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陸良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陸良 655600)
曲靖地區多發生于生產母豬和體重60-80千克時育肥豬,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腹式呼吸,呼吸困難,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可發生急性死亡,攝食量減少,多數死亡病豬只都從鼻胸孔流出帶泡沫的血液。
(1)病毒性:引起豬肺炎疾病的病毒性病因有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征病毒,豬肺炎支原體(M. h.p),豬流感病毒(SIV)等。
(2)細菌性:引起豬肺炎疾病的細菌性病因有多殺性巴氏桿菌,豬鏈球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血清型7、3、9),副豬嗜血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等。
(3)其他:引起豬肺炎疾病的其他病因有豬放線桿菌,豬環狀病毒及一些寄生蟲病。
(1)環境因素:濕度,賊風,空氣質量,氨氣>50ppm,灰塵太多,不適當排氣。
(2)易感豬群(亞群):不清圈連續生產,不同來源豬群混養,不適當豬群流動,不一致的斷奶日齡,不施行全進全出制度應激因素。
(3)日糧營養:營養缺乏降低豬的抵抗力。日糧含有污染成分如霉菌毒素,尤其是黃曲霉毒素可降低豬抵抗力和引起免疫抑制。
總而言之豬肺炎性疾病的病因較為復雜,除了常見的支原體肺炎(豬喘氣病)、豬肺疫等疾病外,近幾年發現,由病毒和多種細菌混合感染與繼發感染引起的豬肺炎性疾病明顯增多,出現了如仔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豬藍耳病、豬氣喘病與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甚至可在同一病豬見到多種疾病的臨床病變,容易造成臨床上的誤診和防治上的困難,病豬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
(1)養豬戶對養豬場所應該實行封閉式生產管理,制定和執行各項防疫制度,嚴格控制外來人員進入場內,定期進行滅鼠、滅蠅、滅蟲工作,加強場內環境的消毒凈化工作,防止外源病原侵入養殖場所。
(2)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隱性感染豬而引入。確實需要引進豬只時,應遠離生產區隔離飼養40~60d,并進行預防性投藥,并經檢疫證明無疫病,方可混群到自己所飼養的豬群中。
(3)從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均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管理方式。這是簡單而又最重要的控制肺炎疾病的措施之一。
(4)做好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將衛生消毒工作落實到養殖戶管理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傳入和傳播。
(5)控制豬舍內小環境氣候,減少誘發豬肺炎疾病的環境因素而導致的豬肺炎疾病。
(6)做好豬舍內衛生清潔工作,使豬群生活在一個舒適、安靜、干燥、衛生、潔凈的環境。
①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注意控制好豬舍內的溫度,做到冬暖夏涼。
②適當降低豬群飼養密度。
(7)加強豬群飼養管理工作,提高豬群對疾病的抵抗力。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預防疾病的基礎。通過改善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對豬造成的損害,許多肺炎疾病可以得到減輕或控制。
①提供豬群不同時期各個階段合理、均衡的營養需要量,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②注意仔豬去勢、注射疫苗的時間,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三天內注射接種各種疫苗,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
③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
④分娩舍、保育舍最好是隔開的,限制相互接觸感染,并可防止飛沫傳播疾病。
⑤應盡量減小仔豬寄養,防止交叉感染,如果確實需要寄養,必須在母豬分娩后24h之內完成。
(8)規模化養殖戶肺炎疾病的控制工作。
①免疫接種,做好各類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使母豬處于較高的免疫狀態,為初生仔豬通過母源抗體形成天然被動免疫打下基礎,給仔豬接種豬喘氣病疫苗,有豬肺疫的地方應注射豬肺疫疫苗,以提高豬群免疫力;從而有效控制豬肺炎疾病的發生。
②分娩前一周將母豬舍徹底清潔消毒。
③預防性用藥。在肺炎疫病多發季節提前用藥進行預防,這比連續用藥便宜,而且能使抗生素發揮最大的作用。
圍產期投藥:可在母豬分娩前、后各一周,仔豬斷奶前、后各一周的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堅持防重于治,才能確保“母子”健康。
生長育成豬:可用藥一周,再間隔一周,再用藥一周。
④發病豬的藥物控制:圍產期藥物控制:在母豬分娩前、后各一周,哺乳仔豬可采取早期隔離斷奶,或在仔豬斷奶前一周和斷奶后一個月的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在飼料中添加控制肺炎疾病特效藥“枝原凈125/t+紐氟羅1000ɡ/t+多西環素500ɡ/t,能有效地控制豬病的發生。
(9)對已感染肺炎性疾病的豬群要精心護理,隔離飼養,對發病嚴重的豬只,應使用注射的辦法進行治療或群體投藥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由于支原體肺炎引起的肺炎性疾病比較普遍,容易繼發其他疾病或混合感染,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首先要對支原體感染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降低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肺炎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從四方面著手進行防范,首先針對本戶、本場、本區域的發病規律進行疫苗注射,防患于未然;其次是加強飼養管理,從營養方面加強豬只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衛生方面搞好整個飼養環境,減少疾病的滋生和漫延;再者是根據對本戶、本場、本區域肺炎疾病的發病規律進行季節性投藥,搞好豬只的預防保健投藥工作,最后是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盡量減少外源性疾病的傳入。