點4個,疫區存欄牦牛8365頭,共發病741頭,死亡91頭,發病率8.86%,病死率12.28%。流行特點是70年代中期前主要集中在諾木洪農場和英德爾種羊場,尤以后者為主,采取預防治療措施不當,發病率和病死率都高;80年代疫情擴大蔓延,在全縣范圍內流行,平均1.78年就有疫情發生。90年代抓緊了預防免疫工作,疫情的控制有所收效,危害面減少,發病時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死于本病的牛數,基本按年呈垂直下降的趨勢。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高寒地區的冬春季節易發生。
(1)發病時及時進行隔離病畜、對癥治療;病畜隔離治療14d后,經健康檢查才能與其他健康牛群合群放牧。對可疑病畜加強飼養管理,避免牲畜擁擠、受寒。增強機體抗病力,盡量消除可能降低抗病力的因素。圈場、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5%氫氧化鈉液嚴格消毒。糞便堆積后用5%氫氧化鈉液表面消毒后生物熱處理。對病畜死尸不得隨意丟棄、剝皮、食用,應尸體外表消毒后就地焚燒、深埋。
(2)對假定健康牛群和同鄉及相鄰草場的其他牛群全面進行緊急免疫接種,注射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疫苗(100kg體重以上肌肉注射6ml,100kg以下注射4ml)。
(3)治療:肌肉注射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按體重0.1ml/kg,1次/d;或10%磺胺嘧啶鈉200 ml、40%烏洛托品80ml,10%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10%維生素C 40ml,靜脈注射,1次/d,連用2~3d。呼吸困難者加入氨茶堿注射液10ml;對咽喉水腫的病牛用銀黃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2次/d。對病程稍長、病情較重的病例采用0.9%生理鹽水500ml、青霉素800萬IU、地塞米松20 mg;25%葡萄糖500ml、VC 3 g、10%安鈉咖2g;5%碳酸氫鈉500~1 000 ml,靜脈注射,2次/d。腸炎病牛治療:在用上方治療的同時,氟苯尼考注射液按體重0.1ml/kg,肌肉注射,1次/d,連用2~3d。
(1)高寒地區野生動物是本病的自然疫源;在冬春季節,氣候變化無常,雨雪過多,加之牧草缺乏,饑餓、營養不良等不良因素作用下,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在被糞便、殘骨、爛皮污染的草場、水源上放牧,病原菌侵入機體內大量繁殖,經淋巴進入血液循環,毒力增強,而發生內源性感染或被狼咬傷后感染而誘發本病。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因此要定期發動群眾揀骨拾皮,對污染的草場進行消毒,經常保持草場和水源的衛生,消滅傳染源。
(2)要加強宣傳,改變觀念,提高廣大牧民群眾對疫病的防范意識;堅持預防注射,做到春秋兩次免疫注射巴氏桿菌疫苗;注射時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到老疫點放牧時,進行嚴格的消毒;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冬春季節避免牲畜受寒,牧場應建在避風溫暖低洼的地方,牧草缺乏時實施補飼,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降低發病率。
(3)發病時及時進行隔離、消毒、治療。本病由于有高熱、急死和局部腫脹等癥狀,極少數牧民誤認為與炭疽是同一種病、應注意區別。炭疽的腫脹除可發生于頸部和胸前部外,還常見于其他部位;瀕死時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且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尸體迅速腐敗;剖檢脾急性腫大2~3倍;血液涂片染色鏡檢有粗大帶夾膜的炭疽桿菌。
[1]黃國蓮.高寒牧區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7,(9):48.
[2]楊措吉.高原牦牛巴氏桿菌調研報告[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